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没法再屡战屡败后崛起?

很多人都在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李自成对明朝军队屡战屡败,却可以最终成功;而对清军屡战屡败,却没法东山再起?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之前我已经写过《解惑:大清短时间击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是如何做到的?》,主要从战略、战术、装备等方面来探讨农民军与清军的差距。

这次计划从更高格局来写:即内陆亚洲格局变动(大明周边环境变动)与李自成命运问题。

内陆亚洲主要指:东北、内外蒙古、新疆,也就是我们传统上的北部边疆区。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没法再屡战屡败后崛起?

熟悉明末农民起义的朋友都知道,农民起义产生与扩大来自天灾人祸,更确切的是人祸,朝廷加派。而朝廷加派是因为女真崛起,辽东前线需要大量的钱粮兵源。

一言以蔽之:即辽东战争需要消耗钱粮,关内只能加派;辽东战争带来的大量逃兵,不可能归伍,只能落草为寇。如此之下,明末的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爆发。

农民起义在陕北爆发,朝廷军队基本是赶着他们跑,一波一波被灭,但旋起旋灭(屡战屡败)。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点。

先来看几个时间点:

1629-1630年,(崇祯二年到崇祯三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从遵化北部入关,直扑京师。崇祯下诏勤王,各地明军精锐纷纷东调。陕西总督是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从临洮、固原、甘肃、宁夏、延绥五镇抽调17000余步骑入卫京师,这支部队在后来收复关内四城,遵永大捷,立下大功。但问题是,陕西空了,而且山西耿如杞的溃兵也进入了陕西,形势愈加恶劣。所以农民军才可以在陕西扩大,甚至蔓延到山西。

1632年(崇祯五年),入卫的陕西部队纷纷回撤,加上曹文诏等悍将的加入,陕西农民军基本被剿灭殆尽,余下逃入山西;但这时候山东孔有德叛乱,导致北京的崇祯皇帝焦头烂额。孔有德叛乱就源于皇太极围困大凌河,不敢入援,干脆就地叛乱。这也导致农民起义军又一次扩张。

1634年(崇祯七年),山东叛乱刚平,孔有德、耿仲明也投降大清了。这一年,皇太极西征林丹汗,又摆了一刀,宣大防御体系迅速瓦解,朝廷只能集结重兵援救宣大。再次造成内地空虚,农民军顺利渡过黄河,在年底进入凤阳。其实所谓的渑池渡河,很大原因就是朝廷抽调兵力北上,不是要刻意放跑农民军。

1636年(崇祯九年),明朝设置总理、总督分区剿灭农民军,议兵72000,边军劲旅纷纷南下,在卢象升指挥下节节胜利。然而,七月份皇太极派阿济格入关,在京畿一带劫掠,诸将纷纷北调防卫京师,卢象升率部追击清军,在出口作战还取得胜利,之后被任命为宣大总督。问题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压力顿减,迅速壮大。

1638年(崇祯十一年),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这时候形势非常恶劣,所以提出四正六隅计划,议兵12万、饷280万,陕西方面在洪承畴、孙传庭指挥下作战大胜,中原方面,农民军也被围困在豫西一带。但是这年十月阿济格、多尔衮入关,明军有战斗力的部队纷纷北调防卫京师,洪承畴就是这时候被调到京师附近,出任蓟辽总督。而躲在商洛山的李自成十八骑就杀出来,在河南坐大。这次皇太极就有计划让入关部队联系农民军。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没法再屡战屡败后崛起?

你会发现,明军对农民军作战刚有点起色,皇太极就给来一下,原有战略计划被完全打破。学者所说的“流寇与建州相因亡明”,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大清几次入关劫掠与边疆作战,给了李自成能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清军真要入主中原,清军是不会给机会的。

那李自成有机会没机会东山再起呢?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没法再屡战屡败后崛起?

第一:俄国哥萨克扩张快点,沿松花江骚扰到开原附近。刚入关的顺治不能不管。

第二: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提前一年半。

第三: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在蒙古世界会盟后,帮顾实汗打下青海,然后集结蒙古诸部东征漠南,与清军决战。提前乌兰布通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没法再屡战屡败后崛起?

俄国人的动作,大清到了十年后才反击;苏尼特部落1646年叛变,多铎率领大军平定;准噶尔人的东进已经到了四十年后。

但李自成在1645年6月已经死了。要是可以扛到1646,或许也有一点机会。

总之内亚局势变动晚了点,李自成赶上了第一次内亚格局变动;但没赶上第二次内亚格局变动

不过三十年后,三藩之乱,都没赶上准噶尔人葛尔丹东进(外部环境变化),以致让康熙腾出手来一个一个解决了。可能这就是历史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