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北方很少有祠堂?

去過南方的朋友都知道,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都有祠堂,甚至小小的一個村落有十幾座祠堂,每逢過年或是其他傳統節日,祠堂裡都熱鬧異常。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單一姓氏。一個村就是一家人,這在南方地區非常普遍。

為什麼北方很少有祠堂?

視線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絕跡,甚至一些80和90後,都不知道祠堂為何物。甚至年齡在六七十歲的老人對祠堂的印象都很淡薄。同時與之相伴的另一種情況是,北方很少有單一姓氏的村莊,絕大多數村子都是多個姓氏。

同樣都是漢族,同樣都講求認祖歸宗,為何北方偏偏就沒有祠堂呢?

就以華北平原來看,這一區域的鄉村之所以沒有祠堂,跟歷史上的“黃河漂天”有很大關聯。

所謂“黃河漂天”,是筆者家鄉地區,對過去黃河決口一種通俗叫法。此處距離黃河的直線距離只有兩百多里,所以也處在被黃河淹沒的風險區。不過幸好地處黃河西北方,太行山餘脈下,地勢較高,因此歷代黃河決口,都沒有被淹沒。但老一輩人也曾提及,在這一區域南邊的山頂上,曾發現過水藻,那是過去黃河發大水時,遺留下來的。試想黃河水竟然大到能淹沒山脈,也難怪會有“黃河漂天”的說法。

為什麼北方很少有祠堂?

歷史上黃河頻繁改道,甚至還發生過黃河奪淮的事情,所以黃泛區的範圍很廣。向南能一直延伸到安徽西北,向東延伸到山東西部,整個河南的中北部,幾乎都是黃泛區。

例如《清史稿·河渠志》記載,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淮並漲,奔騰四潰,河倒灌洪澤湖,高堰不能支,決口三十四。漕堤崩潰,共決三百餘丈。”

為什麼北方很少有祠堂?

大水過後,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往往伴隨而來的就是舉家逃荒。

頻繁的水旱災害,倒逼這一區域的人們不斷逃荒。而逃荒又導致各個村子原有宗族結構的瓦解和崩潰。試想,有的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些人即使逃荒回來,也有很大可能不會回到原來的村莊。人們來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姓氏組成一個個村莊,宗族觀念自然非常淡薄。

《義和團運動起源》一書中,曾提及19世紀清朝年間,豫北和魯西北這一現象:這種長期形成的遷徙和流動形式,是魯西北農村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村裡人時進時出,人員混雜。在魯西南和膠東半島地區,單一姓氏的村莊十分普遍。但在魯西北平原,村裡姓氏繁多,新戶移居十分普遍,很明顯,這削弱了村莊的內聚力,它有助於吸收流動人口。魯西北農民絕不是一般觀念中那種重土難遷的傳統農民。

這種人口流動,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活動導致的流動。由災害、戰亂導致的被迫流動,不但使得各個村莊的宗族觀念淡薄,而且還異常貧困。

災害導致逃荒,逃荒導致流動,流動又造成宗族觀念淡薄和貧窮,環環相扣。如此一來,活人都顧不過來了,怎麼會為死人修建祠堂呢?

逃荒、逃荒,家安在獨輪車上。天災人禍的持續夾擊,徹底滅絕了華北地區的祠堂基因。

不過客觀因素造成的宗族觀念淡薄,並不表示這一地區人們的宗族觀念徹底消失了。電影《一九四二》逃荒出發前有這樣一個場景,長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帶的東西,他特意囑咐兒子,把祖宗牌位帶上,走到哪裡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裡人。同時北方人沒有祠堂但是有家廟,供奉的不是自己的祖先,多是各方神靈,北方唱社戲一般就在家廟旁邊。

不過幸好那些地區宗族觀念沒有被侵蝕,改革開放後,祠堂如雨後春筍又紛紛建起來了。可能有人會覺得,現在生活好了,觀念也多元化了,像河南這些北方地區為何不重建祠堂呢?

其實,從一些家族續修家譜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很多人是熱衷修建祠堂的,然而一個村子有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姓氏,每個姓氏都修建各家的祠堂,這不太現實——這些客觀因素制約了祠堂的修建。

災害導致逃荒,逃荒導致流動,流動又造成宗族觀念淡薄和貧窮,環環相扣。如此一來,活人都顧不過來了,怎麼會為去世的人修建祠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