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改姓而来的这几个姓氏,有你的吗?

因改姓而来的这几个姓氏,有你的吗?

在我国总共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但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经有3000多个了。

姓的形成也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也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会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其中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避祸和避讳。

因避祸而改姓

说到避祸,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时期,刑罚过于残酷,动则满门抄斩或夷三代、灭九族,甚至灭十族。所以同族者乃至同姓者,为求自保,除了逃亡之外,改姓也成了一条救生之路。

据说在【司马迁】因李陵案受宫刑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和司马观怕受株连便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哥哥取【马】字加两点姓了【冯】,弟弟取【司】字加一竖姓了【同】。千百年来他们虽姓氏已不相同了,但血缘却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共祭一祖,互不通婚。素有“冯、同不分,冯、同不亲(不结亲)”之说。

还有明朝的【方孝孺】,因不肯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并诛灭十族(九族再加上方孝孺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余人。侥幸逃得性命的方氏族人就改了姓为【施】。施由“方人也”三字组成,因此这个姓中就含有原是方家人的意思。

因改姓而来的这几个姓氏,有你的吗?

因避讳而改姓

封建社会的臣民为避帝王名讳而改姓的现象,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存在了。如宋武公名司空,【司空】氏就不得不被改称为【司功】氏;晋僖侯名司徒,【司徒】氏也就不得不成了【司城】氏。这种避讳改姓的现象,春秋之后几乎历代都有,而且越避越多,越避越复杂。

汉宣帝名询,荀与询同音,汉宣帝之后【荀】姓就被改姓【孙】。于是战国时的儒家大师荀卿,到汉宣帝时就被叫做孙卿了。

还有明朝太祖朱元璋灭元建明后,对元朝的“元”字很敏感也很厌恶,因此元姓在当时的民间就曾绝迹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