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威震华夏的关羽兵败身亡?全在董昭这一计“一箭双雕”

是什么让威震华夏的关羽兵败身亡?全在董昭这一计“一箭双雕”

汉建安二十四年初,蜀将关羽闻听吴将吕蒙离任养病,便举兵北攻襄阳,围曹军大将曹仁于樊城。

七月,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等救援。八月,江水暴溢,关羽趁势发动水攻,水淹七军,俘虏于禁及步骑三万余,威震华夏。

曹操又派徐晃率兵驰援。

吴主孙权摄于关羽之威势,遣使联络曹操,密谋引兵西上,偷袭江陵、公安二城,援助曹军,解樊城之围。还特别交代不要走漏消息,以防关羽有备。

曹操收信后,召集群臣商议,皆言此计可行,应该保密,唯董昭有异,说:“军事要注重权变、合乎时宜。应该表面上答应孙权,为他保密,但实际上要把它泄露出去。”

关羽听说孙权出兵西上,如果退兵保护自己,樊城之围可迅速解除,我方便获得利益。还可以使孙权、关羽两支贼军互相对峙、攻击,我们可坐以待毙。

如果我方保密而不泄露消息,让孙权的计划实现,对他的好处最大,那不是上策。

另外,围城中的将兵如果不知道有救兵,想到粮食越来越少,会产生恐惧情绪,倘若有了其他的想法,造成的危难将不会小,所以还是透露这个消息对我们利益最大。

并且关羽为人强横凶暴,自己倚仗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坚固,必定不会立即退兵。

曹操觉得董昭言之有理,命徐晃将孙权书信内容,射进被围的樊城和关羽营中。樊城军士知道消息后,士气大振;关羽听闻后,果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几天后孙权军陆逊引兵攻破江陵、公安二城,关羽兵败身亡。

评曰:

董昭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既解了樊城之围,还占据了主动。如果秘而不露,孙权占得主动,战局的走势对曹军不可把控。即使两军合击,赢得关羽,自己的损失也会不小,樊城军士在密谋之间是否会投降也未可知。

所以在战局之中一定要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去权衡、考量,切莫“为他人做嫁衣”。“兵事尚权,择机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