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天空history,一個歷史愛好者,淺讀過《二十四史》,追過多年曆史小說。喜歡的請關注或點贊,謝謝。

春秋和戰國,雖然都屬於東周時期,但卻有很大的不同,戰國相比春秋,無論是在社會形態還是經濟科技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而表現在戰爭上,春秋的戰爭以爭霸為主,戰國以奪城滅國為主,春秋的戰爭以戰車為主,戰國的戰爭以步兵加少量騎兵,春秋的戰爭規模較小,大戰不過數萬人,但到戰國動輒十萬人以上。

很多人對戰國的一些大型戰役有所瞭解,如秦趙長平之戰,魏齊馬陵之戰等,但對於春秋時期的戰爭,卻很少有人瞭解。

春秋時期,主要有四大強國,晉楚齊秦,所以戰爭的主要原因,也大都是他們直接為了爭霸導致的。但到了春秋中後期,隨著晉國霸業的衰落,晉楚經過多年的戰爭,在霸業的天平中,楚國隱隱佔了上風,成為新一代霸主。而這時,新的挑戰者出現了。這就是偏居南方的新興強國吳國。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春秋地圖

第四戰:吳楚柏舉之戰

話說吳國也是姬姓諸侯國,其開國君主太伯、仲雍本是兄弟,都是周太王之後。太伯、仲雍後為讓位於姬昌,主動逃到江南地區,“斷髮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並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於是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於太伯,吳國自此出現。但吳國偏居江南,遠離中原,而且從君主到臣民都斷髮文身,所以一直不被中原各國重視,認為是蠻夷之國,所以可以發現,春秋之時,只有楚、吳、越等國才自稱為王,中原之國都還是公侯伯子男。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夫差有髮髻,所以明顯不符合史實

吳君壽夢繼位後吳國開始崛起,而此時晉國為與楚國爭霸,且已經處於下風,為保住霸業,採取聯吳制楚之策,派楚國亡臣屈巫帶一隊戰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御射、列陣,吳軍由此學會車戰。(屈巫就是巫臣,為了和美女夏姬私奔,背叛楚國投奔晉國,導致家族被滅)

吳國與晉國交好後,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壽夢便自號吳王,與楚國爭奪江淮地區的霸權。公元前584年(周簡王二年),吳軍新編水陸大軍齊出,一舉攻下楚國淮河重鎮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此後近6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而我們的故事,就從闔閭開始。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繼位之後,廣納人才,任賢使能,採納良策。他任用了楚國舊臣伍子胥,聽取其振興吳國的建議。伍子胥為報家仇,一心想讓吳國強盛以打敗楚國,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吳王闔閭任命伯嚭為大夫,共同參議國事。 而後,最偉大的兵家孫武出現了,在伍子胥的引薦下,闔閭拜孫武為將軍。

吳國經過闔閭的一系列改革之後,具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吳國軍隊在孫武的訓練下,也士氣高昂。一切準備就緒,闔閭首先把矛頭指向強大的楚國。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孫武

開始階段:

公元前506年,楚國於同年秋髮兵圍攻蔡國。

吳王闔閭以救蔡國為名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

楚國主帥子常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回師防禦本土。吳軍與蔡軍會合後,另一小國唐國也主動加入吳蔡兩軍行列。於是,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繼續西進。

進抵淮汭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

楚軍夾擊:

當吳軍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時,楚昭王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傾全國兵力,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

此戰楚國兵力遠遠高於吳國,楚國動員了20萬大軍,而吳國進入楚國境內的只有3萬軍隊。

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後,子常在楚將武城黑的勸說下,貪功放棄了與沈尹戌商定的夾擊吳軍計劃,不待沈尹戌軍到達,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柏舉之戰

楚軍中計:

吳國君臣見楚軍主動出擊,遂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子常中計,揮軍直追。吳軍以逸待勞,在小別(山名,今湖北省境內 )至大別(山名,今湖北省境內)間迎戰楚軍,三戰三捷。子常連敗三陣,為洗刷罪名,無奈之下,只得重整部隊,在柏舉(今湖北麻城,一說湖北漢川)列陣,準備再戰。

吳國獲勝: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18日,吳軍停止後退,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夫概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吳王闔閭見夫概部突擊得手,乘機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戰死,子常棄軍逃往鄭國。

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紛紛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到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省安陸市境內溳水)追上楚軍,半渡而擊,俘虜楚軍一半。

楚左司馬沈尹戍得知子常(囊瓦)主力潰敗,急率本部兵馬由息(今河南息縣境)趕來救援。吳軍先鋒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厲反擊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敗。吳軍主力趕到後,孫武指揮部隊迅速將沈尹戍部包圍。儘管沈尹戍左衝右突,奮勇衝殺,受傷三處仍無法衝出包圍。最後沈尹戍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

楚軍失去主帥,慘敗潰逃。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一路向郢都撲去。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親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傳到軍前,楚軍立即渙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趕去保護楚王,子西則率殘兵西逃,吳軍於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

你只知道戰國長平之戰,春秋的戰爭你知道多少(四)?

伍子胥

柏舉之戰遂以吳軍的勝利而告結束。伍子胥也順利報仇,進入郢都後,尋得楚平王之墓,開棺並鞭屍三百。

此戰是兵聖孫武唯一有記載的一戰,此戰過後,楚國雖然後期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但已經衰落,喪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有不同意見或者疑問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