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美的桃岔河我的家,她竟是如此令人神往

靜美的桃岔河我的家,她竟是如此令人神往

靜靜的桃岔河

陝西商州的板橋老街北邊,有一條遠近聞名的大桃岔溝,它由兩座綿延20多里的大山沿著東西方向夾嵌而成,溝裡邊居住著桃岔河村10個村民小組的450多戶人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桃岔河大隊吳家小隊度過了4年的知青歲月。從那個時候以來的50年間,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見證了這大山深處的時代變遷和百姓們的苦樂年華,深切感受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農村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化,我為我們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也為我們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最好的年代感到欣慰和幸福。

1969年冬天,我和幾個同學被分配到桃岔河插隊勞動。當時這裡沒有公路,從水道河公社下了車,我們就揹著鋪蓋開始步行。途經板橋公社後再進入大桃岔溝,在高低不平的河道里磕磕絆絆的又走了8裡多路,終於來到吳家小隊的村口。接到通知的大隊幹部領著幾個衣衫襤褸的社員在那裡等候,他們默默的接過行李後,就招呼著我們去一戶群眾家裡吃飯。那頓飯我至今都記得很清楚,是玉米糝稀飯煮著雜麵條和酸菜,看著有點粗糙灰暗,雖然當時餓極了吃得很香,可心底裡卻隱隱的有一種被冷落的感覺。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可是當時鄉親們家裡來人時客人才能吃到的飯食。

從那一天起,我們除了參加公社和大隊組織的政治宣傳外,更多的就是與社員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那些貧瘠的山坡地裡苦幹著。山裡人從不吝惜氣力,一年四季幾乎沒有歇著的時候,可儘管如此,打下的糧食給國家交過並不算多的公購任務後,分到戶的人均只有300斤左右,根本不夠吃。到年底算賬,一個全勞力每天的工分值只有9分錢,在周邊的鄉村中還算中上等水平,可也只是當時一盒最劣質的“羊群牌”香菸的價錢。勞力多的家庭,扣除口糧款後,還能有幾元錢的收入,可是隊上根本沒有現金支付,全都記在賬上等機會慢慢解決。那個時候,大人們三年五年不添置一件新衣服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點燈的煤油做飯的鹽總是要買的,孩子們的學費也是必須要交的,社員們往往就只好紅著臉去大隊的代銷點賒賬,硬著頭皮找親友借錢週轉。那個時候,誰要想多養幾隻雞多栽種點藥材都是不允許的,還賬的門路,就靠著歇工的時候挖點藥材,砍點樹梢柴禾賣點錢,有的甚至偷偷去隊上的樹林裡砍上幾根木椽,趁天不亮就出村趕到幾十裡外的腰市大集上去賣點錢。這樣的日子,社員們也算能勉強對付,大家最怕的還是生病,雖然大隊有一名赤腳醫生看病,可買藥還是要花錢的,所以有了病就只好硬扛著,往往就小病扛成大病,不少人因此喪失了乾重活的能力,使隊上的困難戶越來越多。

共同的艱苦勞動和生活,讓我和鄉親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已經幹了好多年的支書韓清傑悄悄告訴我,從1960年前後的全國三年困難時期以來,縣上和公社的幹部開會下鄉,張口閉口講的主要是階級鬥爭,農業生產的事情被放在了一邊,限制社員自己生產經營的大政策土政策越來越多。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幾年,大小運動不歇停,不是清理階級隊伍尋找漏劃的地主富農,就是割資本主義尾巴抓反面典型,搞得人心惶惶,一直折騰到眼下幾乎民不聊生的地步,老百姓一直在心底裡盼望著能儘快變得安然起來。

1972年,我參加糧食工作離開了桃岔河,可我還是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那裡的鄉親們,企盼著大家早日擺脫貧困,能夠過上豐衣足食的好光景。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黨中央關於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經濟措施,使我看到了桃岔河的鄉親們改變命運的希望。

從那時起,無論是回到桃岔河,還是鄉親們從山裡來,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越來越好的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了,糧食連年大豐收,家家戶戶都有了餘糧;多少年閒置的手工掛麵坊、水磨坊、榨油坊都重新開張生產,養豬養雞種藥材的農戶越來越多,社員們的收入不斷增加;交售公購糧的任務取消了,學生上學不花錢了,生了病住醫院國家報銷,公路已經從村前邊一直修到後山,黨的惠農政策一個接一個的出臺,鄉親們憋足勁的苦幹實幹,日子越過越有了奔頭。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40週年,恰逢商州的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當年一塊插隊的知青們,相約在初夏季節一起回桃岔河看看。

如今的大桃岔溝,幽靜秀麗。溝口,茂密的樹木成了一道綠色的屏障,遮掩著那條唯一的進山通道,也阻隔著外邊喧囂世界對山裡人平靜生活的侵擾。沿著寬暢的水泥道路走去,兩邊的大山被高大挺拔的松柏覆蓋得嚴嚴實實,滿眼翠綠精神,微風吹過,山林間忽而是低沉雄渾的波濤聲,忽而是鳥兒清脆的鳴唱聲,又夾雜著村落裡牛兒們、狗兒們幾聲歡快的叫喊聲,整個山谷中迴盪起清純自然又妙不可言的天籟之音。河道里,清澈的溪水靜靜流淌,水面上飄忽著一層似有似無的薄霧,透出夢幻般的神秘。一河兩岸的山地邊、澗崖上,各種野花五彩繽紛,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清香。在道路兩旁和遠處的山坡上,既有一幢幢精巧別緻的新樓房,也有遮掩在樹蔭下的白牆青瓦土木舊居,偶爾還能見到幾戶人家那陳舊發黃的門窗,向過往的人們傾訴著這裡的古老滄桑。屋場上,幾個曬太陽的老人安詳地坐在那裡,身旁的小雞在不緊不慢的刨食。

眼前的大桃岔溝,無疑就是傳說中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在村委會的辦公室裡,見到了精幹帥氣的大學生村官林儒愷,他熱情的陪伴著我們,沿著乾淨的通村路,邊觀看邊介紹村子裡的情況。最近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鎮政府、駐村工作隊與村三委會齊心協力,精心制定發展規劃,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下力氣推進特色產業項目的實施,先後建成食用菌大棚110個,栽培香菇40萬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引導群眾投資入股光伏產業,實現了穩定增收;發展傳統種植養殖業,組織村民養牛養羊養土雞,種植丹參、黃芪、金銀花,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7年底實現了人均純收入9010元。目前正在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與規模企業聯手種植杭白菊160畝,已進入實施階段,效益前景十分可觀。對通過精準識別確定的貧困戶140戶455人,緊緊捆綁在各種產業項目的鏈條上優先獲益,今年年底就可以實現全部脫貧摘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整治和危舊房屋改造工作的步伐,全村生產生活條件都得到了顯著改善。

聽著小林如數家珍般的侃侃而談,看著眼前這一幕幕繁榮興旺的景象,我們一行的心裡充滿著欣慰和激動。

下午的時候,我們來到了吳家村口,見到了幾位還健在的老鄉親們,整潔的衣著,硬朗的身板,透出著眼下生活的滋潤。他們爭先恐後的拉著我們,一定要去自己的新房中住上幾天,當聽到我很想再吃一頓當年的那種糊湯雜麵時,他們都爽朗的笑話起我的落伍,老支書韓榜娃告訴我,現在那種飯食可是稀罕物,因為孩子們嫌做起來麻煩又不夠營養,早已退出了山裡人家的飯桌,這倒讓我有了一絲空落落的遺憾。

謝絕了鄉親們的再三挽留,我們打道回城。望著這夕陽下美不勝收的畫景,每個人的心裡都是滿滿的依戀之情。我默默祝願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也堅信桃岔河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文/王向古,系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文學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