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王興的兵法哲學

「深度解讀」王興的兵法哲學

作為中國少壯派CEO代表的王興,是最接近亞馬遜CEO貝佐斯的人。

在“千團大戰”中勝出的美團,如今已經是估值300億美金的的公司,這篇文章將會省去發展過程中經典案例和戰役,來看看王興的商業思想和理念到底是什麼。

最後還將會有四個思想實驗,供長期思考。

「深度解讀」王興的兵法哲學

王興


競爭之道--“農村包圍城市”

1、團購這個生意到底開多少個城市

300多個城市具備開團購業務,大城市大成本開,小城市小成本開。

2、應該先從哪些城市投入資源

美團邏輯:假設未來某個時間點勝負已分,形式明朗,那麼有人開始落後,關城市成為可能,一種是頭部城市,一種是尾部城市,而關尾部城市的可能性最大。

頭部城市業務量大,管理資源運營成本消耗小,沒有誰能夠全部鎖定,所以永遠存在機會。

而當尾部城市撤退的時候,小城市便可以盈利,美團的側重點是排名25至94的城市中,甚至比頭部城市還要大。

3、排名150名以後的城市要不要開

團購是重資本行業,想要融更多資,那麼全國市場佔有率一定有重要的指標,而排名150之後的城市,對佔有率的影響非常小,而管理成本也很高。

這個策略也像極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的農村包圍城市。

每天前進“三十公里”

每天前進三十公里,源於1911年12月人類首登南極點的故事。來自挪威的埃蒙斯團隊和來自英國的斯科特團隊,他們都想率先完成這個從來沒人完成過的事情,到達南極點。

埃蒙斯團隊5個人準備3噸物資,並且還提前在北極和愛斯基摩人居住,提前適應寒冷的環境。斯科特團隊17個人一噸物資,只能是這個過程中不犯任何錯誤,一噸的物資剛好夠。

這整個過程中,他們碰到的環境是差不多的。最後的結果是埃蒙斯團隊成功了,而他們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不管天氣好壞,每天堅持前進30公里。在一個極限的環境中,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續的最好。

斯科特的團隊比較隨心所欲,天氣好就走的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們就睡在帳篷裡,詛咒惡劣的天氣。

現在,如果你想實現一個目標,在測量了目標點和現在的“距離”後,你是選擇制定計劃,每天按照計劃前進一步,還是心情好就大步走,心情不好就小步走甚至不走?

如果將這件事情再和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相乘,實現的步伐會難很多也不可預測很多。

那我們就再一次抓住不變,無論天氣好壞,每天前進三十公里。

競爭之道--通盤無妙手

1、真正善於下棋,善於打仗的人,其實在戰爭之前,就運籌帷幄,把兵、情、戰、事,瞭解的清清楚楚,直接把可能的隱患給消除了,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不會有赫赫之功的時候。

善醫者往往都是把疾病消除在萌芽之中,所以我們並不會覺得這樣的醫生醫術有多麼高明。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恍惚之名。

通盤:我們做決策的時候,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儘管短時可能會面對眾者的不理解,而往往只有這樣才會贏得全局,取得最後的勝利。

競爭之道--勝可知不可為

1、王興的“學貫中西”

《孫子兵法》中“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團購的事情不是我們打贏的,不是我們打倒了對手,而是對手自己絆倒的。

“勝可知不可為”,你做的足夠好,是自己利於不敗之地,不代表你能勝,只有對手做了愚蠢的事情你才能勝。

2、東西方哲學的異同

西方哲學體系將思維和邏輯,它希望幫你建立一種思考方式和思維框架,在這個框架裡你做各種歸納和演繹,結論都是牢靠的。而東方哲學的魅力在於它的模糊性,它往往敘述模糊,容錯性高。闡釋空間大,而不是直接講述理論。

3、千團大戰與《孫子兵法》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古時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先把自己變成不可戰勝的狀態,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不可被戰勝在於你自己,能否戰勝敵人在於對方有沒有給你可乘之機。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做到使自己不可戰勝,而做不到敵人一定被我戰勝。

所以勝利可以預見,不可強求。

①、做好自己,不管別人

別人在狂打廣告,美團在分析城市策略,打造內部信息系統和IT系統,找來統領三軍的元帥。做好自己,等待對手犯錯。

②、所謂不可強求,也在於“不作為”

沒有取勝的策略和把握的機會的時候,不出戰也是一種選擇。

覺得有所為,實際上是一種“行動焦慮症”,覺得必須乾點什麼才能安心,至於乾的對不對,是不是有意義不重要,而消除自己內心的焦慮才是最重要的。

改在沉澱的時候出擊,才是最大的敗筆。

③、我們可以貪婪,但是我們要長期貪婪

慢慢等待一個好機會

多數人對戰爭的認識是不對的,戰爭不是有拼殺和犧牲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很多勝利是來自耐心,而不是奇蹟般的勝利。

競爭的終極境界--不爭

1、同向為竟、相向為爭

生活中、商業裡大部分時候我們是在競賽,目的是為了到達某個節點,甚至只是自己和自己比,而不是擊敗他人,打到他人。

美團和競爭對手的關係像開車,你要時不時的看一眼後視鏡,但不能盯著後視鏡開車。

2、美團的邊界在哪

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是關注核心。只要核心明確,我們到底服務什麼人,給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我們都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

終點在哪,不準備完全消滅敵人,下半場接受競爭才是新常態。

討論邊界和討論終局都是一種思考角度,但並不是唯一的角度,棋盤還在不斷擴大,自然也沒有結局。

只有死亡見過戰爭的結束。

競爭不是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自我成長,是縱情向前,是邊界擴張。

《道德經》:夫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只要你心中不要總想著怎麼打敗敵人,怎麼踩著被人的實現一種短暫的勝利,而用“不爭”的心態獨立於世的話,那麼你是天下無敵的。

一起來做四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1

如果此時此刻把做的這件事情的附帶結果給你,你還願意繼續做它嗎?

這其實是在說,你做某件事情是事情本身還是一些其他附加屬性。

思想實驗2

如果你有一件事情只能默默做,不能告訴其他人,你好願意做嗎?這其實是在區分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你做一件事情是內在動力驅動還是來自別人的眼光和看法。

思想實驗3

假設你想知道某件事A,是不是你真正喜歡做的事。現在你可以想象一個你同樣很喜歡做的事情B。然後你可以問問自己說,假設有一個外星人給你無限的條件無限的資源,在你剩下的人生裡只要把A慢慢做好就行,前提是這輩子都不能再做B了,你願意嗎?這其實是在說,你為了做某件事,不是它給你帶來了多少快樂,而是做這件事,你願意犧牲什麼,付出什麼。

思想實驗4

如果你註定十年後死掉,那麼你還願意做某件事嗎?這不是一天,而是十年。條件好像寬泛了,其實這更明確了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是等十年可以活的時間,而是現在、馬上。

這是一個長期的思考,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