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刘梅林从医三十余年,已经记不得抢救了多少生命。身为心血管专业大夫,她活跃在老年心血管病防治的科普和社会公益活动中。2018年3月,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医术高超的刘梅林怀有一颗仁爱的医者之心

刘梅林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年过五十的她依然容颜秀丽,显得很年轻。她说这得益于身为心血管内科医生,比普通人更重视均衡饮食。比起外表更令人赞叹的是,她思维格外敏捷。“疾病治疗不能忽略性别差异”、“做科普比做大夫对社会的意义更大”、“把患者当亲人对待才是最好的治疗”……她侃侃而谈,数十年从医之路的感悟,都凝练在她脱口而出的金句里。

从鬼门关抢夺生命

刘梅林当医生完全是少不经事的误打误撞,“当年选择报考医学院时才16岁,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数学家,而因为父母希望我学医,所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结果被录取了。”

医学院基础课的学习需死记硬背,索然无味,直到大三时,刘梅林去积水潭医院临床实习,才真正感受到医生职业的魅力,体验到了解决病人的病痛和能帮助别人的快乐。大学毕业后,刘梅林分配到积水潭医院工作,有一天急诊值班,来了一位六十岁左右胸疼的男病人,刚上床准备做心电图,就突然发生恶性心率失常,随后甚至丧失意识、抽搐,刘梅林立刻对着病人胸口来了三拳,瞬间病人恢复正常心跳和神志。打完三拳后,刘梅林出了一身冷汗,“瞬间的本能反应去锤击病人,想想后怕,万一病人锤不过来,家属不理解就麻烦大了。”还有一次,一位民工在工地发病,送到医院时心跳骤停,刘梅林和值班医护人员一道给他行心肺复苏,持续心脏按压五十多分钟后,病人真的活了。“一般来说,心跳停止十分钟后患者基本就活不了了,但及时的心肺复苏、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创造了奇迹,尽管为了抢救病人近48小时不睡觉,身体极度疲乏,但我内心有满满的幸福感。”这些经历,让刘梅林渐渐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对心血管病的救治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后来,刘梅林来到北大医院重症监护科工作,这里基本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急症病人。有的病人眼看着心跳停了,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有时根据心外按压产生的血管搏动感穿刺静脉血管,送入起搏导管使临时起搏器带动心脏跳动。“几分钟之内,眼前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去,也可能因为有效的抢救而起死回生,这种快乐是拿钱买不来的。”

“鬼门关”的门内门外与医生的抢救是否及时和得当有很大关系,这让刘梅林越来越对当初的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

欣喜生命中的质变

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在重症监护科当医生时,刘梅林总是沉浸在和时间赛跑的紧张中,没有人比她更理解“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因此她纤细的身子总像拥有巨大的爆发力。而当她从做重症抢救,到如今转做健康科普,这个过程其实经历了比较痛苦且漫长的挣扎。

这要从刘梅林的瑞典博士生导师Tom Saldeen教授说起。当初,她申请他的博士,主要因为他是解剖系教授同时又是心脏病专家。“当时在瑞典Uppsala大学的解剖系有大量的心脏标本,我希望跟他一起做猝死研究,寻找猝死相关的基因。”结果到了瑞典以后,Tom教授未申请到基因研究的基金。不得已,导师建议做血脂和抗氧化剂等研究。刘梅林当时就想打道回府,好脾气的导师给了她一篇关于美国男性医师的研究,把吃鱼和不吃鱼的男医师分组分析,结果发现喜欢吃鱼组,无论是猝死还是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都比不吃鱼的人要低很多。“这项研究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认识,因为当时我非常享受药物治疗和支架手术救治病人的成就感,此时却看到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好心血管病预防就可以降低发病率。”从此,刘梅林定下心来跟着导师研究他汀、鱼油、维生素E,尤其是联合使用他汀和鱼油是否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说起瑞典人们就会想起诺贝尔奖,而对于刘梅林来说,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瑞典人很普遍的健康生活方式。他们不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尤其注重饮食健康,鱼类在他们的食物中占有较大比重,蔬菜水果一般生吃,还特别喜欢运动,很多八十多岁的老人还开着房车到处野游。读博士时在瑞典生活那几年大大改变了刘梅林,不仅让她在工作中从追求“快”到享受“慢”,在生活中更是慢了下来。以前由于工作太忙,不太关照自己的一日三餐,而现在,她会精心安排自己的饮食,如每个星期至少吃两次鱼。而去吃自助餐时,头盘肯定都是一堆蔬菜,然后会选一点鱼和豆制品。

“以前,我总强调药物和救治手段的丰富,而现在,我会告诉别人,预防才是至关重要的。”当从关照疾病到关注预防,刘梅林的心柔软了很多。她越来越明白一个好的医生不仅有医术,更要有充满人文情怀的仁心,这是她职业生涯的一次质变。

健康不能忽略性别差异

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刘梅林对女性健康的关注,在十几年之前就开始了,因为心血管病是危害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所以每当听到“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最严重的杀手”,她就要急于站出来说出“真相”:对于女性来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加起来的死亡率绝对超过肿瘤!

2008年开始,刘梅林作为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女性健康论坛的执行主席,努力推进女性健康的科普工作。她曾经去美国考察促进女性健康的公益项目,从中得到鼓舞和可借鉴的经验。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重视女性健康的科普工作,推动全社会对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刘梅林牵头撰写了《女性心血管病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绝经期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女性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女性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别于男性,比如说女性有妊娠期、绝经期,生理上的不同带来了自身疾病的特点和诊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相对于男性心血管发病的年轻化,女性更多是在绝经期以后。因为老年女性合并疾病增多,增加了救治难度,女性的心肌梗死死亡率比男性高,从整体上看,女性用抗栓药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出血的不良反应……所以无论从就诊、诊断到治疗的各环节,虽然大部分原则和男性是一致的,但也明显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应重视诊疗过程的性别差异。”

刘梅林认为,在医院治疗患者,只是对一个或若干个病人,影响的是较小的一部分群体,但如果医生进行科普宣传,用健康的理念去影响社会大众,受益的将是更多的人。如今她非常享受科普工作惠及大众的快乐,希望将规范的、与时俱进的健康理念传递给百姓。

医者有仁心更要有担当

医者担当,创造生命奇迹

近些年,刘梅林一直在老年科工作,这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尽管我们无奈于生命的年轮,但要给生命不断注入活力。在人类走向衰老的过程中,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让他们拥有健康和高质量的快乐生活,共同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相比其他学科,刘梅林认为老年病的治疗需要在强调治疗规范的同时更重视个体化医疗,诊治过程中的决策经常充满矛盾和风险,需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曾经一位93岁高龄的老教授因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但是几个小时之后血压就掉下来了,她赶快从家返回医院。“最让我感动的是,家属当时对我说,刘大夫,反正你为我爸也尽力了,我们老爷子今天就是不行了,也绝不怪你!”最后证实是过敏反应引起的血压下降,经过及时救治病人转危为安。当北大医院百年院庆时,老爷子作为百岁老人接受院长的敬意,这让刘梅林由衷的高兴。每个人都不敢保证所做的事都能成功,但面对挑战时,有担当的勇气,就可能创造奇迹。

“尽管医疗有很多无奈,但对于老年患者如何决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平衡,优化诊疗方案,尽可能降低医疗风险。同时,多给患者一些人文关怀,包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真诚。”刘梅林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