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历谱载;国史家谱所记其事,维国史记天下事,族谱记夲姓氏家事。又有谱者布也,所以布一门之世系。布者又称补也,是将以前的不全、或遗、或谬以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从而修正补全谓之补也。修辑家谱大致使其人敦孝敬、探本穷源不忘根夲。昔有圣训: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亲以雍昭穆。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岂可以忘夲?因此诸族百家从自创家谱至今,都是有志者继踵其事,从而不断增补充实以达完善。如此茶陵谭氏族谱的修辑呈更大规模,涉及面广是前所未有的。相继成立了茶陵谭氏十八宏通谱和茶陵谭氏通志両大机构,广泛地收集到了九个省区的谭族有关史料,探夲穷源以了解夲氏族蕃衍发展的渊源。可惜的是茶谭両通为了各自的私欲已利不惜手足亲情而阋墙,不是资源共享而是各自为政,各使奇招相互拆台克制,都想在出版刊物上独树一帜。而不是以全局的关念出发,以认真虔诚的态度去探究茶陵谭氏文化的实质,去纠正已经产生的各种差讹。反将一些有证茶谭流派各历史时期有名望的人物及事件进行虚拟、篡改、刪除。为了让广大谭氏宗亲知晓仁京公派下的繁衍发展的渊源实质,以我们将所考得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和分析认证的记叙呈如后,供广大宗亲鉴证。

一、仕途

历谱载仁京公仕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上柱国,谪泷洲都运判。本世纪初茶陵谭氏文选和一些文史资料载:仁京公宋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上柱国。 以上所记的两种载体,(1)历谱记载的仕途仁京公为唐期人物。(2)近来茶陵各类文选记载仁京公中进士在北宋真宗期(大中祥符),可做的乃是唐朝的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撰写文选者不知道历朝各代的文武官衔是有所不同的。首先说一说“光禄大夫”,这是一个官员的品级,历朝均有此级別设置,是给皇帝当顾问的官员称谓。次是“尚书左仆射”此衔实际叫宰相。北宋以前各朝称“尚书令”或“尚书左.右仆射”,宋大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逼后周柴宗训让位,(史称陈桥让位)取得天下一改旧制,将“左.右仆射”改为“大宰.少宰”后又改为“丞相”(当今也是一样。例:清称“皇帝”,宰相叫“中堂”。民国期叫“总统”,中堂改“行政院长”。)再者“上柱國”一职,此是保卫京都的卫戌部队长官。汉朝为"执金吾",东汉末三国鼎立,直到三国并晋后政权又暂将统一,将镇守京都的"金吾"改为"柱国"即国家基柱之意。至隋期改为“上柱國”唐期沿用此职称,是武官的最高勋位。到北宋将掌兵权的上柱国改为“大尉”例:高求太尉,包極丞相。并没有称这些人“上柱国”,“尚书仆射”等仕階衔,相反仁京公若是宋期人物,为何不称他“谭太师”或“谭大宰”或“谭大尉”或称之谓“谭丞相”?显然“尚书仆射”,“上柱国”等官衔是唐朝期的,更能证实仁京公为唐期人物,决不是宋朝人物。 因此在写历史人物的同时应首先了解时代背景,撰文者本想将其作得完美,但反弄巧成拙,却成了画蛇添足,歪曲了本来。

二、诰封

群谱.志都载仁京公的敕命都 是在唐中期,所记的有: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授朝奉郎的,有记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晋金紫光禄大夫的,仁京公始 茶开基地的上坊谱载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授金紫光禄大夫,此外部份记为宣宗大中四年(850)进士,总之都有四年之说,总括在公元788--850间的60余年里。群书中独不见有公元1010年前后任一时期的仁京公各类勅封记载?同样足以证仁京公决非北宋期人物,也就是说不是宏亮公的儿子的佐证!下举几例仁京公唐期诰敕如下:

“中华谭氏通志”载勅封谭仁京为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的圣旨:

“皇帝敕谕:國家肇建王畿尤重硕辅,而金紫之任当处宿儒。故必有胡连之器,斯能宏康济之猷。尔朝奉大夫仁京德器恢宏,性行纯洁,久展经纶之略,益掦邦家之光。昔者宣对大廷,侃侃明于治道,朕尝異之。矧裁成国规,考订是非百世以劝以惩。兹特进尔金紫光禄大夫锡之。

朕唯虚心以受人,尔当殚力以效劳,勉负龙秩钦哉。”

元和四年己丑正月是曰之宝(809)

“中华谭氏通志”在下卷1549页论正直刚猛的谭姓人性格一文中记有:“唐代敢在朝廷宣讲治国之道,让皇帝惊诧的谭仁京”全文:“唐代谭仁京,官金紫光禄大夫,有雄才伟略。他为唐代中央集权进行政冶谋划和制定策略,并敢在朝堂上理 直气壮地宣讲冶国之道,其勇气竞使当时的唐宪宗感到很惊诧,因而很器重,命他把这种治国的道理修订成国家法规。用来观察分辨是非,作为永久劝戒世人和惩办不守法纪的道德准则。”

仁京公徙茶开基地上坊老谱载京公勅命复印件: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以上均为记载仁京公刚直性格及勅封他本人的诰命,可足证仁京公系唐期人物。此外还收集到仁京公派下第十.十一世孙的诰谥封赠,同样可证仁京公非宋朝期人物。老谱复件如下: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以上三道诰敕的款期都是在大中祥符 四年(1011),却比他们的十和十 一世鼻祖仁京公中进士(大中祥符5年-1012)还早一年。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历十一代应经有300余年,(同样按中仕 和授封期论理)上溯至仁京公授勅命诰封期, (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减300年)则应是公元711年仁京公授敕封的,(那么仁京只能出生在公元670年上下,)这样仁京公比生他的宏亮公(936)生,还长266岁。因此这三道诰赠是出自北宋元 符时期,不是大中祥符期(此处将元符误认为祥符),因为历旧谱及方志均载谭巽公景佑三年(1036)进士(误),实为元佑三年进士(1088) 。那有还没出生就授敕封的呢?授诰敕应该是元符期(1011),是在谭巽公中进士出仕十余年后授勅赠,这才符合情理。由此上溯300年至仁京公授紫诰期(元符1101一300)则是在公元800年上下,与谱载仁京公授禄期是多么近似。种种迹象表明仁京公就是唐期人物!决非宋朝人。如有对“天承皇帝制曰”和“皇帝勅谕”,用来作为唐宋期敕封的考量厥词,认定仁京公是宋朝人物,是不切实际的。那一种更符合时代背景的呢?难道历朝各代都是用同一种形式下诏?但是转念一想各地谱志载敕封可奕.守禄.武兴.三进诸公的勅命都一律采用"天承皇帝制曰"起行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作何觧释?总不能说他们都是宋朝人吧。一般的诸族家谱都是兴于明期,旺于清与民國期,在宋.元朝纂谱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谁又见过真正的皇封呢,唐.宋皇室对下属的封赠究竟有不有严格的款式区别呢?我们认为只是后人出于对先祖的遵重,在作谱时另加进去的成份使其更加逼真而己(以上款期由元符记为祥符和以前将仁京公与唐大中期更为宋大中祥符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就象今天的人们在续修族谱的同时,也常会用一种扑风捉影和添油加醋般地增删一些原来旧载的内容一样,有的谱志载有从黄帝起至唐各代都有准确的各代人物,并详细地记载了这些人的生.仕.配氏.子息及殁.葬地,而且代代都是身居要职的达官显贵!这百多代难道无一代落魄之人,你信吗?因此凡属文简类的记叙是全凭当时作谱人的一念之间,为了扩大宗盟,为祖上添光异彩的理念,有关这一点,各地凡参与过现今续谱的所有宗亲应该都有这种亲身体会的。所以对文载类的咬文嚼字是永无休止的,我们的重奌应该放在繁衍的代数上,看它是不是符合自然规律,这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消除各种疑虑的关健。生一代人总不能象今天的高科枝时代一样,经几个小时3D就可以打印出一样东西出来,通过很短的数年时间就能够克隆出一种动物出来一样,总不能在千多及数百年前的唐.宋时期人们就撑握了这种高科枝术!用来克隆人吧?

三、旧谱摘录

1、“元泰接可奕公来茶书”

“河内凶,则移民河东,河东凶亦然。此固惠王养民之政,而亦见几而作者,当如是择地而居也。余祖自泰和徏居茶邑,箕裘继述,叼不忝先人。每临风对月诵古谣曰:“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宁不翘首而起故乡之思。”递往来便鸿,道及家乡贫丁荒岁,是以归之念切也。且闻子有余粟以赈不足,吾恐粟有限,而饥民无穷,安能一 一兼济乎?济之不周,必不快民之意,而因饥寒决起盗心,懼子害矣。不若徏之茶邑同余一寓,共其安乐乎?况余祖至于茶邑历年久矣,世代书香,贤豪颇多,余今去仕而归,思及我祖积德累仁数百年,发余一支。余与子乃一脉流衍,今余处富贵,安敢独乐哉?一缕长情满腔注年,临鸿之嘱咐,切勿久淹留。唯冀速赴茶邑同享荣华,祖宗之望可付,而余心亦然自释矣。倚风操笔神驰左右,辞取达意,楮为传思,书不尽言,不胜倚庐盼望,惟子自谅。呵呵。。。。。。。。“

咸通十三年壬辰孟冬元泰手肃

接可奕公书不仅是朴塘一处载有,尧溪旧谱与各地均有记载,若证元泰接可奕公书一事,还有深塘宏妙公派下“谭氏源流记”(宣统二年庚戊四十二世孫纯青刚成谨识)同样有此类记载:“。。。。江南雪深七尺,山城野市谷价腾涌,斗值三贯。黎庶僵仆,餒死者甚众,官司不加恤忧,继以苛政,医疮剜肉不能自存。公(可奕)出谷拯济所活最多,先是宣宗时(806~820)有书奇公派下,讳仁京者,屡官至光禄大夫,后谪龙州都运判,致仕与奕祖同居,大中时徏茶陵上坊隐其仕籍,号曰“山人”,传三世八子析为八族。其孙司户参军元泰公咸通十三年壬辰冬,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已奕祖携眷自泰和居十五都,地名上塘,又名“邓塘”。

湖南郴县下眉桥宏伸派旧谱序摘:“。。。。。。唐宪宗时,仁京公累官光禄大夫,后谪龙州通判,与奕祖同居泰和,大中时徏茶之上坊,隐其仕籍,号曰“山人”,传三世,八孫析为八族。其三孙司户参军元泰,咸通十三年壬辰孟冬,以书接奕祖。次年癸已八月十三日,奕祖携守禄自泰和迁茶陵,地名上塘,故址。。。。。。”

由此可证接可奕公书各地谱均有记载,而历代有对此书产生狐疑的,也有确认其为真实的。对此书产生猜疑的原因是仁京公讹为可奕公六世孫,没有深入稽考所知安公(元泰)与可奕公是宗源同一脉的叔侄关系的实质。但寄书一事从理论上讲决不是凭空想象而捏造出来的,同样也不是空穴来风所能流传千多年直到今日的。就书中一言“余与子乃一脉流洐”。就能够完全证实元泰公决非可奕公的直系,而是宗源相同的两派人。

2、《清水丝花塘“树德堂”疑辨》摘要

(廿七世孫志祥撰绍书校正)

“。。。。。。十世以上吾不得而知也,有证乃可信,有信方可传。然则疑之,传疑所以传信也。茶州之谭始祖可奕公迁居兹土时唐末咸通,四世则有十八宏衍四乡,旧谱载之详矣。又有京公大中间来茶,官金紫光禄大夫,子二孙八数世显耀。以唐大中尚在咸通前,既宗可奕公复宗仁京公,且位仁在奕五世之后未亦知考耳。或以宋大中祥符是字之阙遗?(下文有阐明),而可奕一派巽纶诸公登魁科,居朊者,乃在宋景佑政和间,且宋志犹存,而仁京公一派官宦皆未考。况自咸通以致正和间添仁京公一派世代不如,谓宽容昆季分居八水各自为宗,则茶州之谭分派非由十八宏也。吾叹其外故,谓仁京公别成一派居茶邑可也。以仁京公间于奕公后则断断乎?不可是恶金紫光禄在来茶之前,而为可奕公之上世。又恶知谭有派,今知宗可奕者内有仁京公裔。”

余谱始自咸通,至五处则已是宋之盛世。谱载处尧居水边,今日之旧谱者即尧公之裔也。历宋元明三代上下约数百年,世次计有数世余,行字恐有失考,代续无不有旧遗。追寻无自孤疑难明,遍寻族中祖父叔辈,眉须皓然,历代者皆不得而知者,试抚而思,总之前人未经重修,所以无谱据耳。古人谓族百年不修等于不孝,备述以传后人参考。

“树德堂”疑辨:1、作者自认有证才能信,然后有疑问传疑等于传信。2、旧谱载可奕公咸通来茶,把唐大中间始茶的仁京公居于奕六世后,世代不如。3、仁京公派宋史官宦无考,必为唐期人物。4、茶陵谭氏除十八宏外,还有八元居八水各自为宗。5、可将仁京公自别一派另居茶,间于可奕公后断然不可,并提出了仁京公来茶之前很可能是可奕公的上世观点。6、经三朝共数百年,前人没有重修无谱据,有失传的可能,会导致世次的遗失和紊乱。

3、摘《石溪(石井)辨正---“石溪流派辨真序”》

茶州谭姓不一,其族有衍八子者,有支析于将军者矣。夫,年洇世遥奚必语张,而居轩辕语李,而穷极皋陶无来历,先乘失传,近多误注不容不辨。

唐光禄大夫仁京公大中间皆次子格,由吉安至泰和早禾市高行乡徏茶之小槎。格八子分居八水:曰元和分芝水,元期谭十万是其裔也。曰元善居小槎。曰元泰析大傅,其后在宋与国联姻,代不乏贤。曰元康分竹园山。曰元宠分天井湖。曰元煇分田东。曰元洪分峡州。曰元海任司籍分洮水,渉大亨而石溪。此八子派,非将军后。咸通十三年可奕公由太和携子守禄来茶之邓塘,是时光禄已籍茶卅翼,守禄生武兴,迁尧溪太平园,生三公俊峰、俊鸿、俊颇。梁马殷居谭州,俊峰官武库,鸿充司马,颇赐左殿将军,三公各升神祚,立庙尧溪曰神山岭,而三将军各名著焉。位下子孫所及余先谱略之也。别谱曰峰九子,鸿四子,颇五子均以宏冠名,混茶之谭为十八宏。历载某宏居某处,觉多虚讹。顾他族实与否,固不能辨。

至图石井为宏崇派下诬矣。且载大亨为宏德派下,一枝而存二本诬之诬也。余家先乘自元至明万历四经修续,咸注八子,元海公分居洮水。迨十六世武翼公官铃辖北宋末,自洮水迁大亨,地距石溪路不三里,元初本固公乃从大亨移石溪。今田里坟林多仍旧,独怪洮水不遵守旧谱源流而新志祖可奕,宗宏佐何舛耶。尤异者倒置光禄为奕六世孫。

余检阅尧溪分派谱,存元泰公接可奕公来茶一书,夫元泰光禄孙也。以侄称奕,是可奕系光禄族内曾孙尤为近之。乃有以是书难为无稽,臆度年例,谓仁京公无此早生孫?试考仁京公为敬宗朝进士,其生在德宗兴元时(784上下),大中间罢官隐茶时年已60余矣至咸通未可奕来茶之际为龄已八十有余,胡云早?且亦何贵以孰 祖就系争?其迁茶判然两派无疑。奈何徏艳将军而冒充之。显系八子者竞自绝其真源也,良可惜!

余幼当游吉川古城,与诸父老道及南关一本堂,曰吾古城与大亨,石井出八子派,若宗将军祖可奕,弗始光禄入之何涉?余恍然!归阅先谱,其流派与列先言符。而总祠之建,吾户捐金一百五十两,除置祭田外,今虽不得与祭第,恨始祖可奕入主者颠倒差谬。而吾族与事者竟迁就,仍之即不力为之辨也。盖祖在天之灵亦概无已。。。。。。”

乾隆二十七年丁丑仲春之念日

嗣孙应星天达氏撰

石井流派真序所叙记的:1、阐述了光禄仁京公大中间携次子格徏茶之小槎,格八子分居八水,待咸通可奕公来茶时,光禄公已居茶几十年了。2、指出十八宏历载各宏居地,多为虚讹。(例:宋朝十九世孫考还松清氏所撰十八宏传略中载十一郎宏亮居衡山,至明期诸谱载宏亮居茶乡白家冲,最近许多地方新续的家谱均载宏亮居严塘章里,仁京公长子彬公由严塘章里宦江西,等等,都是迎合仁京公为亮公子,其主派(宋末元初期迁徏于严塘)居严塘而凭空捏造的,两次更异本就是虚讹。)3、接可奕公书,安公以侄称奕,迁茶判若两派。4、自元至明万历间石井家谱经四次续修全都一律是八子派元海公居洮水,指出古城、石井、大亨均出自八子派下,尖锐的批判了石井归于宏崇,大亨纳入宏德为一本承二支是最大的诬谬,抨击洮水不尊旧谱源流,宗宏佐为误讹。5、仁京公被讹为奕公六世孫,为颠倒差谬,批判八子派自绝其根源,恨宗可奕入主者颠倒差异,与事者沉默迁就,不为力辨而深感惋惜。(当今与事实亦然)。6、例举了仁京公纪年的实例,驳斥了京公无如此早生孙的困扰,证实寄书一事真实可靠。

4、《清水书堂“敦睦堂”谭氏辨同异序》(乾隆己未年三月初六日)

茶洲十八谭自唐宋元明以至国朝(清),世历千年,各派谱序必上及至此,亦探本穷源之道固也,而其鲁鱼,亥冢不能淆者,不得不严辨也。始祖可奕公固十八宏之所同,而其时有仁京公者,为唐大中金紫光禄大夫,生彬、格。格八子:宣、定、安、宁、宝、宠、宽、容。八子同登枢要,贵显当时矣。而各地谱载仁京公为奕六世孫依次相承,不知可奕公咸通迁茶,京已大中间居其先。彬格与守禄同时,宣昆季八人又与武兴同时,此世代之昭而可考也。至若巽异二公系处尧公之孫,综纶二公系处尧公曾孫,而处尧公又为全仁之裔,尧公葬于吾清水梅山,谭巽公建有清台书院,古迹亦然班班可考,系出全仁公者祖之?或得其真非全仁公一派亦祖之?恐其厥宗也。”

清水书堂“辨同异序”主要论点:

a、派系穷源应当,但不能混淆,必须严格认真对待。

b、可奕公咸通来茶,仁京公先于大中间已徏于茶,反将其置于后来茶的奕公六世子孫,世代不如,提出了彬格与守禄同时,宣八兄弟又与武兴同时,世代之昭可考,明确标示出来了仁京公不是奕公六世孫。

c、提出了处尧公及巽 与综纶诸公在清水的古迹亦然,他们究经是仁京派下,还是全仁公的后嗣的质疑,同时说明了不能使其系断代。

就第3的狐疑,下面作一翻释说:

1、各地谱志及谭氏各类文选和地方志,及历代名流赞尧相国诗词,一律记载处尧公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仕司空相国和进士的,不管是进士,还是已仕司空,暂设处尧公40岁期中仕,那么他的生年则是公元960年上下了。诸文选与谱志还记载处尧公夫人李氏是真宗宸妃李后的姐姐,因此还称处尧公为国戚。如此处尧公的仕期与国戚期是任何理由都无法推翻的了。同样他的出生纪年也是个铁一般 的事实,【960年生同样是根据清水庙坪处尧公弟处皋公出生纪年推定的,-----处皋宋大祖建隆辛酉(961)五月初五子时生,景德间(1004-1008)授荣禄大夫】

2、严塘谱载处尧公是严塘“中和堂”远祖,是仁京公派下九世孫,此时作为处尧公的后嗣,就不得不辨了。辩证的中心问题是“宏亮公是否能够生出仁京公,和处尧公是否是宏伸公的后嗣。”

处尧公的纪年是非常关键的,(因以前采用的是谭纶公的纪年,因纶公旧序在各地族谱转载中,有三种文版,分别出于三个不同时期,并有所争论,没有处尧公纪年的真实可靠。

严塘“中和堂”历谱没有仁京公及其后嗣的任何出生纪年,只有部分注有仕期纪年,直到十七世(奕公22代)道贤公才有正式的出生纪年。道贤公生于元至正辛己(1341)十二月十三日子时。此刻同样会有人提出道贤公出生是否真实?就此必须将严塘“中和堂”的传承情况向宗亲交待一番。

严塘“中和堂”建就于元皇庆癸丑年(1313),明以后改为祠,而“中和堂”谭氏纯一律是道贤公的后嗣,奉道贤公为中和堂始祖是在情理之中,其实非然,中和堂建成后28年道贤公才出生,那有先建祠后生人的道理?祠宇必是贤公的父辈和祖辈所创,谱载道贤公的曾祖父念四郎,与其母曾氏(正通夫人)葬严塘祥彼会仙寨,载正通公返葬清水,这就说明道贤公的高祖正通公已迁到了严塘住居,这样一来,中和堂始祖应尊正通公才名符其实。

建祠后的明景泰辛末(1451)由道贤公孫辈主持纂修严塘“中和堂”首届族谱(尊纶公旧序为首修),其时两次族谱的修葺相距317年之久了,其间必多有虚讹,道贤公长孫谭隆公(州县志均有记载,南京户部郎中)为届次族谱作序,隆公父亲善庆公。元至正乙己(1365)七月廿九日子时生,道贤公24岁生善庆公。从理论上讲道贤公的纪年是正确无误的。

3、仁京公严塘及外地谱都没有任何纪年,而他宗别系有载唐大中间进士(847-859)的,会昌四年(844)制诰的,有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敕金紫光禄大夫的。有唐德宗建中贞元四年(788)授朝奉郎的,以上均记有四年之说,还有近来为使仁京公名正言顺的成为奕公六世孫,定京公受仕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和受光禄的,且不管进士还是授禄,乃设京公40岁期中仕,则京公出生是公元972年,这样一来,京公比他位下的九世孫处尧公还小12岁,真是个千古奇谈。除非处尧公不是仁京公九世孙,或严塘中和堂谭氏的嗣裔非是处尧公后嗣,若如此,那就另当别论,其实大家都是心照不宣,这两点谁胆敢否定?

4、谱载宏亮公后晋天福元年(936)生,而严塘的传承为:亮—京—格—安—铎—瑜—应—徽—仕黎—处尧。从亮至处尧共衍有十代(九时距段),从京公到尧公则九世(八时距段),有了以上各组纪年,就可以例一道最简单的算式:

①按上载严塘传承祖道贤公公元1341年生,到公元2013年严塘续谱时共衍有24代(奕代:道贤22代—213年46代)共计672年平28岁一代。将这个平均值28岁一代设入仁京公至处尧公期的九世八时距中,则便是28X8=224年。

②将已知处尧公的拟纪年960减去224年等于736年,这就是仁京公的预测出生年了,如此将已知亮公936年生,他怎么能够生出一个比自己早200年出生的仁京公来呢?但此时会有人提出从前有十多岁就生小孩的,不能依28岁一代计算。就是凭这个思维逻辑,代代依15岁一世看一看怎么样呢?(其实人世间自古至今决无此平均生育规律的),则应是15X8=120年,同样将尧公的出生960-120=840年,尽管如此,仁京公还比亮公早96年出生。不管怎样,亮始终生不出仁京公的,也就是京公决非亮公儿子了。

③诸谱载宏伸公后晋天福辛丑年(941)生,清水为伸派下全仁后裔,同样记载处尧公为其裔孙,如此他们的传承为:1、宏伸—思舜—德裔—巽—伦—正卿—仕黎—处尧。2、宏伸—全仁—思顺—仕黎—处英。3、宏伸—全仁—格—安—铎—应—徽--黎—尧。清水五个基堂,源流各自载,此时只按2最小差距的处字辈也是第五代人。同样仍按处尧公960年出生核计,宏伸公只能生出处尧公的弟处英公,决不可能是处字辈的高祖了。

④诸谱载十八宏高祖可奕公,唐元和丙戊(806)生,至第五代(四时距)亮与伸二公(936-941生)计134年,平33.5岁一代。如果将处尧公置于二公派下则为(960-940=)20年,亮公派下则是十世,九时隔,平2.2岁一代,伸派下五世四时距,平5岁一代。人世间有如此奇妙之事?亮伸二公上溯下衍表现如此反差悬殊,这就是千多年老祖宗留下来的正确无误?难道还不值得使人沉思?

以上的各种推演结果,请问可算是有力证据?除此外还真的须死去千多年前的仁京公显身出来说话,才算是有力证据,岂不幼稚。

五、释茶陵谭氏通志虚拟仁京公派下各祖出生纪年

我曾于2014年冬将所考得有关于仁京公派属资料,提交与茶陵谭氏文化研究会。本着对历史的负责和尊重真实历史为原则,要求文研会澄清各历史时期谭氏迁茶后蕃衍发展的实况。以及澄清已经产生了的各种误谬,希望他们能邀请有关派系的相关人员进行商讨论证,消除各种误讹。他们不但不能接受此建议,相反还千方百计蓄意阻晓,而且用篡改虚拟的手段对仁京公派下各代祖出生进行虚构。以求配合前茶谭各类文选的讹载,使其能够顺理成章的将仁京继续捆绑接于宏亮公位下为目的,继续掩盖前讹愚弄所有宗亲。其虚拟:

一世仁京公:各地旧载均没有出生纪年,只有仕录记载(略……。)以下各代均类同不复录。通志虚拟仁京公显德六年已未(959)生。二世格公:宋大平兴国五年庚辰(980)生。三世安公:淳化十八年癸已(癸已实是淳化四年,18年是太宗总纪年,即993)生,又载安公治平元年(1064)殁。四世铎公:熙宁元年戊申(1068)生,是安公死后的第四年所生!如时健在则是75高龄了。五世瑜公:庆历七年壬辰(七年是丁亥-1047,而壬辰实为皇佑四年-1052)。如此瑜公分别比其父铎公早16-21年出生!真是个奇闻。六世应公:熙宁五年壬子(1072)生,只比他爷爷铎公迟生四年。七世徽公:元佑二年丁夘(1087)生。八世仕黎公:高宗绍兴七年丁已(1137)生。九世处尧公:乾道六年戊子(戊子实四年,六年为庚寅1170)生。十世德裔公:庆元六年庚申(1200)生,世录却载从高宗辇任大理寺丞,中宪大夫。(高宗政期为1127-1162年间,一个1200年宁宗期出生的人,需在出世40多年前就先做高宗时期的官了。十一世巽公:没有出生拟年,只有仕录-景佑三年丙子(1036)年进士。

如此一来巽公的仕期比父德裔公的出生还早164年,如推其巽公出生,他们父子出生间相近200年之久矣!

前人箴训:"不自祖其祖,而以他人为祖吁可怪矣!然谱志的宗旨是遵其尊,而尊不至于谬。以亲其亲,而亲不至于岐"。我们应知道茶谭派系的混淆,是前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差误,不是我等当今世人之过。应对前讹勇于面对,知错必纠,而不是回避,更不可篡改虚构。反被后人误解,此种貌似的装簧反而弄巧成拙,闹出诸多笑料有伤大雅反而不美。

后附清水宏伸公全仁系派谱世录与后,由此可观可证仁京公脉系的混淆起因,并能依照处尧公的仕期和尧公弟处皋公的生年,逆推可证仁京公何期人物。并可验证严塘安公系与清水全仁系互混的因果了。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唐期首茶谭氏鼻祖谭仁京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