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遺詔爲何替雍正篡位翻案?

據報道,稗官野史盛傳,清雍正皇帝心狠手辣、武功高強,甚至竄改康熙遺詔奪取皇位。臺北故宮的典藏精品為雍正“翻案”,他是位“勤政、重農、改革吏治及稅制”,奠定清代富強根基的明君。

康熙遺詔為何替雍正篡位翻案?

野史傳說,康熙去世前立遺囑,皇位“傳十四子”,雍正將“十”字改為“於”字篡位,成了清史一大疑案。臺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說,現存的“康熙遺詔”上寫的是“傳皇四子”,毫無更改痕跡,且清代詔書皆為滿漢文對照,即使改了漢文版,也不可能連滿文都改,改詔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不過,大陸研究清史的學者另有一派主張,連“康熙遺詔”都是雍正趁康熙彌留之際所造,此一詔書並非康熙本意,兩派至今爭議不休。馮明珠指出,“康熙遺詔”原有四分,北京故宮原存的版本已移撥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臺北故宮則無此詔書。上世紀前期因戰亂,其中一分被當成廢紙賣掉、輾轉流入前臺大校長傅斯年手中,現存在臺灣“中研院”。臺北故宮為舉辦“雍正大展”有意向“中研院”商借。

康熙遺詔為何替雍正篡位翻案?

馮明珠說,雍正從六歲開始學習漢文、滿文及天文地理,允文允武,從小就接受清皇族騎馬彎弓等“武術”訓練,但並非武俠小說裡那種高來高去的武功。

臺北故宮典藏有兩萬多件雍正的硃批奏摺,顯示他是位勤政君王。馮明珠說,康熙在位過久,他晚年重“仁政”導致官場、稅制弊端叢生,甚至造成國家財政困難。雍正像康熙一樣“重農”,但不同於康熙的寬仁,是“嚴厲的君主”,他改革吏治,大規模清查貪汙腐敗、虧空錢糧等行為,奠定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基礎。

康熙遺詔為何替雍正篡位翻案?

此外,雍正在位雖僅十三年,但因改革稅制成功,讓庫銀較康熙晚年增加了七、八倍,也為乾隆皇累積可觀的財富。

從藝術品味看雍正,則可以“雅緻”兩字來概括。清代從康熙開始在養心殿設造辦處、負責監造各類宮廷用器,雍正官窯的琺琅瓷、釉裡紅、仿鈞窯都極具代表性,特別是源於西方的畫琺琅更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