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48集05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亲,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群书治要360》第九十二句:【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句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这个“悖”指违逆、违背的意思。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亲,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一个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父子有亲”是天性,“人生百日,体露真常”,我们从小孩身上特别能够观察到人性本善。譬如孩子小时候,看到每一个人都是微笑、都是亲爱,没有分别之心,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种对每一个人平等的微笑、亲爱,就是人之本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种本性保持一生而不改变。“父子有亲”是天性,把这种亲爱保持一生不变,就是教育的功能。父母爱儿女没有任何功利之心,是竭尽所能、无私无求、无怨无悔,所以对儿女的恩德是最大的。

古人讲“父慈子孝”,这个“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从这个字中我们感受到父母爱儿女的慈悲之心,就是念兹在兹。父母关爱儿女,他整个的身心、所思所想每时每刻都是放在儿女身上,这就叫念兹在兹。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大学》上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不是说一个女子先学会怎么养儿子,然后才去出嫁的。为什么她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怎样养儿子?就是因为她这种爱儿女的心,念兹在兹的真诚之心,她自然地知道孩子有什么需要,孩子是尿炕了,还是饿了,还是太饱了?为什么知道?就是因为她的心时时刻刻在儿女的身上,母子连心,特别容易感通。一个人对父母这么大的恩德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念念去报答,我们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值得他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

现在要求领导干部要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为什么我们宣传了这么久,领导干部对老百姓仍然是麻木不仁?原因很简单,他的父母处于悲惨的境界,他都无动于衷,生不起仁爱之心,都不想着去同情、去关爱;对于和他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又怎么可能生起关爱之心,想方设法地去解决他们的困难?

所以我们要想让领导干部对百姓生起爱心,首先要让他懂得孝顺父母。父母问我们:“你今天有没有时间?我们好久都没有去超市了,我们家已经缺这个少那个的了”。我们怎么说?“我哪有时间,我要忙这个、忙那个,妳就和那些老太太一起去。”如果我们的领导说:“今天下班,你不要回家去吃晚饭了,我们有重要的领导要见。”我们会是什么态度?我们是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去应酬了。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我们是以利害之心、功利之心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结果我们自己所感召的朋友、我们的属下、同事、领导,也都是以利害之心和我们相处的,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感召的朋友都是这样的以利害之心和我们相处的,那我们做事怎么能够顺利?一定是人走茶凉,没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反而还会经常忘恩负义。

古人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就是因为没有从孝敬父母,培养起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树立起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所以这里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论语》的“为政”篇前面连续几句话都讲的是孝道。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谈治理国家,怎么连续谈了孝道,讲了这么多?我们讲办理政治就是要管理人民,怎么样能把人管好?以孝治天下,每个人都有孝道,他的德行有了基础,家和万事兴,家齐也会国家得治,天下太平。所以孝顺为齐家之本,人有孝顺之心,家庭又和乐,社会不就安定了吗?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所以管理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国家,都是从孝道下手,家族的兴旺也是要从孝道下手。

古人说:“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出了很多的问题,做官的很辛苦,想了很多的方法,效果都不佳,甚至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又譬如教育孩子,花了特别多的金钱、精力,但是愈教素质愈下降,孩子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不懂得孝敬父母;有的公司送员工去培训,花了相当多的钱,希望员工有知恩报恩的心,效果却不彰;整个国家都希望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升,也是投了很多的钱,效果还是不好,青少年的犯罪率愈来愈高。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相信圣贤祖宗的教诲。所以学问为济世之本,没有真正的真才实学,想帮助这个社会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我们现在很多的慈善机构,包括一些学校都在感叹,看我们资助这个学生,他却没有任何感恩之心。为什么我们帮助最多的地方最不感恩?古人告诉我们,他连父母都不感恩,怎么会感恩你?父母给他这么多的付出,无私无求,他都不知道感恩戴德,记在心上去回报,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帮助,又怎么知道知恩图报?所以,一个人没有智慧,可能是愈帮结果愈长养人的贪心,这就叫“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礼记》上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有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人心,使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问题都能够得以解决。教育从哪里入手?就是要从孝道入手。我们很多人却不知道什么是孝,怎么样做才够一个孝子的标准。

有一篇文章“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篇文章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忘记关心那些已经需要我们关心的白发苍苍的父母。这篇文章这样写道:

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

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候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

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

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

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

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

它是提醒我们,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忙忙碌碌的时候,父母已经变得很苍老了,需要儿女的关心和照料。为人儿女者却没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警觉,给他们适时的关心和照顾。

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应该停下忙碌的工作,去关心身边日渐衰老的父母。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父母的教诲,而且更要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多关心他们的需要,多去付出。因为父母对儿女无私无求的付出,确实是让儿女无以为报。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杨黼寻佛的故事。有一个人叫杨黼,听说无际大师非常地有道德、有学问。于是就万里迢迢到四川去寻访无际大师,结果路上遇到了一个僧人,这个僧人问他:“你去干什么?”他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德学问,我要去求学,向他学佛。”这个僧人说:“你要向无际大师学佛,还不如直接向佛学。”杨黼就问:“那佛在哪里?”

这个僧人告诉他:“你现在往回走,这一路上,如果你遇到一个披着被子、倒趿拉着鞋的人,那个人就是佛。”于是杨黼就往回走,他走过了很多的旅店,也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他很失望地回家,已经是很晚了,他开始敲门。他的母亲一听,儿子回来了,喜出望外,顾不上穿鞋,也顾不上穿好衣服,匆匆忙忙地就来给儿子开门。结果打开门,杨黼一看,母亲就是披着被子,倒趿拉着鞋,他恍然大悟,原来母亲就是佛。从此,他一直侍奉母亲过世,自己也活了八十多岁诵偈而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学佛,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慈悲之心,这慈悲之心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心培养起。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都不敬,不想去救度,还谈得上去救度众生吗?

当然,我们刚才讲了,孝的方式有很多,要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佛教也讲:“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如果我们出门远学,是为了更好地救度父母、帮助父母,让父母出离苦海,这也仍然是值得赞叹的。佛法论心不论事,不能光从一个人的行迹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孝敬。我们要全面地理解孝,才不会有偏颇。

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相信他会爱其他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