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到底应该知道多少才配叫博士?

林成龙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博士应该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博士在现行学位授予体系当中所授予的最高学位了。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有了博士学位并不代表一定知识广博,这与现在世界通行的博士培养体系有很大关系。

本科期间,一般会让学生修很多的课程,包括不同学科的课程,而且也允许学生广泛涉猎,因为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不是从事科研,而是广泛的积累各种学科知识,为此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基础。到了硕士期间,开始初步从事科研,有的学生是为了混一个硕士学位出去找工作,有的则是为了读博做准备。

但是到了博士阶段,因为科研的需要,实际上已经不允许学生有太多的时间去广泛涉猎了,博士要顺利毕业,只有做到精而又精,专而又专。因为经历这么多年的博士学位授予,很多问题已经被研究的非常透彻,如果要继续从事博士论文的研究,就必须找一些更加精深的选题,这就会限制博士学位候选人的知识面,因为这种情况要求博士学位候选人必须在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开拓。以小编所在的历史学科为例,现在中国近代史方向的博士生肯定不会做一个论文选题叫做戊戌变法研究的,因为此类问题已经被前人研究的非常透彻,所以想要继续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就必须在某一个更小的领域内持续发力。

社会对于博士可能会有很高的期待,博士学位拥有者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以使得自己最大程度符合社会期待,不过要论知识面的广度的话,现在博士培养体系很难做到又广又宽,只能看博士候选人自己的意志。


青年史学家


话不多说,和大家分享一张自己2016年3月制作的PPT页

相比较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的要求是在人类知识边界往外延拓了一些


硕博天地


博士是知识的生产者,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任何人都存在知识盲点,博士也不例外。想找到一个冷门的知识点考倒博士并不困难,也不足以说明TA配不上博士的头衔。而如果纠结于被人问倒这件事,甚至觉得自尊心很受伤,那只能说你对于博士的理解和定位有问题。一个合格的博士,在遇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时,第一反应应该是用搜索引擎去查找这个知识点,包括这个知识点衍生出的相关内容,并依据其与自己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性

放到你知识地图中的合理位置。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或者说,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仅仅满足于精通自己的领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胡适在他的留学日记中有如下一篇,讨论“专精与博学”的问题:

他在日记中列举了许多兴趣广博的西方学者,并转引哈佛校长Lowell的话,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知一物之物物,与夫物物之一物”。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成为专家,即“知一物之物物”;对于其他领域有基本的了解,即“知物物之一物”。当然,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知道的再多,总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但至少,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


加菲小洋人


看到有回答说“博士只是在你自己所研究的小小领域中比别人懂的更多”。这意味着我们对博士的期待就是要“懂得比一般人多”。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多”到底如何衡量,专家又意味着什么?

这样我想到最近读到的Herbert Simon的1993年的论文《Decision Making: Rational, Nonrational, and Irrational》里的几段话,很适合回答这条问题,不妨节录下来和大家分享作為补充。

Simon的工作的主要贡献是运用了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和技巧来研究人类的决策过程。而对于专家应该拥有的知识量是多少,心理学上是用测量方法的,论文里就有这样一段

“In psychology today, we have a unit that we call a chunk. That is not just a slang word; it is a technical unit of measurement of mental storage. Bu chunk, we mean any unit that has become familiarized to the person who has it….By the time they get to college, or certainly by the time they get their Ph.D., they have around 100,000 chunks, or familiar words, give or take factor or two”.

也就是说博士之所以是某个领域里的“专家”。确实是因为它在这方面有较大的知识存备。那么这些知识储备拿来有什么用?或许你已经猜到,就是有助筛选信息和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就像是医生做诊断一样,根据病人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假如这不是位庸医的话,那么多数情况下,医生的诊断应该是靠谱的。于是又有下面这样一段

“Media diagnosis is an example. You walk into the doctor’s office with some peculiar spots on you, and it does not take long for doctor to say, ‘chicken pox,’ if that’s what it happens to be”.

但是否只要在某个领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可以称为博士或专家?按Simon的意思似乎并非这样简单,因为他写道

“What do these chunks do for you? They act like an index to your knowledge. You have all sorts of things stashed away in memory, but they do no good unless you can get at them. In an encyclopedia, the last volume contains an index. If you lose the index volume, you might as well chuck the rest of it, because you could never find anything”.

这不禁让人想起在博士的基本训练里除了读文献外,为何还要专门学习方法论的原因。这意味着你还需要系统的方法去整理你的知识,否则你可能只是记住了很多东西,但亦无法举一反三进行专业的研究工作。


宇宇君


阿文说 北大学霸与父母绝交 问题出在哪儿

我们今天说一个案子是关于北大博士,王某与其父母绝交的这个故事。今天阿文说,仔细聊聊这个故事。首先简单的复述下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的一个学霸,毕业以后又去了美国读研,然后有非常好的前景,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那后来与他的父母绝交,把他的父母所有联系方式都拉黑。12年不回家过年,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下,这件事情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我今天就来说说我对这些事情的看法,这个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北大的学霸其实也是用心良苦,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出在从小父母啊,很少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感受。

从这个王某的描述上来看,王某应该是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事后他在接受心理专家的诊疗的时候也确诊为焦虑症。我认为他不仅有焦虑症,还有抑郁症,甚至再发展到严重可能会形成精神分裂症,就三症合一了,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

我认为不管怎么样,这个父母把孩子搞成这个样子,当然双方都有责任,但是我认为主要责任还是在父母身上。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子不教父之过,这个我觉得他父母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面对现在这种老死不相往来,打嘴仗的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认为他父母应该负更大的责任。

我们通过这些细节,王某的描述,他父母应该是一种指责性人格牛角尖人格,抓住他的一点点的过错,然后死也不放,拼命地指责指责指责。阿文是学心理学的,这种指责性人格的家庭很容易把小孩弄成神经病的。这种比例是非常高的,比正常人的家庭高很多的。

什么叫指责型人格?指责型人格简单的说就是一件事物它有正面和反面,你聚焦到这个负面的因素比较多,然后忽略了正面的因素,就叫指责型人格。比如打个最简单的例子,鸡会下蛋,但鸡也会拉屎,对吧? 如果你聚焦到这个鸡只会拉屎身上,那么你就是指责性人格。这个鸡老是拉屎,好讨厌好讨厌把它杀掉,要把它弄掉,这就指责型人格。但是你忽略了鸡也会下蛋啊,这个王某的父母就是明显的指责性人格,牛角尖人格和偏执性人格,这样的话很容易造成这个家庭不幸的。

这是他父母这方面做得很糟糕的,他父母还有一点非常糟糕的做法,就是居然对着小孩说,祝你正常。祝你正常,这四个字是带有非常严重的歧视性的意味在里面。这说明他的父母非常糟糕,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好歧视的,这根本就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爱,这是一种极为傲慢的蠢笨,都已经搞成神经病了,还去指责?可以说他小孩对他的绝交就是他得到了报应。

这种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是让他心里自己爽。我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王某明明是个男孩子,他妈妈非要给他穿女孩子装扮,他不愿意接受,他这是一种阳刚自信自立的表现。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父母他妈妈的潜意识里面是一个控制欲望很强的人,也是个非常自卑的人,这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自卑的潜意识的外化的表现,就控制欲强,然后指责型人格,希望指责别人的过错,然后来平衡自己内心的自卑上的不足。

我觉得这个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也是很倒霉的,其实这种家庭在我们的普通的底层人民当中是非常常见的。那我们再说一下这个孩子,有的网友也对这种孩子有他的看法说,这个小孩这样选择本身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是的,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全对,为什么他是懦弱?都抑郁了都神经病了?怎么会不懦弱?但是事出有因,那你说人家懦弱,把你放在这个环境下,你有一这样的指责性的环境,指责性的父母天天在批判你,指责你,你说不定早就跳了。所以这也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

但是话又说回来,阿文还想说两句,就是这个人还是要尽孝,我想对这个北大学子说几句,人还是要尽孝,为什么?即使你父母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可以理解,但是你绝交拉黑不过年的这种行为,我本身也是不赞同的。我理解你,但是我不赞同你。因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比天还大的,它即使伤害过你,你也要懂得如何去孝顺。

何为孝顺呢?为什么带着顺字,顺就是尽父母的心意,让他们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现在成家立业了,有钱了,能够赚钱,那你就应该多去看看他们,你陪伴一下他们,已经够了。他们有他们迂腐的观点,你可以不听,你可以听了,也不具体去做。 但是你不要完全的去逃避,你本身的逃避,就是为了趋利避害,就是要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因为你跟他们在一起心里很难受,觉得一天到晚被打击。但是我要话说回来,人不是只为了自己一个人活着的。

我们中国人还是讲究孝道,所以我建议这个北大的学霸还是常回去看看,但是你父母迂腐的观点,那些东西你可以不要去理睬,甚至是他怎么说你不停的点头,然后你不要去做就行了。但是你要去陪伴他们,顺着他们,因为毕竟父母的养育之情也是在那里的,这是不可逃避的。

像这个家庭呢,整体就有一种指责型人格的这种表现,家风存在。我希望这个北大的学霸能够自立自强,把这种指责性的走极端的家风在你这代断绝下去,然后从这代开始变得更加幸福,心理健康会获得更好。

既然这个北大学霸也自学了心理学,我相信他也自己知道,自己症结之所在,我相信他应该能够自我觉知,自我暗示,然后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学心理学,很大程度上能够能够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的,多少程度上还是对心理健康的恢复有帮助的,所以我觉得他既然能做北大学霸,那学识和知识这一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最后总结,这件事情是他父母负主要责任,但是这个小孩也不应该走向极端,也应该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把这种走极端的指责性人格的这种家风,不要遗传下去,拿给自己的后代做个好点的榜样。好,再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这是我祝福他,我不会再说祝你正常这句极为愚蠢和歧视的祝福语,我会说祝你幸福,祝大家都幸福。


玥玥记事


不管你是博士还是准博士,都不能代表你懂的很多。

博士只是在你自己所研究的小小领域中比别人懂的更多,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你甚至要在这个领域比全世界所有人懂的都多。

为什么人们都会有"你是博士所以你应该懂得很多"这样的误解呢?

因为你想做到领域的尖端水平,确实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让你对整个学科有足够厚实的积淀,来满足做最前沿的专精研究的需要。

这个知道多少,要看在哪个范围内算。在你自己的研究领域,你必须懂的比一般人都多,才能达标。但是并不是说要求你成为百科全书。


树懒懒于树


博士和非博士相比在于:他知道自己不知道


黑白同寂


我觉得博士就该无不知百事通,像方舟子博士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假的,谁在造假!一般人家是生化博士,但是,人家依然能够指出,量子通讯是假的,是骗人的;虽然人家是生化博士,但是人家一眼就能指出韩寒的手稿是假的;虽然人家是生化博士,但是人家一眼就能看出转基因食品对中国人是有益的…

博士就得像方舟子博士一样,成为身在美国的国家脊梁…其他博士都懂个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