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他们谁对苏联的贡献大?

Faceast


勃列日涅夫没有夺取赫鲁晓夫的政权,而是别人硬塞给他的,只是这些人小看了他,结果他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干了十八年,轻松收拾了一切政治对手,然后利用前任们积攒下来的家底加上突然发现的大油田开始努力扩军跟美国争霸,最后耗光了苏联最后一点气血。

赫鲁晓夫出身草莽,能一路青云直上显然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赫鲁晓夫长期在各级党政机关都担任一把手,让他养成了盛气凌人的作风。虽然赫鲁晓夫敏锐的发现了斯大林的做法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持续下去必然会让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全面扭曲,最后走向崩溃,但是他发动的改革要么决策过于草率,要么推行手段过于鲁莽,收效不佳。

赫鲁晓夫试图对于苏联管的过死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手段是盲目的放权,在当时的苏联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而计划调节又被他轻率的削弱,结果企业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反而造成生产浪费和无序;想发展农业乱鼓励垦荒,结果造成了生态灾难。对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使得苏联政府必须大力压缩官僚机构,从编制人员到部门权限都被大幅度削减,另外赫鲁晓夫本身出身社会底层生活较为简朴,所以他也把斯大林时代的官僚特权大幅度削减。这样子一来,苏联的官僚阶层丢了位子,票子,住不上大房子,对其怨气可想而知了。

当然,如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斐然,那么压制官僚的的举动只会让他赢得民心,事实上在他改革的初期虽然激怒了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等老官僚,试图通过主席团会议(即苏共政治局),但是苏共内部的新生力量和军事将领们的支持下,他仍然在中央全会上一举反败为胜。可是赫鲁晓夫改革经过初期让人人体会到社会管制松动的好处之后,就因为上述问题戛然而止了,而他身上同样带有的斯大林式作风却不仅让老派官僚们愤愤不平,更让原本是他主要依靠的苏共内部新生代力量也对他大为失望,没有人还愿意接受他对中央委员们吆五喝六的态度了。

结果,在1964年忍无可忍的老派官僚和新生代一起联合在曾经是赫鲁晓夫最信任的副手谢列平的带领下将他推翻。但是推翻赫鲁晓夫之后,老派官僚的头面人物苏斯洛夫和新生代的谢列平斗得难分难解。因为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想同归于尽,所以最后选了中央书记处中那个看起来最窝囊最没有能力的人——勃列日涅夫临时来过渡一下,他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

勃列日涅夫出身学院派,有学位有工程师职称,但是除了在州一级党委担任过几个第一书记之外,他更多的工作是满街做各级党委的委员,第二书记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等副职。人人都觉得他没啥能力,也就配做一个州一级的官僚。时任苏联塔斯社社长,后来做过驻英国大使的列昂尼德·扎米亚京就评价说:“谢列平对他的看法也是这样。勃列日涅夫充其量只是个州一级的干部,而不是个大国的领导。他头脑简单,把两三种观点归纳一下的能力都没有,理论知识微乎其微。所有发言都需要别人事先写好……”

可是事实很快证明他们都看走眼了,勃列日涅夫坐上总书记那把椅子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个什么新的口号取代赫鲁晓夫那套吧?”,在挨个征询主席团成员意见之后,他又抄起来电话亲自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党委第一书记挨个打电话征求意见。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看了暗笑他是个笨蛋,可是那些加盟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们意见绝对相反!他们觉得勃列日涅夫作风具有高度亲和力,不像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么盛气凌人,纷纷感叹列宁同志的民主作风又回来了……

就这样子,勃列日涅夫一边用亲和力一边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官僚特权,逐渐培植起来自己的势力,然后转身就开始收拾那些笑他笨蛋的了。

首先是谢列平因为想继承赫鲁晓夫亲民的简朴作风惹恼了几乎全体中央委员,而勃列日涅夫也不在需要这个克格勃主席为他看家护院了,他找到了自己的亲信了。于是,谢列平所有的部下都被撵到了偏远的小国去做大使,最后成了孤家寡人的谢列平被撵到了工会去当主席,即便如此任何工会想办的事情都没可能办成,尽管谢列平还保持着政治局委员的身份。任何人同谢列平保持密切关系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扎米亚京刚想借助工会为塔斯社的职工建一座疗养院,就立刻被紧急召去见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谢列平身边所有的思想家都已被我们打发到国外或其他地方。现在他正在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上寻找新人。看来,他还没有抛弃自己的理想。所以,你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苏斯洛夫虽然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但是也被勃列日涅夫死死的压在他主管的意识形态领域一小片,任何组织人事事务都别想过问。柯西金虽然当了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但是基本只能主管具体经济事务,所有的大大小小政策决策都得送到政治局去讨论 。

就这样子,勃列日涅夫稳稳当当的坐了18年,他不停地提高各级官员的“特供”待遇,让他们都觉得满意,轻易也不会解除谁的职务,前面说了就是谢列平这种对手,他也只是将其撸成光杆司令,但是还留着他的政治局委员,手段可见一斑。

但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尽管某种程度上消除了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一些混乱,可是最终让苏联社会变得死气沉沉,官僚集团僵化终究不可救药。而苏联发现了大油田之后,国民经济就染上了“石油瘾”,除了军工行业之外一切轻重工业都被漠视,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工业产值里有60%都是军工体系的武器装备……

苏联在石油经济的支持下底气足了就开始满世界的与美国争霸,看似威风一时。可是内里国民经济扭曲畸形日趋严重,用于国民生活的农业和轻工业产品基本无人关心,市场供应始终短缺几乎限于崩溃,僵化的官僚集团则对于利用特权牟取利益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毫不关心。

当美国利用石油土豪打压油价的时候,苏联裸泳的样子立马就露出真相了。国民经济开始崩溃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一面是面对积重难返的经济体制,仅仅是改革管理制度已经推不动了,因为那会遭遇官僚的阻碍,他因此想从政治体制方面下猛药先排除官僚集团的干扰。兮呼哉,彼时的苏联已经是病入膏肓,招架不住虎狼之药,终于一命呜呼散架了……

由此看来,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不成功,但是那其实是挽救苏联的唯一机会,而勃列日涅夫表面为苏联带来的稳定和一时的繁荣,其实却把苏联的墓穴挖的更深了。


千里岩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事件。

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苏联的领导人对于苏联的解体都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具体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斯大林一手缔造了苏联的辉煌,他所创造的斯大林模式,在二战时期和战后重建的头10年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让苏联迅速崛起。但反过来,斯大林模式是僵硬的,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上台的手段并不是那么光彩。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也明白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他的改革太过于矫枉过正了,对于斯大林的否定过于彻底。他知道必须要要改革,但是却不知道的要怎么改革,从而造成了苏联动荡,为日后的东欧巨变埋下了伏笔。


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之后苏联领导人,他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但是这次政变,却不是勃列日涅夫主导的人,他只是一个平衡各方派系的中间者。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改革,重回老路。可以这么说,勃列日尼夫任期上,毫无作为,让苏联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者,是压死苏联的最后一根。戈尔巴乔夫也知道要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是直接放弃了苏共的统治地位,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如果把苏联比喻成一辆列车,那么斯大林就是把最好的全部集中在列车头上,以保证列车的高速前进,至于其他地方的部件,能用就行;赫鲁晓夫则是想要把整个列车的部件都换上最新最好的,但是他把旧部件拆的太多了,却发现新部件好像不太匹配;勃列日尼夫则是把赫鲁晓夫的新部件全部拆掉,再一次装上了斯大林的旧部件;戈尔巴乔夫一上台,立马就宣布:以前一直用的是一家供应商,现在可以多用几家的供应商了!



我们还是先回到本题,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上台的?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效果,反倒是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在国际上也因为古巴导弹危机颜面扫地,引发了苏联各大势力不满,于是联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实际上,在这一次政变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主力 只是一个临时拉过来凑数的,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都要排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苏斯洛夫主管意识领域,谢列平则是手握克格勃)。

政变结束后,联手的各大派系之间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争斗,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手段,扶持了没有多少根基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就这样,勃列日涅夫捡了一个大便宜,坐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勃列日涅夫可不想那么快下来,他四处安插了亲信,逐步架空了苏斯洛夫和谢列平!

勃列日涅夫时期,废除了赫鲁晓夫的改革,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来了。总体上来说,勃列日涅夫并没有进行有成效的改革,而是维持了一个僵化、中庸的固有态势。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70年代,苏联经济迎来了一次高峰。当然,这并非是勃列日涅夫的功劳,而是73年,阿拉伯国家对西方进行原油禁运,引发了石油危机,导致油价暴涨,而苏联靠着卖油赚翻了。

可以说,这是一次虚假的繁荣,当阿拉伯国家解除石油禁运之后,苏联便被打回原型。

很难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于苏联的贡献谁大谁小,毕竟两人都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唯一不同的是,赫鲁晓夫是真正想做点什么,想打破现状,是锐意进取;而勃列日涅夫则是维持现状就好,不敢打破现状,敢于平庸!


小镇月明


这个问题有点大,真要说起来得写一本书,而不是一篇没稿费的文章了。不过我还是愿意简单聊聊,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组成了三架马车的集体领导,随之担任苏共总书记,至少在国内问题上两件事上是非常正确的。一件是抓捕了试图夺权上位的克格勃头目——阴险狡诈的贝利亚,避免苏联走向一个秘密警察主宰的集权国家(好色的贝利亚不但染指了许多名媛贵妇,而且搜集了所有领导人的隐私,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是立即毁掉所有文件,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另一件是对斯大林时期的冤案进行了平反,破除党内之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事确实深得民心,很多人为此给赫鲁晓夫加分点赞,确实是苏联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在国际问题上至少也有一件事是正确的,他提出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存,尝试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改善双方全方位对立的相处方式,避免爆发全面战争。

赫鲁晓夫的上台在当时确实可以说把苏联带向另一个较为正确的方向,调整经济政策,注重民生,发展轻工业,避免了保守派继续走斯大林主义老路的企图。适时灵活的运用政治手段,几次在危急时打击了一些试图密谋反对他的政敌,也是从那时起苏联政府领导人即使被终结了政治生命,但再也没有象斯大林时期一样担心被肉体消灭了。

当然了,赫鲁晓夫这个精力充沛的小个子,本身就是一个脑子一发热就盲目的行动派。后期经济政策出了偏差没有适时调整,国际问题上的缓和政策在实施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党内反而自己又走上了个人崇拜的老路,执政时间一长问题暴露的多了,搞得树的敌人也多了,最后只有被迫乖乖退休了事。

勃烈日涅夫是一个和赫鲁晓夫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被各方接受推举上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平庸之人,不会是一个强势的独裁者,在大家对活蹦乱跳的赫鲁晓夫厌倦之后。勃烈日涅夫再合适不过了,本身是一个相对温和的人,不象赫鲁晓夫那样锋芒毕露,四处树敌。但看上去平庸的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后逐步改变了赫鲁晓夫激进的经济、国际政策,使苏联走上相对平稳的发展道路,经济实力发展大为增长,军事实力直逼美国,在国际竞争当中采取进攻态势,逼迫美国及其西方国家采取守势。

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了苏联有名的“老人政治”——政治上日趋保守僵化,经济上裹足不前,军事上穷兵黩武。一个军事上强大到可以比肩美国的大国,竟然在轻工业上、食物供应上无法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排队购物成为苏联人的必修课。苏联这头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极熊的一只胳膊可以轻易拗断对手的大腿,另一只手萎缩软弱到提不起一篮子伏特加。

凭心而论,赫鲁晓夫也好,勃烈日涅夫也好,他们的上台都比前一任更进步,对国家的发展更好一些。如果非得要说对苏联来说谁的贡献更大,我个人认为还是赫鲁晓夫,他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处在十字路口时,把国家带上了一个正确的轨道,避免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列车飞快的奔向另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当时贝利亚夺权成功或保守派继续执政,对苏联和世界可能都是一场不幸。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赫鲁晓夫这家伙更有意思。


阿呆的老大


你提的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回签:赫鲁晓夫是被渤列日涅夫用不正当手段,赶下台去。表面上看,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实际上是一次攻变,以渤代赫。实际己经看出,当时的苏共最高层,政治危机和政权危机已经显露。

要说二人谁对苏联的供献大,从历史资料上看,二人的执政,加速了苏联的解体,破坏了社会主义陣营的团结,所以他两是历史的罪人。

: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就以不正常手段,取代布尔加宁,夺取了最高权力,在苏共二十一大上,秘密批判斯大林。接着以清算斯大林的错误为目的,全盘否定苏联自列宁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在社会主义價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引起了极大混乱和信仰危机。尤比甚者,古巴导弹危机向美国认输,戴维营会议,赫鲁晓夫直接倒向美国,引发了兄弟党和国家的不满。从起东欧多事,赫鲁晓夫又以大国沙文主义相威协。逼反铁托,武装干涉匈牙利……等。这都是借批判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


井正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正式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刚上台没多久,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的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清算。斯大林时代扩编的主席团和书记处也被大量裁减,25人被赶了出去。


这其中,就有已经成为中央委员的勃列日涅夫。被赶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国防部担任了副政委。虽然地位天差地别,但是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气馁,反而积极工作,极大的加强了和军队的联系,这也为他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获得了机会,他利用赫鲁晓夫与除掉马林科夫等人的机会,重回核心,成为了中央委员。随后,勃列日涅夫又成为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赫鲁晓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对于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包括改革农业僵化的问题,废除干部终身任期制等等,虽然出发点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极大反对。

同时,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相反,却搞得国内国外一团糟,尤其是对外,“古巴导弹危机”导致苏联颜面尽失,内忧外困之下,赫鲁晓夫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他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名义召开会议,剥夺了赫鲁晓夫的权力,赫鲁晓夫被“退休”。

虽然不甘心失败的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组织召开全国中央委员会议,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准备,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都全面否定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彻底失势,勃列日涅夫正式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国势达到了巅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却普遍并不高。因为,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的矛盾缺乏认识,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苏联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苏联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而赫鲁晓夫虽然也犯了许多错误,但是,他锐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苏联僵化的体制和干部终身制的试图,表明了赫鲁晓夫积极进取的思想。



因此,我认为,虽然赫鲁晓夫统治苏联的时间并没有勃列日涅夫时间长,在位期间国势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时代鼎盛,但是,锐意进取的赫鲁晓夫对苏联的贡献,显然要大于碌碌无为的勃列日涅夫。


鸢飞九天2018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在1957年将斯大林的近卫军,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打成反党集团,并将他们全部开除出党。同时对其上台有特别重要贡献的朱可夫,撤销其国防部长职务。从而开始了赫鲁晓夫的时代。此时的他,在苏共中央拥有绝对权力。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将勃列日涅夫,作为他的亲信提拔到苏共第二书记的职位上。勃列日涅夫,能力较差,为人厚道,跟随赫鲁晓夫,才获得了政治上的飞黄腾达。这样一个人,赫鲁晓夫从未将其视为政治上的对手,只是把他作为自己的下属看待。

1957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独揽大权7年,他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确实得罪了权势很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不能容忍赫鲁晓夫走得这样远,所以他们要换人了。勃列日涅夫是个温和派人物,是理想的继承者。权力斗争在暗中进行着,苏共主席团成员们,在老资格的政治委员,掌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的操作下,逐渐达成一致。

机会终于来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代表苏共中央电话通知在外地的赫鲁晓夫回莫斯科参加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会议。赫鲁晓夫感觉不妙,无奈被迫只有参加。赫鲁晓夫一下飞机,克格勃主席亲自在飞机场将其控制起来了。赫鲁晓夫几乎是被押送到随即召开的中共全会上的。会议由勃列日涅夫主持,按照事先的安排,政治局委员们纷纷发言指责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面对这一切,赫鲁晓夫知道大势已去,尽管事情来得太快,他还没有缓过神来,但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应该考虑他的身家性命的安全,反抗是无用的,最终他同意引咎辞职。

最高 权力发生了和平的更迭,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构成的三架马车,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而苏斯洛夫成为了教父式的人物。又经过了很多年的演变,勃列日涅夫才逐渐地成为了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叶青9157


在政治才干上,赫鲁晓夫有着雷厉风行的先伐制人的能力。而勃列日涅夫看似大智若愚,但是这个人有拨开云雾艳艳天的后来之术。说到他们对苏联国家的贡献。我打个比方,赫鲁晓夫就是一匹烈马,他让苏联的政治前景瞬间到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就象一匹老黄牛,他走的缓慢,但是他任劳任怨,任重而道远。他给苏联的整体政治前景带来了橱窗式的琳琅满目。你说他们谁对苏联贡献大?


kongwei696


说来话长。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64年到1982年任苏联最高领导;18年的任期仅次于斯大林。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期间,苏联的全球影响力急剧增长;

苏联全球军事存在迅速扩张。不过,勃列尔涅夫坐为领导人的18年任期,同时也标志着苏联经济和社会停滞时代的开始。

勃列日涅夫在政治崭露头角得益于恩师赫鲁晓夫;因为勃列日涅夫曾经站在赫鲁晓夫一边,反对接替斯大林任苏维埃主席的马林科夫。

1955年,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哈萨克领导人。从表面上看,他的任务很简单: 大力发展农业。事实上,勃列日涅夫参与了苏联导弹和核武器项目的发展;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回到莫斯科,负责国防工业、太空计划,成了赫鲁晓夫须臾不可或缺的随从与高级顾问。

1959年,勃列日涅夫成了苏联的第二把手,1960年5月被提升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勃列日涅夫成了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1962年,随着赫鲁晓夫年龄的增长,他但性格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而当时苏联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增加了人们对赫鲁晓夫领导力的怀疑。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出国访问,不知道国内政局在勃列尔涅夫的策划下,已经发生了变化;回国后对这一阴谋毫不知情的他,前往黑海边的度假胜地度假。

回国后,后来担任了苏联国家元首的米高扬拜见了赫鲁晓夫,暗示赫鲁晓夫不应该对自己目前的处境过于自信。

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局面的勃列尔涅夫等人后来决定,由克格勃头子10月12日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了电话,要求他返回莫斯科讨论苏联的农业问题。

一听是克格勃打来的电话,赫鲁晓夫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说:“如果要讨论我的问题,我就不去了。”

当时尽管由少数人建议保留赫鲁晓夫的部分职位,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多数人还是最后决定将赫鲁晓夫所有的职务都一撸到底。

最后的结果是,原来由赫鲁晓夫一个人担任的职务,分割给了勃列尔涅夫、米高扬和科西金三个人;这种模式被称为“集体领导”。

至于有人建议还要惩罚赫鲁晓夫,勃列尔涅夫没有同意对他的恩师下手。

而说到这两个人的功过,当然彻底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是第一大罪人;勃列尔涅夫的罪过是经济没有搞上去,他领导下的18年,苏联经济处于“勃列尔涅夫停滞期”。


闲看秋风999


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纠集了第涅勃比得罗夫集团,乘赫鲁晓夫在黑海休假,密谋策划将其取代,于是电告老赫鲁晓夫回来开会,他们发难数落赫鲁晓夫,建议他离职退休,由勃列日涅夫继任,赫鲁晓夫见大势已去,成了孤家寡人,失去支持只得接受 ,他成了"特别退休金″的领取者。


太阳125933863


他们都是把苏联变成俄罗斯的奠基人。

赫鲁晓夫从否斯大林开始,就决定苏联的政治走向。

从勃列日涅夫执政到死去,这种政治一直没有改变。

勃列日涅夫以后五年换五位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都算不上有远见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