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竹里火了,竹艺村火了,这座别致的川西林盘,以新的面貌、新的气象呈现于众人眼前。从一个院子到一个聚落,竹艺村正在探寻未来乡村发展的可能,聚集了一批具有文创力的新村民。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便是新村民中的一位,他创建的三径书院目前已是这里的热门地标。一座由民居改建的别致小院,镂空的青砖围墙古朴而雅致,墙角的玫瑰半枯却余香犹存,书院里原木的桌椅书架散发着朴素、自然的清香,牌匾上“三径书院”四个字颇具米芾遗风,散发出川西民居的旧式房梁的乡村特色。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一半是书院,一半是田园,立于田畦,欣然忘食……

一个诗人与他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四川巴中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2013年由《星星》诗刊评选为“四川十大青年诗人”。参加过有诗坛“黄埔军校”之称的《诗刊》第33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第5届“新浪潮”诗会。出版有诗集《热爱》(大众文艺出版社)《莫须有》(四川文艺出版社)《春山可望》(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马嘶从初中开始写诗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了,一直在写,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和变化都没能改变他的创作初衷。他说,诗歌是他内心的净土,也几乎成了自己的宗教。在这个时代里,诗歌和诗人都非常边缘,但正因为这样,反而让诗歌保持了纯粹的品质和它的独立性。一个人不论物质多么富有,但如果缺少精神之光的照耀,生命最终是会黯淡的。

我就是你平静的湖

穿堂风吹过书房和我雕龙的手

又拂向次卧,择捡菜虫的妈妈

这些年,我沉湎于修辞

而你在偌大的成都,坚持重建一个千丘湾

你教我养鹅,栖星空

令我诗稿洁白闪耀

你年年制豆瓣酱,育我一颗农妇之心

允许我竹篮打水、火中取栗,允许我

在书房放羊,也养着一头狮子

你有悬壶,仅够济我一人。微风吹开

掌纹里的小舟,我就是你平静的湖

而今你逐步至幼年,我要像

外祖父那样宠你

陪你在客厅里种小白菜,在月下擦洗菩萨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作为一个立于时代的诗人,他常常会思考时代的浮躁、价值观的扭曲等社会现象,也想通过自己的诗歌和些许努力做些改变。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他还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喜欢乡野中的自然山水。一直想寻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创办自己的书院,能定期进行一些文化交流、创作的活动。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去年在参与竹艺村改造过程中,他发现这里是一个很适合搞文学创作的地方,竹艺村在鹤鸣山和青城山之间,曾经陆游在此做通判,留下了很多诗篇,可以说是块人文宝地。他一直以来就有一个“书院”情结,希望这里能建设成有个性返璞归真的文化村落。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马嘶说,现在乡村无论从建筑形态、人文上、产业上来说,都已经面目全非,离过去人们心里美好的乡村越来越远。建造一个文化空间或许能够让乡村渐渐恢复到理想中的样子,回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来,用传统文化的立意、诗书、思想、建筑形态来改变它。他还希望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从小就在田野和书院里长大,知书达礼,向自然学习,请教山水和草木,去感受乡村……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经历了3个多月的改造,今年年初,马嘶和他的三径书院终于出现在人们眼前。它自然古朴、返璞归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既能脚踏大地,

又能内心飞翔

三径书院是一座以“耕读传家”为理念的现代乡村公益书院,秉承苏东坡《三槐堂铭》中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经典思想,传播“立德、立功、立言”的家风文化和社会文明,以及“修身、齐家”和“克己复礼”的做人之道。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为什么取名“三径书院”?马嘶说,“三径”一词源自西汉蒋诩辞官隐退故里的典故,东汉赵歧在《三辅决录》卷一中记载:“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后来世人用“三径”意指贤良归隐之所,隐者的家园。此外,三径书院房屋前后原本就有三条小路相交延伸出去,他就此命名为“三径”。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书院占地约800平方米,藏书千余册,精选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经典书籍,有作家朋友赠送的签名诗文集,也有国内外的名人名著,大多是文史哲宗教类的。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为了让现代人重拾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马嘶将“耕读传家”的乡村精神理念注入其中。马嘶解释,“耕读传家”,指的是既要安身又要立命。对于现在来讲,“耕”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工作和谋生方式。而“读”说的是人要知书达礼,要修身齐家,是关乎一个人品行和修养的问题。这在任何时代,“耕读”都是生命本质的东西,既能脚踏大地,又能内心飞翔。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既游走于现实,又能超然于物外先不做定论,因为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此时此刻三径书院作为道明竹艺村里独特的文化院落,让我们看到了“回归自然,感受诗歌,感受自然”的美好。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午后的庭院中,静谧的书院里,不少游客坐在原木椅上,泡一杯清茶,静心凝神,品读一本好书。有的游客读累了,便走出书院,只见门前菜畦里种了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一股浓郁的田园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不远处,能望见相传张三丰修道的无根山,山下坐落着几幢古朴、自然的川西民居,令人非常惬意,颇有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诗歌的意境。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竹艺村对于村里的新村民来说,也正是他们内心里的“桃花源”。

乡村风貌的“重塑”,

既要形态又要精神

对于三径书院,马嘶在新诗《在三径书院》中写道:“……诸子百家/栖于片瓦/他们为什么还要回到/昼夜颠倒的时代?为什么要踏入/书院茶客的律令中/躬耕于深井,他们从不命令我……”马嘶说,希望把诸子百家“请”到这个书院来,来涤荡茶客内心的自我、喧嚣和浮躁,然后能真正静下来,在自然中去感悟生命。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事实上,马嘶不仅是竹艺村的新村民,更是参与了竹艺村改造的整体策划。马嘶表示,自己曾在乡镇上教过书,知道乡镇建设缺乏公共空间、缺乏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曾从事房地产行业较长时间,知道过去乡村曾大量引进西式建筑,导致村落变得“不土不洋”,缺乏美感。在他看来,传统乡村风貌的“重塑”,既要注重建筑形态,又要具有精神内核,二者缺一不可。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川西林盘需要自己的传承,不能把城市化的思维带回来,要有自己的特色。川西民居,本来就有独特的风格和积淀,有自己的传统美学。”他在参与竹艺村策划的时候,从《蜀都赋》里的词句找到了川西林盘的源头——“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马嘶说,这就是我们川西平原原本的样子,我们改造的时候,不能破坏它。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竹艺村改造时,院外的田野沟渠和院里的树木、围墙都保存了下来,墙体在敲掉瓷砖后加固刷白,另加了玻璃窗增加采光,基本保存了川西民居“外有野趣、内有朴拙”的自然、粗粝感的特色。同时也会注重让书院环境更干净,书院服务及功能更现代化。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马嘶说,现代人内心的浮躁,不仅是在生活中,包括在游玩时,人们更多的是走马观花的浏览,而不是真正静下心来去感知当地文化的魅力。所以,他想让来到竹艺村的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更重要的是放松心灵,来书院里读上一两本书,安静惬意。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做图书阅读,办放翁讲堂、乡村学堂,马嘶希望通过书院这个平台,能使更多人原住民和市民参与进来,形成文化的交融,现代的书院不是做精英文化,是做大众传播,让更多人体验这种安静、自然的书香生活。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文字/颖子整理 图片/马嘶 编辑/颖子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青年诗人马嘶与他的三径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