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台,寒門更難出貴子

在中國,高考可謂是寒門學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每年全國有數百萬考生在這一時刻走進考場,將所有的夢想和未來押附在這兩天的考場中,12年學習生涯,一考試金。也許考完之後,有的人還將繼續復讀,繼續追尋未竟的夢想,但大多數人即由此走入高校和社會,徹底告別從前寒窗苦讀的學生生涯,即使是高校學習亦或是更高階段的進修,也完全同高考前的應試相去甚遠。由高考“一考定終生”,這差不多是中國教育的一個現狀,雖說高考和大學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但由於高考的相對公平性,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這一上升通道的合理性。

然而高考的優勢也就僅僅集中在一個“相對公平”上了,更多人開始詬病高考對於人成長的一種錯誤導向,比如高考前苦學的有些課程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一輩子都用不上,相當於將這麼多年的精力花費在一個可能一輩子也用不上的技能上,對於個人成長來說,無異南轅北轍;其次就是因為高考這一個大的教學目標,大多數學校不會分散精力去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和技能,因為高考不認可。以應試教育為唯一目標的教學方式導致的一種結果就是,很多中國學生思維刻板、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差。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環境,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書本之外的思維能力,與社會對人的要求嚴重不匹配的高考無疑成了眾矢之的;再次,在高考的相對公平之外,還存在著全國考卷不統一、難度不一樣,少數民族及特長生額外加分,高校全國錄取分數線存在差異等諸多情況。這是基於中國一整個大環境下的差異,在信息不發達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辦法可以解決,但在如今信息高度發達的年代,我們有必要深思高考這一制度本身的合理性。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臺,寒門更難出貴子

其實關於高考改革的呼聲,近些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全國各地均有過不同改革政策,有的落實到不同學校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主招生;而有的僅落實到中考上,從評分模式及考試種類上做文章,最後無異於竹籃打水,因為在高考的大前提下,只要全國的高中還以高中生錄取率為教學目標,中考改革就是空中樓閣,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也就無從談起。

今年有一名叫孫洪濤的山東考生,他憑藉摺紙特長被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降60分投檔線破格錄取,令人欣羨異常。但是60分的落差源出何處?如何界定一個考生是否有資格降分破格錄取?降多少?這些都沒有明確要求和明文規定。我們所能看到的、分析到的,也僅僅是:孫洪濤高超的摺紙工藝展現了他的“複雜的數學和空間結構原理”,與他報考的機械專業很契合。畢竟被破格錄取是一件不可預見的事情,不是誰都能有機會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並有機會被自己中意的大學關注到。在沒有得到高校的認可前,所有的這些興趣和愛好,在普通人的眼裡只能算是“不務正業”。

那麼說起來,我們理想中的高校錄取制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想大多數人腦海中想應該是:公平、多樣化、能發揮個人所長等字眼。其實細細一想,也不難理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課堂幾乎能夠涵蓋學生全部的學習內容,高考作為個人能力評測,無非也就是課本知識的一個綜合體現;然而以現在的資訊發達程度,如果還把課堂當做主要的學習場所,就是固步自封。新時代應該有新特色,在如今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學生能獲取知識和拓寬眼界的場景非常多,那麼課堂的作用應該慢慢向“引導”上轉,而不是一味的教學,即以道德教育為導向的綜合素質教育,高考的評判標準也應該打破以往的“一考定終生”的模式,趨向多元化。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臺,寒門更難出貴子

孫洪濤憑藉摺紙技巧被名校破格錄取只能算是特例,我們期待的是一場從根本上發生變革的高考改革。

最近一則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輿論譁然,其中提到“探索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試點,高考成績佔比不低於60%”。“綜合評價錄取模式”,這是不是就是我們期待的打破原有高考這單一上升通道的新的希望呢?雖說現在還存爭議,但在未來我們理想中的高考形成之前,我希望這一改革方案具有實時的進步意義。

自2014年開始,上海和浙江就出臺了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開始探索文理不分、一年多考、綜合評價等新的高考考試和招生制度。而在近幾年中,文理不分科在全國高考改革中幾乎已成共識,這一方案對考生而言,具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也給了考生應對將來高校的一個衡量的先行決策,因為打破了傳統文理科之後,很多學校的很多專業不再規定考生的文理科,而是明確要求某一門課或幾門課必修等等,這就需要考生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及早了解各大高校,這也是清晰自己人生目標的一個過程。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臺,寒門更難出貴子

而綜合評價錄取,就是綜合學生的高考、專家面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三個方面的成績來錄取考生的選拔方式。這種多方面綜合成績評定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稀釋了高考那一次考核的重要性,通過其他方面的考核替代。也就是說,靠裸分上高校已經越來越難了,尤其是名校。就目前來看,很多名校諸如北大清華的招生名額基本已被三位一體、保送、藝術特長、體育特長、各種招生計劃等綜合素質生源佔滿,靠裸分上學校的人數基本都不足10%左右。

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一出臺,寒門更難出貴子

既然是綜合素質評定,那麼學生總該進行以高考這一訓練模式之外的其他項目的學習,以增強自身的高考競爭力,所以這一政策的出臺的時候,很多人想到的即是潛在的公平性問題,這種公平存在於兩個地方:其一是綜合評定中有一項是平時學校的定期考試成績,也就是說,平時在校成績直接與最後的高考成績掛鉤。如何確保在校的成績具有真實性和公平性,需要制度的保障,也需要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其二,綜合素質評定裡面有一項是專家面試,這一項對於家庭條件稍差一點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競爭劣勢。一般說來,偏發達地區的、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能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和各方各面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偏偏遠地區的、家境稍差的學生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人格培養和綜合技能的提升上偏弱。從具體實例上來看, 2013年至2017年,浙江師範大學的農村生源有微弱下降的趨勢,但最低也是55.83%,而通過綜合評價錄取的學生中,只有35.10%的學生來自農村。由此可見, “三位一體”綜合評價錄取更有利於城鎮學生脫穎而出。

人們常說,現如今社會“寒門出貴子”已是越來越難的事情了,因為通過高考,很多學生確實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但更多時候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家庭、人脈、性格等各種無法通過個人努力來解決的壁壘,這是決定一個人最後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說高考“一考定終生”的方式給了眾多寒門學子一個平等的起跑線,讓他們可以跟那些有先天優勢的考生一起競爭的話,那麼綜合素質評定,無疑是在寒門學子的跑道上撒下了圖釘。也許現在對於寒門學子來說,這樣的高考改革政策是向城鎮學生傾斜的表現,但這只是中國高考改革的一個過渡階段。在未來,隨著國民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當所有的學子又可以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時候,綜合素質評定的優勢才能完完全全的展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