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王與馬,共天下

公元312年,匈奴大軍攻破洛陽,西晉王公貴族被胡人軍隊一網打盡。

鎮守下邳的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扶持下,佔據江南虎踞龍蟠之地,並在5年後正式稱帝,史稱東晉。

這時最顯赫的士族是“琅琊王氏”。

王導做丞相主文治、王敦掌軍事鎮荊州,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紛紛佔據要津,連帶著親戚、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東晉幾乎一半的大權,都被“琅琊王氏”收入囊中。

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發展,王家人很開心,走路都虎虎生風。但在後院裡卻有一個小孩子不高興,

他叫王羲之。

他的父親王曠一路官至淮南太守。

公元310年,王曠率領3萬兵馬直奔山西,想要收復被匈奴人佔據的上黨郡,卻全軍覆沒,王曠也下落不明,留下小小的王羲之在寒風中凌亂。

在無數個孤寂的夜晚,王羲之都在懷念那個寬厚的身影,雖然他是個領兵的軍人,但眼中的溫柔,卻騙不了人。

現在,那個叫父親的人再也不見了,他每天面對的,都是同齡人投來的白眼,和鄙視。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蹉跎的仕途

家族的冷眼、父親的失敗,讓王羲之從小就立下大志向:“讀書做官,光耀門楣。”

對於“琅琊王氏”來說,他的志向是錦上添花,但對於王羲之來說,卻是一條必須走到盡頭的不歸路。

好在“琅琊王氏”家大業大,沒有父親的王羲之,還能享受到最頂級的教育和生活,讓他小小年紀就表現的出類拔萃。

13歲那年,大V周顗在府裡請客吃飯。

車水馬龍的客廳裡,達官顯貴們在周顗面前賣力表演,希望能得到提攜。王羲之也來了,但他不跟別人爭搶表演機會,只是在角落裡默默的吃著美食。

或許是看慣了世人的虛情假意,突然冒出個不爭不搶的王羲之,讓周顗感覺像是高山流水間的泥石流,那麼惹人注目。

像個吃貨一樣的王羲之,偏偏被周顗看中了。

正因為欣賞王羲之,周大V就把壓軸菜“牛心炙”端到他面前,請他吃第一口,而這原本是最尊貴的客人才能得到的待遇。

在這裡,王羲之第一次享受到萬眾矚目的滋味。

恩,感覺不錯,太美妙了。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喪亂帖

王羲之的好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3年後,太尉郗鑑想為女兒擇婿,就派親信下屬去拜謁王導,想讓他推薦幾個優秀子弟。哪知道王導大手一揮:

“王家的孩子很多,各個都優秀的不得了,還是你去家裡挑吧。”

當聽說太尉大人派人來挑女婿,王家的子弟們梳髮型、穿新衣、包香囊,一個個都在型男的路上一去不返。

就在兄弟們忙著參加選秀的時候,王羲之幹嘛呢?

小王同學正躺在書房讀書呢。

想想吧,太尉親信興沖沖的來選女婿,結果一扭頭看到王羲之四仰八叉的躺在那,一隻手摸著光肚皮,一隻手捧著書,這畫面太美不敢看。

當王家的情況傳到郗鑑那裡時,他偏偏就覺得小王同學不走尋常路,馬上就定下來:“我要把女兒嫁給他。”

王羲之“人在家中臥,妻從天上來”,順便還創造了一個成語:東床快婿。

短短3年時間,王羲之撞了2次大運,從此有名、有妻、有靠山,出人頭地的光明前程向他走來。

都說王羲之運氣好,其實他只是不願亦步亦趨。與其走別人的老路,不如跳出固有圈子,另起一段。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平安帖

有家族的背景和岳父的提攜,王羲之想不當官都難。

在以後的二三十年間,他從秘書郎起步,一直平步青雲做到徵西將軍府長史、寧遠將軍兼江州刺史,再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他頂著“王右軍”的名頭行走江湖,到哪裡都有人讓著、敬著、巴結著,看似走到人生巔峰了,可做官是他的理想嗎?

得到官位的目的,是為了建功立業啊。可王羲之做官一輩子,都幹了些什麼?他又能幹什麼?

在朝廷做官的時候,為了適應“清談”的大環境,他不得不加入其中。可王羲之內心清楚的知道:“這種扯淡,是沒有前途的。”

他在跟謝安遊覽建康冶城的時候,就曾站在城頭指劃山河:

“你看周圍的大小山頭,連綿起伏。現在天下局勢也是這樣的,我們必須整軍經武,不能清談啦。”

看著王羲之義憤填膺的樣子,謝安不禁感到好笑:“你看秦國任用商鞅變法,老老實實幹工作,對吧?結果呢,還不是二世而亡?”

一聽這話,王羲之徹底懵逼了:“這是一回事嗎?”

在東晉這片汙泥濁水中,沒有一滴甘霖能夠生存。要麼同流合汙,要麼選擇離開。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在王羲之內心苦悶的時候,殷浩不失時機的幫了他一把。

公元347年,桓溫平定四川崛起成為實力派,總領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就提拔揚州刺史殷浩來對抗桓溫。

自從南渡以來,東晉就懷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北伐。

誰能完成北伐、恢復中原,誰就是再造乾坤的功臣,裂土封疆甚至走向九五之尊,也不是不可能。

殷浩和桓溫爭奪的,就是北伐的主導權,而司馬昱主導的朝廷,支持的當然是殷浩。

作為朋友,王羲之覺得有義務提醒一下殷浩。他就寫了封信:

“現在國內經濟形勢不好啊,農民的收入也不高,隨時都會有陳勝吳廣之輩出來搞事情。不如好好整頓國內、養精蓄銳,等到實力足夠了再北伐,必定大功告成。”

殷浩看了信後,就回了倆字:“呵呵。”

公元353年,北伐失敗。

在桓溫的彈劾下,殷浩被廢為庶人。如果說殷浩是咎由自取,那幾萬將士的犧牲、懷才不遇的人生,就像一根繩子勒在脖子上,讓王羲之喘不過氣來。

出身貴族、身懷絕技、志存高遠,卻偏偏遇上黑暗的時代、骯髒的官場,王羲之慾哭無淚。

再加上他和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痛定思痛之後,他做了一個決定:“去他大爺的,老子不幹了。”

既然不能改變世界,那就要適應世界。

哪怕眼前山崩地裂,心裡也要歌舞昇平。

從此以後,那個官場的王羲之死了,而“書聖”卻涅磐重生。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上虞帖

書聖是怎樣煉成的

在忙忙碌碌的官場生涯中,王羲之留下的傳世作品很少。

一方面是公務繁忙,一方面是境界不夠,直到他放棄半生執念後,才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不知不覺中,王羲之的心境變了。

他早年學習衛夫人的書法很飄逸:“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眏水,碧沼浮霞。”

在半生的琢磨學習中,他又博覽秦漢以來的篆、隸、碑等古蹟,形成古樸、剛硬的另一種風格。

現在一柔一剛、一文一武兩種字體風格,在“自由博大”的心境中合二為一。就像打通“任督二脈”一般融會貫通,真正納百家為一爐,成自家之風格:

“動必中庸。”

以“中”為核心,求取楷書與草書的平衡,形成獨創的行書。

而“中”也成為他的人生哲學,在理想與現實、人生與山水之間形成平衡,真正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王羲之的字有多好?當時的人們就有一個評價:翩若驚鴻,宛若蛟龍。其實用這個評價形容他的後半生,也恰如其分。

在王羲之的生命中,唯一真心的朋友是書法。

在他孤獨寂寥的時候,毛筆和紙張告訴他:別怕,有我在。

在他難過無助的時候,龍飛鳳舞的漢字帶著他的心,直上重霄。

在他失意彷徨的時候,無數的帖子在陪伴著,聽他的喃喃自語。

為什麼1700年來,無數人學習王羲之的字,卻從沒有人達到他的成就?

就在於王羲之把書法當作最親密的朋友,相互瞭解、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在自由精神的指引下,成就“人書合一”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何如帖

人無癖,不可交

剛到浙江任會稽內史的時候,王羲之就看中了這片山水寶地,打算將來就終老在會稽了。

辭官之後,他徹底放飛自我,每天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硬生生活成一個大逗比。

在諸多動物中,王羲之唯獨喜歡鵝。

他聽說會稽有位老太太養了一隻鵝,鳴叫起來聲音特別好聽,放佛在唱歌一樣。王羲之頓時來了興趣,他帶著親友不顧山高路遠,跑去聽這位“動物歌星”的曼妙歌喉。

沒想到啊沒想到,剛敲開門說:“大嬸,能把你家的鵝給我們看看嗎?”

老太太一看來人丰神俊朗,就說:“你是王羲之吧,早聽說你們要來了,我就把鵝燉了招待你。你看,就在鍋裡呢。”

啥玩意?燉了?

王羲之的臉拉的比驢都長,掉頭就走。

沒過多久,又聽說山陰有個道士養的鵝不錯,他拿根柺杖拔腿就走。這次他誰都不帶,自己悄悄的去,打槍的不要。

到了山陰,王羲之看著白白胖胖的鵝,心滿意足。

“道長,賣我一隻吧?”

“如果能給我寫一篇《道德經》,就送給你。”

寫字對於王羲之來說是小意思,一張紙哪有可愛的鵝珍貴?他開開心心的寫完《道德經》,帶著一籠子鵝高高興興的回家。

一路上嘴角45度上揚,哼著“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

王羲之就是這麼任性。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有一年秋天,王羲之看到房子旁邊的橘子熟了,就打算給朋友送點。

他親自摘了300枚橘子,並寫了一封信:“這有300枚橘子,給你丫嚐嚐鮮。但還沒有霜降,再多就沒有了啊啊啊。”

後來橘子被朋友吃了,信卻保留下來,這就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奉橘帖》。

又一年冬天,茫茫山野間下了一天大雪,到傍晚時分,大雪才停。

王羲之在屋子裡吃著燉肉、喝著小酒,看著屋外銀裝素裹,正愜意的很。突然想起一件事,馬上給山陰的老張寫了一封信:

“這裡下了一陣雪,還好現在停了,你那裡好嗎?那件事情一直沒能幫上忙,實在不好意思。可人生嘛,就是這麼無奈,想開點。”

老張有沒有想開不知道,可這封信卻成了國寶,它就是《快雪時晴帖》,如今也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曾對這幅帖子愛不釋手,評價它是“天下無雙,古今鮮對。”

在放飛自我後,王羲之的書法造詣更加爐火純青。

沒有任何拘束,全憑天馬行空,反而隨手一寫就是流傳後世的珍品。點畫勾挑都不露鋒芒,結構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

其實人活到極致,就是兩個字:捨得。

捨去人生中不能改變的人和事,得到的卻是陪伴一生的伴侶。

在刪繁就簡中培養一兩項癖好,才能有深情、有真氣。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快雪時晴帖

蘭亭集序

公元353年,那一年的王羲之還沒有辭職。

他在勸誡殷浩無果後,就知道北伐必然是失敗的結局。懷著悲憤的心情,他和謝安、孫綽等名人雅士來到山陰,喝酒賦詩,玩著“曲水流觴”的遊戲。

那天,他們42人喝了無數的酒,趁興寫下37首詩。當日暮降臨聚會結束時,他們把37首詩編成詩集,請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仰身而起,望著“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場面,

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好日子裡,他們“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信可樂也。”

在國勢沉淪、仕途夢斷的時刻,這是他難得的消遣。

王羲之很開心。

人生就是這樣,雖然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但當遇到開心的事,就會發自內心的滿足,不覺時間流逝。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出了一道哲學題,卻無人能懂

▲蘭亭集序帖

今天這麼開心,是因為逃離了城市的喧囂。

重歸苟且的生活後,開心的記憶也將成為永久的懷念,太遺憾了。

如果把目光放長遠一點,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論富貴還是貧賤,終究是過眼雲煙,一賠黃土了此一生。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世界如此廣大,人生如此無情,人該怎麼自處?

是像孫連城一樣,放眼宇宙不管身邊事,還是蠅營狗苟,每日羈絆於瑣事?

不,人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

人在世間生活幾十年,不應該默默的來、悄悄的走,而應該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

當後世人看到的時候也會感同身受,就會知道:“他來過。”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盡興而寫的《蘭亭集序》,其實想要說的就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不要渾渾噩噩的了此一生。

捨去不必掛懷的瑣事,養護一生陪伴的癖好,向世界發出深情的問候,對人生抱有真氣的活著。

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上留下痕跡,可以是高尚的道德,可以是內心的友善,可以是傳世的文化。

不在於權力大小、財富多寡,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向世界表達你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