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从五马坊(原大冶税务局旧址)经县衙门(原大冶人武部所在地)、万止斋祠堂(原大冶公安局旧址)过城隍庙(原大冶城关派出所旧址)到旧吏坊(新华书店旧址),过去是一条临湖石板路,被称为余府街。

余府路的得名,是因为清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余国柱的府邸正好建在城隍庙与旧吏坊之间。1949年前,余府路一直沿用旧时称谓。解放后,余府街改称为“和平街”。1966年和平街改为反修街,1975年反修街复名为和平街,2005年和平街又恢复原名称为“余府路”沿用至今。

过去的余府路连接杉树排码头,水运便利,是老大冶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临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现代化进程抹去时光老茧

从墈头绿茵长廊“T”字型喇叭口,走进余府路,平整宽阔的街道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繁华商铺比比皆是,现代都市情景扑面而来。这条曾经容纳有大冶最高权力机构的县衙门、最高朝廷官员府邸的豪华民房、最为热闹的人气场所城隍庙以及最负盛名的圣人祠堂的老街,早已不复当年的旧貌了。

从这里进入余府路,首先会经过杉树排街。杉树排街,从古时青龙门经过南门归市巷到五马坊,今党校门口一条街。过去,因该地临水,是繁忙的航运码头,路旁常常堆放着杉树、木炭,故而得名。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94岁的老人金先成,祖籍大冶茗山乡人。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从家乡坐船,到城区卖棉布。他说,过去的杉树排一带,都是水域,从长江运进来的杉树木排,都是扎成趸船样式的,大部分放在水中浸泡,木排上还能建房住人家,乃至种植蔬菜。

过杉树排街口,行四五十米,右拐,沿着坡路而上,就到了原大冶武装部旧址,也就是早期的大冶县衙旧址——将军岭。这里地势较高,有一片宽阔的场地。如今,这里建成了铜都山庄小区,小区内高楼林立,地下是停车库。只有那靠近北侧的高高山墙,依稀还有些古老的痕迹。

从《同治版 大冶县志》“清 大冶县城图”看出,旧时的县衙背靠将军岭,府门朝东开,门外三面环水。县衙呈“T”字型结构,内有大堂、二堂、三堂、四堂、礼厅、花厅、论秀堂、阅卷所等。

当年,余国柱的相爷府邸就建在余府路的城隍庙与旧吏坊之间,与县衙门相距不远。相爷府邸的建筑规模、样式,远远超过了将军岭上的县衙门,外人看去,县衙门不过是相爷府高高在上的一个门房、家丁,显示不出衙门的威严来。

“几十年的沧桑变迁,余府路完全看不出当年的面貌了。”金先成老人回忆说,当年的余府路,不过三四米宽左右,两边都是低矮的商铺,上面有一阁楼。商铺主要出售日用杂货,有油盐酱醋茶等,也有布庄、药铺等。城隍庙的小吃店居多。解放前,日本人还在这条街修建了一所天主教堂。解放后,这条街的标志建筑还有新华书店、敬业场等。再后来,大冶公安局、大冶人民检察院、大冶人民法院,都在这条街上,成了执法机关的聚集地。

的确,如今的余府路,早已没有了老人记忆中的那些建筑物了,代之而起的到处是现代民房。偶尔从一些小巷中走进去,比逼仄的巷道中左转右拐,还有一些的低矮的老房子,残存一些老辈居民生活的迹象。

城市的快速发展,免不了老街中的民居和商铺的拆旧改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文明的进程。只是在越来越都市化的今天,随着老民居的远去,城市的历史镜像和音符,也越来越远离了市民的视觉和听觉了。

临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百年沧桑洗去“余府”辉煌

余府路的街名虽然几经变迁,面貌也今非昔比,但提起这条街,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清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余国柱,大冶历史上著名的“三阁老”之首。

据大冶民俗学家余炳贤先生考证说:千年大冶虽然在宋代出过万止斋“一贤”,但他毕竟只是一个理学学者,没有做过大官;明朝吕调阳倒是官居一品,但他只是祖籍大冶,实际上籍贯是广西桂林。清朝柯瑾尽管才智过人,号称拜相,但也只是做到兵科给事中。像余国柱相爷那样在大冶土生土长而官居一品,身为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唯有一人。

余氏宗谱记载,余国柱小名余龙柱,生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父亲余顺明,明代举人,顺治6年任华容县令,在鄂东南文坛颇负盛名;祖余玉节,万历29年进士,南赣巡抚,半生为官,清正谨慎,法身自如;曾祖余必迪为人霭吉纯厚,用急好施,与五子余玉成一起,毕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相传从茗山鲚鱼地算起,北到保安,南到谈桥、金牛,东到大冶县城的大大小小石砌拱桥、平桥36座,全部为余家捐修援建,后因工程浩大,家财散尽,余家遂逐渐中落。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余国柱自小志向远大。《武昌府志》说,当时与国柱父亲余顺明过从甚密的武昌府名文人陈百史、艾千子、谭夏等人一致看好余国柱,说他是“国之辅器”,“龙柱”改“国柱”就是他们给国柱的十岁贺礼。

余国柱5岁入学,长大后从县试、府试、院试一直到乡试,一路过关斩将,连连夺魁。于1652年28岁时参加殿试,顺利通过进士考试,获得第11名晋身,被任命为河南开封府推官,开始他的仕宦生涯。

余国柱从1652年正七品开封府推官干到1680年的正四品礼科掌印给事中,用了整整28年。28年辗转仕途,让余国柱经历了一个普通中国文人从仕子、地方官到京官的过渡与转化。

早在户、礼两科给事中任上,余国柱深得康熙的认同。从正四品掌印给事中破格晋升从二品巡抚以及被破格邀请参加庆典,就是康熙对他的奖赏,康熙极需余国柱这样的人才为朝廷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以尽快恢复国力平定西部葛尔丹。余国柱从台下走向台前,成为当红政坛明星。

随着余国柱再次晋升为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后,乃至擢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他的仕途达到了巅峰时刻。但因伙同明珠“罔利谋私,参与朋党倾轧”,最后被门人陈世安“具书纠之,颇中要害”,遭康熙罢免。康熙给他留了一条生路,只让他“回原籍致休”,算是对他勤勤恳恳的前三十三年清官生涯的回报。

据了解,在大冶的余相爷府邸,实为余国柱侄儿组织建造,准备余国柱省亲时落脚。但余国柱一直没有回过茗山鲚鱼地老家,所以大冶余相爷府长期空置。余国柱死后,其侄子多年没有音讯,后来国柱本家子孙私自做主,将大冶的余相爷府邸卖给鲚鱼地公家,作为鲚鱼地资助本村学子学习、赴京科举以及接待回乡省亲同族的“族馆”。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无论余国柱的仕途如何由盛到衰,但其府邸作为大冶老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存在过多年,余府路因其府邸而命名,也一直沿用到至今。

这或许是一些老街见证着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价值所在吧。(朱世杰 汪红光 吴纯 )

临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