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聯想思維:《周易》怎樣「想問題」之一-上篇

類比聯想思維:《周易》怎樣“想問題”之一-上篇

我們講《周易》主 要 有 三 個 目 的。第 一 是 理 解,理 解《周 易》, 《周易》到底在講什 麼?因 為 沒 有 理 解,就 沒 有 發 言 權,不 管 你 批 判也好,繼承也好,你都不知道它講什麼,怎麼評價?所以首先得 理解。

第二,在理解《周 易》的 過 程 中,我們引導大家掌握認識論意 義上的讀書方法,不是戲說,而是 真 正 的 回 到《周 易》產 生 的 那 個 時代,理解《周易》本來表達的意思。

第三,就是要繼承了,在今天學習《周易》,看看我們能從中獲 得怎樣的人生感悟。

上一講我們講了《周易》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就是因為任何 文化現象都產生於一定的時代背景,離開了這個時代背景就很難 理解它。

本講我們講《周易》的思維方式。人們看到的景象是一樣的, 如果思維方式不同,可能評價的標準不 同,最後得出的評價結果 也不同。瞭解《周易》的思維方式,是為理解《周易》服務的。

大家對我們中國的民俗婚俗都很熟悉,結婚的時候,為什麼要吃棗?為什麼要 邁 火 盆?聽說有的地區新娘子還得坐在一 把 斧子上?過年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棗和早生貴子 有 什 麼 關 系 啊?棗 子、早 子 諧 音,吃 棗 子 意 寓 早生貴子。坐斧子,因為那個斧字和福諧音,她坐著斧子,就是坐 著福氣來了。邁火盆,火勢往上燒,所以邁過火盆了,表示火燒旺 運。再者,古人認為火最為潔淨,可以祓除不祥,所以邁過火盆, 意味著祓除了災難不祥。春節的時候福字倒著貼,是因為“倒”和 “到”諧音,倒著貼意 味 福 到 了。中秋節要吃月餅,月 餅 像 月 亮 一 樣是圓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圓,月餅圓,人也 團圓。

這些民俗婚俗為 什 麼 會 有 這 些 象 徵 意 義?它 實 際 和《周 易》 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

《周易》可以彰往察來。《周易·系 辭》說:“夫《易》彰 往 而 察 來,而微顯闡幽。”“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周易》能彰明過去的事 跡,察知未來的變化。《周 易》是一種預知未來的工具,聖 人 依 據 卦象及其變易的法則推斷未來。

那麼,《周易》為什麼可以通過觀照天象預測人事未來的吉凶 呢?我們有必要了解《周易》的思維方式。

有學者將《周易》的思維方式概括為五大思維方式:類比聯想 (象數預測)思維、陰 陽 辨 正 思 維、五 行 生 克 思 維、整 體 思 維、中 和 思維等。這一講先了解類比聯想思維方式。

瞭解內在的思維方式,可以從其表層的表現方式切入。

類比聯想思維:《周易》怎樣“想問題”之一-上篇

一 立象盡意的表現方式

我先講兩個自 然 現 象,琢 磨 琢 磨,這 能 引 出 什 麼 判 斷 來?枯萎的老楊樹發芽了,枯萎的楊樹開花了,枯木逢春,從中能夠推導 出什麼來?

其實,枯木逢春這種自然現象和人事有很多的聯繫,都是已 經進入沒希望的那種境地了,突然又煥發生機。

《周易·大過》裡有這麼兩爻: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枯楊生稊”,就是枯 萎 的 楊 樹 發 芽 了。“老 夫 得 其 女 妻”,老 頭娶到一個年輕的妻子,自然現象和人世間聯繫起來了。

他們之間有邏輯關係嗎?沒有。只不過相似而已。

《大過》中還有一爻: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枯萎的楊樹開花,老太太晚年嫁給一個年輕小夥。

在我們今天看很正常,古今思維方式不一樣,古今得出的判 斷就不一樣了。《周易》說,如果 是“老 夫 得 其 女 妻”,就 像 枯 萎 的 楊樹發芽了,“無不利”。用天象,用人事,推導出一個占斷辭:“無 不利”。“無不利”,就是沒有什麼不利的,那就是全都利了。

可是另一個呢?“枯楊 生 稊”,“枯 楊 生 華”,我 們 看 沒 有 什 麼 區別啊。在《周易》裡 就 有 區 別 了。它 說“老 婦 得 其 士 夫,無 咎 無 譽”,沒什麼過錯,也沒什麼值得稱讚的。這不一樣了,那是“無不 利”,全都好,這個是中性。

為什麼呢?按照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來說,我 們 沒 法 理 解,開花比發芽不是更好嗎。《周易》不是這樣說,它說發芽能夠茁壯 成長,長成更大的 楊 樹;開 花 呢,很快就要凋零了,所 以 說 老 頭 娶 年輕的妻子很好,老太太嫁給年輕小夥差一點。這當然有男尊女 卑時代背景這樣一個原因,又因為當時的婚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 代,從生育的角度來看,老頭娶年輕的妻子不影響生育,可是老太 太要嫁給年輕小夥,可能就影響生育。

這就是《周易》從天象推導人事,再推導一個吉凶的判斷。

我再說一個例 子,說一隻羊鑽進籬笆裡了,往 前 進,進 不 了, 四條腿,肚子大;往回退還不行,有犄角,倒戧刺。這就是《周易· 大壯》: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無攸利”,沒 有 什 麼 有 利 的 事 情。你要算到這一爻,一 看 到 這感覺不好,別急,它後面還有一句,“艱則吉”,你現在進退兩難, 這個處境是很困窘很艱苦,如果你就此放棄,那就什麼利都沒有, “無攸利”了,如果你能夠努力爭取一下,很有可能掙脫籬笆,也就 是說你經過艱苦奮鬥,“艱則吉”,還有吉祥等著你,你只要咬緊牙 關奮發努力,通過這一關,最後一片光明,陽光總在風雨後。

又如《乾》卦寫龍隱 龍 現。《井》卦 寫 井 谷 射 鮒 等 等。通 過 對 “龍”等具體事物的描述,意在闡釋與之有一定相關的抽象事理, 即不是為了說明“龍”等具體事物本身,而是通過對這些具體事物 的描述,啟發人們想像,去悟知出一個抽象的事理,抽象道理寓於 對具體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體的事象聯想到抽象的事理,而 有所感悟。

《周易》中的卦象是其推測所佔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據。如 乾 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 山、兌 為 澤, 並試圖以此表現出宇宙萬物的變化,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卦 爻辭也大多運用取象思維方式來闡釋抽象道理。

如《周易》設 卦 觀 象,通過想像這一媒介,比 附 推 論 出“意”。 象及卦爻辭是可見的,而“意”是不可見的,不好說清道明的,對那 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人們只要運用取象思維方式便可得 到,這正是“得 意 忘 象”、“得 意 忘 形”、“得 魚 忘 筌”的 思 維 秘 密 所 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選取的具體 事物,而其思維過程是比附推論,這 種 思 維 方 式 就 是《周 易》取 象 思維方式,又稱象數思維、類比聯想思維。

類比聯想思維:《周易》怎樣“想問題”之一-上篇

二、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

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 斷、推 理 等 認識活動的過程。人們運用相同的感官接受信息,卻可能運用不 同的思維方式處理信息,而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對相同信息處理 的過程、結論可能截然 不 同,或曰思維方式制約著人們對世界 認 知及表達的方式。

比如,植物學家看到松樹,會說:“松樹是一種常綠喬木,葉子 針形,花單性,雌雄同株,結球果。”孔子看到松樹,卻說:“歲寒,然 後知松柏之後凋 也。”從松樹身上感悟到偉岸人格。前 者 屬 於 認 識論範疇的科學 解 釋,後 者 則 是 倫 理 範 疇 的 道 德 感 悟。因 此,對 我國古人思維方式的體察會有助於對《周易》的理解。

取象比類的象數思維,用今日思維學的術語說就是類比聯想 思維,又稱直觀意象思 維,是由具體事物直接推知一個抽象事 理的方法。不是邏輯 推 理,而 是 聯 想,是把沒有邏輯關係的事物看 作是有邏輯關係。

象數思維方式是指在人類的思維活動過程中,藉助一種具體 的“象”、“數”(嚴格地講,“數”以定“性”,“數”便是“象”),並 以 此 為工具,去進行認識、領悟、模擬、觸類旁通的一種思維方式。取 象思維方式本文界定 為: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物象,以 相 似 相 關 聯想為媒介,直接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事理的思維方法。這種思 維方法的核心是以具 體 事 物 為 載 體,靠想像去推知抽象事理,其 本質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直接推論的邏輯方法。它 起 源 於 原 始時代,發展形成於《周易》。

仰則觀象 於 天,俯 則 觀 法 於 地,觀 鳥 獸 之 文 與 地 之 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 德,以 類 萬 物之情。(《繫辭下》)

象數思維方式的 一 個 最 根 本 的 特 徵 是“擬 諸 其 形 容,象 其 物 宜”,“取 象 比 類”。所 謂 取 象 中 的 “象”,就 是 形 象、物 象、現 象。 “易者,象也”;“卦者,掛 也”。掛上一種直觀可感的象,通 過 人 們 的聯想或想像這個中 介,用來闡發事物更深層的意趣、意 旨 和 事 理,從而來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和生產活動。所以《周易》象數思 維所重視的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蘊涵的“神明之德”。

“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周易》的思維方式、人 生觀直接影響我國古 代 人 們 的 人 生 觀、藝 術 觀 的 形 成,並 產 生 了 迥然有別於西方文明的特殊效果。

《周易》的象數思維總是離不開具體客觀樸素的物象,並總是開始於“物”,立足於“象”,自始至終保持著事物原貌的直觀性與 完整性,併力求富 於 微 妙 性 與 暗 示 性。如“言 外 之 意”、“畫 外 之 意”、“得意忘象”、“得意忘形”都是象數思維立象取意、索意、盡意 所產生的妙不可言、妙不可傳的“驚人”效果。

《周易》的認知方式離不開物象,以物象為工具,通過類比、聯 想和象徵,把具體經驗普遍化,公式化,進而推諸一切事情。

什麼是“象”?《周易》又是通過怎樣一套辦法來完成它的 思 維過程的呢?魏王弼說:

夫象 者,出 意 者 也。言 者,明 象 者 也。盡 意,莫 若 象;盡 象,莫若言。(《周易注》卷十)

概括一下三者之間的關係,即:言—象—意。 通過卦爻辭之“言”以明卦爻之“象”,再由“象”而“盡意”。從 這個思維過程中,我們明顯看到“象”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立 文 字 不是為了直接說事理而只是去說明“象”的。如《乾》卦 以“龍”為 象,藉此來講述《乾》卦變化的 道 理。所 用“取象之辭乃採取一種 事物以為人事之象徵,而指示休咎也,其內容較簡單者,近於詩歌 中之比興”(《周易古經今注》第49頁,高亨著,中華書局1984年3 月版)。即 通 過 外 在 景 物 來 抒 發、寄 託、象 徵、表 達 觀 念 (“情”、 “志”),使外物不再是自在事物的自身,而成為融合一定理解和想 像後的主客觀結合的形象— “象”。

《周易》象數思 維,不能從對象自身中找出發展的必然性,而 往往從類似事物的鏈條中給對象作出判斷。

類比聯想思維:《周易》怎樣“想問題”之一-上篇

類比聯想思維:《周易》怎樣“想問題”之一-上篇

三、類比聯想的規則

取象思維方式 不 同 於 抽 象 思 維 方 式。因為抽象思維方式是 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逐級構建的,也就是在概念的基 礎上構成判斷,在判斷的基礎上進行推理。由已知的東西出發推 得新的知識,它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

《繫辭下》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這裡的“像”並非指 一 般 意 義 上 的、對 已 存 在 者 的“象 徵”,而 應解作“能象”;也就是說,面對 如 此 豐 富 的 變 易 可 能,或 所 謂“通 其變”而“極其數”的“至變”可能,解《易》者就總可能“引而申之”, “觸類長之”,構成“趨時”之 象。換 言 之,象符的變易總可能達到 “會通”,構成“探 賾 索 隱,鉤 深 致 遠”、能 顯 示 出 時 勢 趨 向 結 構 之 幾象。

中國古代學者 向 來 缺 乏 抽 象 思 維 的 興 趣。他們認為天人合 一,天人相通,物我互滲,並以己觀物,直覺聯想,內省體驗,或將 社會的倫常規範比附外在自然界的客觀秩序,或在自然中觀照自 我,只因天人物我之間存在一絲相似(相 反)或 相 關 就 可“比 興”、 “類推”,以至“無譬,則不能言矣”(劉 向《說 苑·善 說》)。我 國 古 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尚處在類比聯想思維階段。類比聯想思維階 段是由原始表象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還比較多地帶 有原始思維的特徵。原始思維也稱為原邏輯思維。

法國學者列維·布留爾讀過司馬遷《史記》法文譯本之後,對 《史記》中關於星象與人事直接有關的記述大為震驚,從而萌生研 究“原始人”思維的念頭,並認為“原始人”的思維就是以受互滲律 支配的集體表像 為 基 礎 的、神 秘 的、原 邏 輯 的 思 維。認 為 原 始 思維遵循互滲律,即以為人和各種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超感覺的 互相滲透的關係。或者說是認為有一種共性的神秘力量滲透 於 一切人和事物之中(參見列維·布 留 爾《原 始 思 維》)。原 始 思 維 基於集體表象,“這些表象在該集體中是世代相傳;它們在集體中 的每個成員身上留下 深 刻 的 烙 印,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引 起 該 集 體中每個成員對有關客體產生尊敬、恐懼、崇拜等等感情。”“原始 人的集體表象與我們的表象或者概念是有極深刻差別的……它 們沒有邏輯的特 徵。另 方 面,它們不是真正的表象”(同 前 引)。 原始思維能把兩件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看作是有因果關係的。

英國學者弗雷澤《金 枝》指 出,原 始 巫 術“所依據的思想原則 基本上可 分 為 二 種。一 是 所 謂 同 類 相 生,或 謂 結 果 可 以 影 響 原 因。第二是凡接觸 過 的 物 體,在脫離接觸以後,仍然可以繼續相 互發生作用。前者 稱 之 為 相 似 律;後者稱之為接觸律或感染律。 根據相似律,通過模仿,就可以產生巫術施行者所希望達到的 任 何效果”。原始思維認為“萬物 有 靈”,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一種情 感或神意的溝通。

簡言之,原始巫術的思想原則是:只要相似相關就存在情意 事理的關 聯。這 樣,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就可以比較清晰地體察 《周易》“立象 明 意”、《詩 經》“比 興”、諸 子 “類 推”發 生 的 根 本 原 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