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了300多年十三陵絲毫無損,爲什麼清朝剛亡所有的皇陵都被盜?你怎麼看?

百讀者



首先糾正一點,清朝的皇陵並沒有都被盜,明朝的十三陵也有被盜的,也是有損失的。

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大一統王朝,也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但是兩個朝代滅亡以後帝陵的待遇卻是有著巨大的差別的,這的確有些讓人不得其解。

其實原因很簡單的,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大概說說。

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明朝滅亡以後是大一統的清朝,而清朝滅亡以後是民國亂世。二是明清帝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有著很濃重的民族色彩,這也是其帝陵保存情況差別太大的的原因。

下面具體剖析一番。

一、後繼朝代的穩定與否

1644年李自成滅明,在明朝滅亡之後,清軍趁亂入關,這樣一來天下就有四方勢力了: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南明小朝廷、清庭。

當時各方勢力混戰的割據狀態其實是很短的,因為在清軍入關的同年就先後攻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第二年在1645年就攻入了南京,消滅了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

也就是說到了1645年各方勢力其實已經分出了勝負,雖然南明在明朝滅亡以後算上臺灣明鄭時期一共存在了39年之久,但並沒有固定疆域固定都城。

一般來說,除了元朝太過野蠻以外,大一統王朝基本上對前朝的帝陵都是保護的,以示正統延續,說白了就是為了名聲。

加上明亡以後並沒有長時間的亂世,所以清朝身為後繼者,對於活著的明朝皇族是大力絞殺,對於明十三陵和明孝陵這些死物,自然是高調保護,用以收買人心。

像入關的第一年,當時清庭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就遣大學士馮銓前往南京明孝陵祭告。(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之後清朝統治穩固以後,康熙與乾隆南巡之時都前往明孝陵行大禮祭拜過。


清朝就不一樣了。

清朝滅亡以後就是民國,民國什麼最出名呢,除了民國大師,也就是民國亂世最為出名了,亂世之中軍閥割據,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黨政府都對地方軍閥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

可以說民國亂世的局勢就是當時的政府就是最大的軍閥,是其他軍閥的盟主,大家表面上臣服你,意思一下就得了,在地方也是各自混戰各自為政了。

而這種亂世之下,清朝的帝陵自然是不可能倖免於難了。


二、不得不提的民族色彩

明清革鼎不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而是一場民族戰爭。

可能很多人會說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以有些漢人不平衡之下會過度渲染這種民族之分。

其實並非如此,所謂的民族之分早在關外努爾哈赤時代就開始了,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就是這種民族之分的體現之一,並且在關外大肆屠殺漢人。

清軍入關以後更是實行七項惡政,其中的跑馬圈地是大大損害了漢人的利益,剃髮易服的政策更是引起了強烈的滿漢矛盾。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前明使當時的漢人無比懷念,而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地位更是超然,成為了諸多漢人心中的聖地。

在這種情況之下,康熙為了緩解這種民族矛盾,南巡時行大禮祭拜明孝陵,還寫了治隆唐宋的高度評價,乾隆南巡時亦是如此。

明孝陵隱然成為了緩解民族矛盾的好地方。(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於是這種歷史背景下,清朝皇帝自然是有做足了功課,於是明朝的帝陵都是被保護的不錯。

到了民國亂世,隨著清朝滅亡,漢人的民族意識又達到了一個高潮,所以明帝陵自然繼續地位超然,一般軍閥也不會輕易動明孝陵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覺得當時民國是囊中之物,所以也沒有急匆匆的大挖明清帝陵了。

清朝當時的歷史背景就不一樣了。

清初入關以後就製造了民族之分。

清末面對西方列強更是割地賠款無數,不只是開了百年國恥。同時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清庭是無所不用其極,國庫銀子不夠,就靠壓榨百姓來還賠的款。

可以說清末清庭是臭名昭著,猶如過街老鼠一般,在加上遇上了膽大包天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只能自認倒黴了。

當然清朝的帝陵並沒有全部被盜。

最後再說說為什麼說明朝帝陵並非是毫髮無損呢和被盜過呢。

首先明朝帝陵的地表建築被毀過,比如說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時,清軍與太平軍大戰之中,明孝陵的地表建築也被損毀了大部分,可以說是幾經戰火幾經重建。

還有明帝陵被盜事件就是建國後的郭沫若與定陵……此處省略一萬字。


宋安之


感謝@頭條家的史先生 邀請

其實,明朝十三陵之所以能夠得到比較好的保護,與滿清的入關是有很大關係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自縊煤山,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滅亡。

但凡改朝換代,少不了的是對前朝宗室的殺戮,同時也會對其皇陵、宮室進行破壞,此為毀其宗廟,從象徵上摧毀前朝在百姓心中的統治地位。而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本就對故明可以說是深惡痛絕的。因此,如果讓他坐穩了天下,很可能也會向當年項羽那樣,一把火燒了紫禁城,然後挖了明皇陵......

可惜,他沒這個時間和機會,因為他連屁股都沒坐穩就被吳三桂引來的清軍給打得一敗塗地,得到北京短短一個多月就又被迫放棄了。李自成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回來了。

作為北京城的新主人,滿清入關可是打著為大明覆仇的旗號進來的。而且,多爾袞清晰的認識到,要想在中原立穩腳跟,要想一統天下,就必須收服漢人的心,收服廣大故明舊臣的心。

因此,滿清對明皇陵和紫禁城等明朝的統治象徵都加以保護。這樣一來,既能消除明朝舊臣、百姓對滿清的戒心,又能標榜自己作為明朝的繼承者。所以,在滿清統治者的保護下,明皇陵得到了極大的保存。

但到了清末就不同了。清朝的滅亡還參雜著一些民族矛盾在裡面,當時廣大革命黨進步人士,都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號召下,發動一次又一次武裝革命,最終將滿清政權各推翻了。

漢人重新掌握了國家政權之後,當然不會對過去“殘暴”統治自身兩百多年的滿清帶有什麼好感和惋惜。因此,那時候能儘量做到避免漢人對滿人的大規模報復行為,就已經很不錯了,還指望民國政府保護皇陵?

再說,這民國比清末還亂,到處都是軍閥混戰,北京城也幾經易主,根本保護不了清皇陵。

可惜的是,明皇陵在異族統治時的清朝避免了被破壞,卻躲不過後代的某個無恥文人!


這些歷史要讀


關於明皇陵未被盜掘而清皇陵被盜這種現象的出現,個人認為有諸多綜合因素使然。

明清皇陵都是有十分複雜防盜設施的皇家園杯,歷史上大規模盜掘皇陵的如秦朝滅亡楚漢相爭時項羽帶大軍挖掘秦始皇陵和唐代黃巢起義軍挖掘乾陵等,都是動用數萬大軍挖掘皇陵尚不可得(項羽盜掘秦陵現在只知其燒段了部分兵馬俑,尚無證據證明項羽大軍進入始皇陵墓室),像明清皇陵這樣大規模的墓葬一般盜墓團伙是無法盜掘的。


明十三陵

首先,明朝滅亡後,清朝皇室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也為了收買天下漢族臣民的人心,他們是不敢大規模挖掘明皇陵的,儘管清代皇室在修復、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也曾派人去明十三陵拆除部分地面宮殿建築,取其良木用來修建紫禁城宮殿,但其行為也是秘密進行的,他們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行此苟且之事的,所以,在清朝統治時期,明十三陵基本沒被毀壞盜掘。

清西陵


其次,到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稱帝失敗病亡,中國進入軍閥混戰時期。這時,中國民眾受孫中山同盟會宣傳影響,認定滿清統治者為“韃虜”,大漢民族主義宣傳深入人心,加上軍閥各自為政,無統一管理約束,1928年,孫殿英借剿匪為名,盜掘了清西陵。

孫殿英圖

不得不說,儘管臭名昭著的孫殿英也要顧及影響,沒敢盜掘漢族朱明皇帝的陵慕,但他盜掘清西陵的罪惡行徑,使數目龐大的國寶文物流失已足以把他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淡漠青衫51055


實際上,以中國的少數民族滿洲族為領導民族建立的大清帝國的終結,並不是由於財政枯竭,民不聊生,而是由於大漢族主義甚囂塵上,清政府持續的維新變法,導致了統治階層,社會的精英階層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才導致了離心離德,各個地方分離傾向明顯增強,本來無比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才逐漸失效,逐漸被瓦解。

不得已,末代清帝選擇了將大清帝國國家的權利和平移交給了中華民國,換取了民國政府對皇室成員的供養和保護。

而中華民國,實際上是漢族為主導的政權,大漢族主義確實是占主導地位,因此,清朝皇帝的陵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大漢族主義者毀壞清朝皇帝的陵寢被當做是革命,進步的行為,確實是歷史的悲哀。


瀋陽楊藝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崇禎和溥儀的對比。明朝末年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臨死前崇禎留下聖旨,說道:任賊分裂吾屍,勿傷我百姓一人。溥儀呢呵呵 偷皇宮文物,與張勳二次複利,勾結日本分裂東北,在東北溥儀曾說過: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掠奪多少資源,殺多少百姓,不讓我當皇帝 我就不甘心。這就是區別,在明朝百姓被當作皇帝的心頭肉。在清朝老百姓豬狗不如,命如草芥。如果是你面對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你會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