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淨負債率依舊高位運行 73%限售股解禁得看股東未來打算

該公司193%的淨負債率和88.98%的資產負債率仍然處於高位,而其5.25%的淨利潤率更是在房企第一方陣中處於墊底位置。同時無論是張玉良的去留,還是上海國資的態度,也至為重要

綠地淨負債率依舊高位運行 73%限售股解禁得看股東未來打算

《投資時報》記者 孟楠

儘管被朋友評價為“不太像上海人的上海人”,但久歷商場的張玉良清楚,有些代價必然需要支付,所謂差別僅僅是規模大小或時間先後。事實上,當綠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綠地控股,600606.SH)終於從一度沸沸揚揚的“雲峰債”違約事件中脫身,其“高信用”的標籤也漸行漸遠。

當然還有些手尾急待理清,比如下屬子公司本溪綠地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本溪綠地)2017年爆出的債務違約,雖說當年年底綠地控股發佈公告稱所有逾期借款問題已全部解決,但截至2018年9月4日,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子公司的買賣合同糾紛、未履行被執行人義務的失信人信息以及被執案件的數量仍在不斷湧現。

其實作為投資者,上述負面事件不過都是“過去時”,真正所擔心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隨著佔綠地控股總股本73.51%的天量限售股解禁潮到來,綠地控股股價近期連續承壓。而現年62歲的綠地控股董事長兼總裁張玉良已置身國企上市公司的超期服役期,距離“最遲不超過63週歲”的延長任期規定僅剩一年光景,但時至目前其繼任者始終未公之於眾。

至於更大的變數,則是綠地控股能否在2019年順利穩住原有管理層以及上海本地兩大國資的持股份額。

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張玉良慶幸的是綠地控股的業績總算穩健。

綠地淨負債率依舊高位運行 73%限售股解禁得看股東未來打算


中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收1579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歸母淨利潤61億元,同比增長30%;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和貨幣資金等多項數據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先別忙按下“Skr”鍵。

綠地控股上半年房地產主業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627億元,同比增長22%,並暫居行業第6位。但隨著中報季收官,中國房企TOP10合同銷售金額平均增速超過30%,相比之下,倒是綠地控股的這份“中考”成績單相形見絀。

相對於TOP10平均17%的淨利潤率和34%的毛利率,作為行業TOP10中營收規模第二大的房企,綠地控股僅為5.25%的淨利潤率,以及14.88%的毛利率已經處於墊底。

拖累上述數據根源在於其近年來的戰略轉型。

該公司中報顯示,在1579億元營收構成中,房地產和大基建板塊合計營收貢獻近九成,分別為717.4億元和772.5億元,其大金融和大消費則合計不足一成。之前大張旗鼓宣示的“大”的戰略轉型,難言成功。

《投資時報》記者亦注意到,自綠地控股轉型以來,大基建業務營收貢獻首次超越房地產板塊晉升為該公司第一主營業務,但增收不增利的尷尬由此而起。特別是前者一路下滑至3.16%的地板級毛利率,不僅大幅拉低了綠地控股的整體毛利水平,且在所謂與各地方政府合作為主的模式下,勢必進一步拉長企業的資金週轉時間,乃至被動壓縮利潤空間。

還需警惕綠地控股居高不下的負債和槓桿。儘管該公司於上半年告別了“200%+”的淨負債率高危區,但193%的淨負債率水平,也難言“去槓桿、降負債”取得成功。而其資產負債率對比往期財報數據並無改善——較2017年年底數據僅下降0.01個百分點至88.98%。

中報數據顯示,綠地控股當前負債總額合計8042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短期應付債券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等短期債務合計金額達928.38億元。而其依靠91%的回款率實現同比增長27%至768.4億元的貨幣資金,顯然無法解渴。

截至2018年9月4日,綠地控股6.46元/股的收盤價較52周峰值已下挫35.4%,而其786億元的市值較其昔日超越萬科(000002.SZ)成為第一中國房企時的3054億元市值,已蒸發約2268億元,且如今已不足後者市值的三成。

值得關注的是,在眾多房企紛紛踏上“凍編”之路時,綠地控股則因一線城市暫緩拿地且戰略重心向三四線傾斜,而被傳出京津冀、上海,以及廣深等一線事業部“瘦身裁員”30%的消息。對此,綠地控股方面在接受《投資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消息不屬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