金融科技:破解农村融资“难”与“贵”

金融科技:破解农村融资“难”与“贵”

金融科技:破解农村融资“难”与“贵”

在与“互联网”结合而发生重大演变的产业之中,金融行业是最受瞩目也是效果最为明显的一个行业。2013年以来掀起的以P2P、众筹、移动支付等业态行为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一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议题。当然,仅仅以互联网为旗号,并没有对金融运行的要素产生深刻变革,只是进行监管套利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在昙花一现后,就湮没在非法集资等较为低级的金融道德风险之中。但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前沿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不会因为皮毛的受阻而停止前进的步伐,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简称Fintech)仍处在突飞猛进的过程当中,并会在诸多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国在2014年就已宣布“将英国打造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之都”的战略愿景,以此作为重夺全球第一金融中心的关键举措。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以色列等也发布了类似构想。

2015年-2016年三季度末,全球投入Fintech的资金已达314亿美元。首先,从投资总额上看,金融科技发展迅速,全球投入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从 2008 年的 9.3 亿美元扩大到 191 亿美元;其次,从数量上看,目前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初创公司数量已经发展超过 4000 多家;从全球范围看,起初金融科技发展的重心在伦敦、纽约和亚洲地区,但目前的亮点已经转移到亚洲。

金融科技:破解农村融资“难”与“贵”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金融科技全球竞争中,总体上和各强国处于同一起跑线,目前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截至 2016 年 7 月 31 日,亚太地区前 10 位金融科技投资全部发生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几乎囊括了亚太地区90%的投资,价值达到 87.5 亿美元。与全球其他国家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不同的是,中国的知名企业而不是初创公司站在了吸引金融科技投资资金的前沿。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及政府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出台,中国的金融科技目标定位于小微企业和广大的低端个人客户,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盲区,充分体现出金融科技能够为普惠金融添砖加瓦的特点。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后续的创新还会出现。

金融科技天然契合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本是世界性的难题。金融资源偏好向优质市场主体集中,这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所在。实践当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就曾经大面积撤销县以及县以下乡镇网点,在农村地区基本只吸收存款不放贷款,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农村而言成为抽血机。其他如农业保险等,因为险情频发,也少有险资机构愿意介入。

相比于其他国家,由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形成的农村土地集体制度,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民和农村集体手里的土地资产难以为融资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增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困难程度。

因为个体需求分散且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征信不足以及担保抵押不足等因素导致的农村金融难题,是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克服这一痼疾的曙光。

金融科技:破解农村融资“难”与“贵”

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科技的“长尾效应”恰恰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客户分散的金融需求,且能够极大地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国有大中型银行大规模裁撤基层网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农村基层网点的成本与收益难以满足企业盈利的要求。金融科技的进步,使得这一问题已经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以手机银行为例,有学者统计,“国外柜台每笔业务交易成本为 1.07美元,而手机银行每笔业务交易成本则为0.16美元; 国内柜台每笔业务交易成本约为4元,手机银行每笔业务交易成本则只有0.6元”。

与我国农村农业条件相近似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是体系健全、规模庞大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农业合作组织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类产业链上的全套服务,还完成主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提供。从相关数据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产生的利润几乎在各农村合作组织中都占据主要地位,农村金融的利润又反哺了农村各项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农村缺乏这样系统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各地的农村信用社也大部分转型为独立的商业银行。这些农信社、农商行虽然也有诸多的农业客户,但是基本与普通商业银行无异,缺乏与农业产业链紧密结合后的信息把握和增信措施。这也是我国农村金融困局较其他国家更为困难的原因之一。金融科技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这是因为,金融科技兴起的背景是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崛起,这一条件同时还带来了电子商务的巨大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市场主体的觊觎目标。为了赢取潜力巨大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附加金融服务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这样,金融和农业产业链就在另一条道路上实现了结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不成体系的弊端。

破解之道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一些实践已经充分表明,金融科技不仅能够补足农村金融供给的短板,而且能够发挥与产业链更多结合的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农村经济体制上的纠偏功能。因此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应当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政策安排上需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要特别注重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将组织投入3.4万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过去对农村进行扶贫时讲,“要想富、先修路”。现在看来,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仅仅修路还不够,必须将电力、通信以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公路铺设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这项工作并不会对已有的通信建设规划带来太高的成本,但是却有可能打破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闭塞、金融服务成本高等问题。当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时,线上农村金融服务也会自然地进入扶持农村实体经济的进程当中,而且基于信息的掌握降低了对抵、质押的要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当尽可能降低信息服务费用,降低农村信息渠道成本。

二、在注重农村金融科技运用的同时,要加强和改进监管。

金融科技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当前条件下,金融科技在农村场景的运用也并非完全有利无弊,大量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的非法集资活动也在农村肆虐。缺乏金融知识的农村金融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其中的风险。这种弊端的形成,一是因为通信技术高速发展首先使渠道类金融科技得以应用,大数据风控、金融监管等风险控制决策类的金融科技尚在摸索中,金融监管的进步难以跟上金融科技的脚步,造成监管空白;二是因为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欠缺不仅仅带来知识排斥效应,更导致被欺诈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因此,在大力推动通过金融科技完善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也要增强对金融科技实践应用和农村金融活动的监管。在发展中形成的问题,必然是在发展中解决,农村金融科技的应用也不例外。

金融科技:破解农村融资“难”与“贵”

三、要适当扶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基于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和薄弱性两者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政府必须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促使国有金融机构承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尽量通过市场的手段运用资源,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通过补贴、激励等各种措施,使农村金融市场变得有利可图,促使金融市场资源向农村回流,着力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当前有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投入到农村市场当中,但在一般状态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大、收益低,对于这些依法合规并具体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企业,政府部门应当择优予以支持。同时在支持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可以更加规范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操作。

(作者陆琪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杨春波系天津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