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骗”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晶晶,但在教育我们孩子时,我们要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来“骗”是一种的智慧,教育的成功或是失败,也许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

要睁着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如果能闭上一只眼睛,这些缺点和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我们自己去淡化,但也有些家长反问我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孩子根本没这么优秀,这些问题不让他面对,以后还了得?这些家长或许不知道,学会“欺骗”也许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骗”

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12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20分,老师又夸张的说他很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

这个老师用这个方法“骗”到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他创造了中国教育的神话,无论他接手的是多差的班级,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的班级就不再有一个差生,每次班级分都是全市第一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教育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骗”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骗”局。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了。

教育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骗”

仔细回想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像这样的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教育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最好的教育原来是骗孩子们,告诉他是最优秀的就行了。

从这个角度讲,最优秀的老师其实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且每个都是“骗”术高超的优秀老师。

经常有家长向我说着自己的苦恼,说自己的孩子很幼稚,不像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一般我都会恭喜这位家长。因为,当一个孩子还比较幼稚的时候,他给了家长“骗”他的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看起来少年老成,他对父母的“骗”已经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认为无聊,那么教育将失去一个最有力的武器。

教育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骗”

为什么“骗”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再装为: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他装的范围越广;他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装的时间就越久。

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教育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骗”

俗话说,如果说谎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相信某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他们所想的人。无数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想让别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你认为那样的人来对待他。

卓越的老师和父母正是遵循这样的原理,他们把孩子定位为成卓越的,有责任心,有感恩心的……,然后,这些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演绎成这种人,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样的人,这样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当你不断跟孩子孩子说,他这里不够好,那里也不够优秀,其实你也是个“骗”子,你怎么就认为他长大就不能优秀呢?到最后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原来“骗”是教育的最高智慧,教育的成功或失败,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骗”孩子。如果你一定要你的孩子是优秀的,那么从现在起。从‘骗’他开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