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抗癲癇藥物治療的調整原則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大腦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據統計,僅我國癲癇患者就有900萬左右。許多癲癇患者在瞭解到癲癇疾病的知識後,面對治療無法正確的對待,尤其是在藥物治療上,因為擔心副作用停止服藥、漏服以及私自換藥等現象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癲癇患者抗癲癇藥物治療的調整原則

癲癇疾病不是不治之症,通過正規而合理的藥物治療可以控制發作,甚至完全治癒,而抗癲癇藥物的治療是一定的原則及注意事項的,今天癲癇專家為大家進行深度解析。

一、抗癲癇用物應遵循原則

1、根據確診癲癇發作類型選擇針對性的抗癲癇藥物;

2、堅持長期規律性服藥,禁止私自停藥、增減藥量以及換藥;

3、首次治療堅持單一用藥,若單一治療失敗或病情發生改變時,可考慮聯合用藥,但應注意個體的差異;

4.、定期進行腦電圖及血藥濃度的檢查,血藥濃度的監測是合理用藥的重要參考手段之一。

二、抗癲癇藥物調整原則

1、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

目前,許多抗癲癇藥物會對患者神經系統及身體有不良的反應,在治療初期患者表現會比較明顯,之後逐漸消退。為了減少初期治療階段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對抗癲癇藥物的依從性,一般來說,癲癇患者的用藥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至控制發作為限。兒童一律按體重計算藥量,但是大劑量不應該超過成人劑量。

2、根據病情實時調整藥量

在藥物治療的過程,許多患者常常因為服用產生的副作用私自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在這裡許多患者都存在這樣的誤區,在藥物調整的原則裡,如患者出現因藥物劑量產生的相關不良反應時,如頭暈、嗜睡、疲勞、共濟失調等,應及時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及患者情況進行當前藥量的酌情增減,待不良反應消退後再繼續加量至目標劑量。藥物治療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可變性,因此,主治醫師要在治療過程中提醒患者這一點,而患者及家屬也應明白這個過程,積極進行定期的複查。

3、嚴格保證服藥次數。

規定合理額服藥次數是控制患者發作及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的關鍵。因為服藥後血藥濃度的變化和發生不良反應正好是相對的,為避免在服藥過程中,濃度低谷時發作增加或濃度高峰時的不良反應加重,可考慮更換抗癲癇藥的劑型(如緩釋劑型)或調整服藥時間和服藥頻率,使兩者保持平衡。

4、減藥、增停藥注意事項

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癲癇患者2~5 年以上完全無發作可以考慮停藥,但需經過停藥評估預測再次發作的可能性,需進行腦電圖等相關檢查。癲癇患者要清楚,根據每位患者不同情況,不同類型的癲癇患者停藥的無發作的時間是不同的,並且停藥的過程是 一個藥量逐漸減少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進行聯合用藥治療的患者開始停藥時,只能撤掉一種藥物,中間至少間隔 1 個月,如仍無發作,再撤掉第二種藥物。如在撤藥過程中出現發作,應立即停止撤藥,並將藥物劑量恢復到發作前的劑量。

癲癇患者抗癲癇藥物治療的調整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