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里的理财有风险吗?

撒欢旅游


除了国债和银行存款以外的所有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只是不同的产品收益不同,风险也不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稍高于国债,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而且银行理财的产品也按投资的不同产品,收益的不同,分为五个级别。



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共5个等级:

R1(谨慎型或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风险很低;

R2(稳健型或较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

R3(平衡型或中等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

R4(进取型或较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

R5(激进型或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



所以投资在购买理财产品是应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产品风险等级,不能简单的听信理财经理口头所说的,投资者应该以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产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益。虽然《资管新规》出台了新政策,打破了刚性兑付但PR2级一下的理财产品都属于低风险产品,可以放心购买。而且给了银行二年多的过渡期,所以现在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有是有销售的,不过会越来越少。

最后提醒一下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要分清是银行自发还是代发,代发产品容易飞单。另外还要分清理财产品别变成了保险产品,因为银行有代销保险产品,保险产品存期长,中途弃保本金都会受损失。


坤鹏论


确切地说,银行理财今后将不再保本,提醒所有投资者必须要转变理财观念,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那种过去将钱交给银行就做起甩手掌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自从今年5月,央行、以及联合各监管机构共同发布的“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以来,所有保本型理财产品都将要退出市场,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例外。但银行有2年的过渡期,要到2020年逐渐完成退出。

因此,各投资者一定要从过去的理财观念上有所转变,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千万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来定。比如说,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虽有流动性高、安全性高、收益较为稳定的准储蓄特征。但是并没有保本承诺一说,只是货币基金目前为止发生本金亏损的先例倒是不多见。



不管怎样,每一位投资者无论投资哪一种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内也同样都要有风险防范意识。自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或结构性存款都是非常火爆的理财产品。因为它们具有一般性存款的属性,享受存款保险条例的安全保障,本金无忧的情况下又能获取较高的预期收益。在目前国内货币基金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未尝不是理想选择。如果只是闲钱理财,那么余额宝还是很不错的,虽说其年化收益率已经跌破3.5,但毕竟远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且流动性高,可以随买随用很方便!


东震木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董岩:

首先说答案理财是投资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在资管新规推出以前,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几乎都是采取刚性兑付的方法兑付预期的收益,长期以来客户就会对理财产品产生误解会把理财和储蓄混在一起,认为预期收益就是自己应得到的收益,其实这样对于银行对于客户长期都是不好的,存在潜在的风险。

资管新规后给了理财有了明确的定义,就是一种投资行为,要求各银行对于客户等级做好划分,测评客户属于哪个风险级别的客户,能承受多少风险,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

那么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理财产品是否还值得购买,答案是可以购买。

其实理财产品还是以前的理财,不同风险级别的投资领域会有所不同,低息低风险低回报,高息高风险高回报这个是对应的。资管新规后各家银行并不是马上停止以前那种承诺兑付的理财产品,监管部门给了各家银行一个逐渐退坡的过程,时间截止到2020年底,所以这段时间内大家还是可以购买到刚性兑付的理财的,只不过这种理财以后会越来越少直到没有。

那么我们以后应该如何购买理财产品呢?

过去的理财之所以能够做到刚性兑付采取的是摊余成本法,比如某理财第一期赚了10%,第二期赔了5%,第三期又赚了10%,那么三期平均下来就是每期5%,那么最后银行就按照5%给客户兑付收益。

那么以后盈亏放开之后这个理财赚多少自然客户也会赚多少,但是我们可以分散投资最后摊余成本。比如我们购买A、B、C三只理财每个理财等份额,同样最后A赚了10%,B赔了5%,C赚了10%,最后你的资金总体上来说还是赚的B的亏损被A和C的盈利给摊平了。这样以来在投资过程中就避免了把宝都压在一个地方带来的风险。


首席投资官


有风险。

不仅投资理财,任何人类的行动,风险都绝对存在,而安全是相对的。

只不过,风险的等级有多高,是不是在行动人可以控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和重点考虑的。

投资理财的安全性,可以大致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国债、银行储蓄存款、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网贷、股票、期货……



第一,理财产品的风险,可以从它的本质属性判断。

比如国债是借钱给国家,这个肯定100%安全。银行储蓄存款是借钱给商业银行,不仅有银行信用担保,而且有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安全等级也极高。

第二,还可以从投资对象来分析判断。

比如货币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其安全性基本上相当于银行存款。

第三点,也可以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大致判断。

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说过,“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我们都知道,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收益率高的一般风险高一点,收益率低的风险相对小一些。



如果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4~6%,那么风险性应该要低一些才对。网贷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超过10%,就属于中等风险。股票期货的可能收益率更高,其风险性就属于高风险。

总之,银行理财产品肯定存在风险,但是风险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银行的谨慎保守作风,选择的投资对象所决定的;一方面是收益与风险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如果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拿着吃白菜的收益,却要冒着抽白粉的风险,银行是拿投资者当foolishman吗?不可能的!


巴九言


我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工作多年,为客户累计提供贷款、债券、跨境融资、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多种类融资余额不下60亿元,服务过央企、地方龙头国企、政府融资平台、上市公司,这个问题我可以答。

大家在银行进行的资产配置无非四种:存款、理财、基金、保险。存款和理财的客户最多,存款就不多讲了,无限趋近0风险。

在当下,如果您问任何一家银行的任何一位理财经理:“你这个理财有风险吗?“绝大部分客户经理肯定不会说:“没风险。”因为这么讲就违规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保本型理财产品极少,都是不保证本金、收益浮动型理财,您可以详细看看理财说明书上关于风险的说明,基本都不保本,如果理财经理斩钉截铁告诉客户没风险,这是违规的,因为可以向客户解释风险程度,但不能直接告诉客户这就是没风险,银行现在禁止理财经理不严谨地进行产品说明。

凡事都有风险,银行会把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划分为N多种,一般大家购买的都是低风险理财,本金和收益到期都会到账,收益基本都是浮动型,到期时收益可能比预期多点,也可能少点,但不会差太多,现阶段银行理财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5%—5.5%区间,资金量特别大的客户也可能买到更高收益的理财。


放牛王二娃


我曾经听过有理财本金要不回来的,但不知道真假,我觉得应该不是真的,银行理财应该是最可靠的。

理财现在其实更多是老人的福音,尤其是保本保息的,但是收益相对低,不过总比定期存款强不少。

银行的人一定不会告诉你这个理财产品没风险,他绝对不敢明说这款产品保证不赔,不然就属于违规,所以他们只会告诉你风险很小。

理财有很多玩法,日日赢,周周赢,有定点投资的比如我6年前玩过一年的艺术品理财,那时候12%,后来10%,现在只有7% ,还有一种大家的钱在池子里滚,叫资金池。花样很多,风险其实都不大。

银行是不敢出事的 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恐慌性的取款会对银行造成很大打击,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出事一次就终身不可能再买这家的理财,而且还会把钱都取出来,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扩散迅速的社会,一个分行挤兑如果天下皆知,那对整家银行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么说吧,就算银行理财赔钱了,他至少也要补你本金,不管向其他银行借还是向上级银行申请,总之不会出现在你这买理财结果老本都没了,那就太可笑了,如果买正规银行的理财还赔的干净,那是你买了个假理财。



说实话,购买银行理财的风险是很低的,几乎赔不了。因为银行的兜底能力强,即使这批理财出现了亏损,银行也会利用其他投资收入来弥补的,否则以后谁还会买银行理财产品?所以,购买银行理财大可不必担心其风险。

但是,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比较低,投资价值不大。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时,基本不需要考虑四大行了,可以优先选择规模偏大的城商行和规模偏小的股份行。但说到底,银行理财产品4~5%的收益过低,实现资产增值的意义不大。


蓝色梦想


首先明确一点,任何(非保本型)理财行为都是有风险的,投资理财需谨慎。

目前我们看到在银行理财还存在一些“保本型”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后端资产配置,比如购买安全性非常高的存单、国债,降低产品风险并通过兜底实现保本。理论上这些产品是没有风险的,但是其收益率非常低,和定期存款相差无几。

而其他的一些未承诺保本理财产品,即使是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存在风险的。特别是目前监管倡导“代客理财,买者风险自担”,打破刚性兑付,降低社会资金成本成为前提下,保本无风险型理财产品将越来越少。

我们知道银行有一类庞大的业务叫委外理财业务,它是指银行将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投资,如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保险计划等,通过“通道”进行产品合作,当前主流收益率在4.5-5%。银行委外运作的依赖程度和银行自身投资能力有关,“负债强、资产弱”的银行机构最容易产生委外投资。而近期一些列的监管新规、降杠杆成为大势所趋,银行委外理财也开始收缩。


度小满金融


客户购买理财时,银行会做风险评估,提醒客户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其实银行的理财产品,是银行通过投资,比如股票,同业等,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既然是投资,就有风险,但作为理财产品而言,大多银行会非正式承诺,保本,当然也有所谓的非保本理财,但总而言,理财得风险还是比较小


鸿观新金融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任何理财都有风险,银行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任何理财都有风险,银行当然也不例外在中国,大多数投资者对银行存在着盲目信任,似乎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可以等同于“绝对安全”,尤其是在一些没什么理财经验的人(刚接触理财的菜鸟、大爷大妈)眼里,只要把钱投进去,就可以躺着收回本金与利息,什么也不用管。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1、银行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金融投资产品,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预期收益或者是模拟收益,通常是历史数据或模拟预测得出的,可能与过往收益有较大偏差,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不完全理解的产品,不能光听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必须仔细阅读产品合同.条款或相关说明,别人说“好”不等于就适合自己,投资理财不等于投机发财。

2,投资理财是一种长期的、理性的、专业的投资行为,不能投资过多集中于单一产品,有必要配合完成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一定要记住高收益必定伴随高风险。

关于银行理财,套路其实挺深的,小编简单梳理下:

套路一:模糊自发与代售

(这几乎是行规,不管大小银行,基本都有这种情况,因为理财经理及其业务部门都是有业绩考核的,为了完成KPI,自然会自降道德底线)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往往注重宣传收益率,强调银行的信誉背书,不太会主动告知这款产品是银行自行发行的,还是代售的。

那么,怎么区别自发与代销呢,有两招(请自行收藏,拿走不谢,告诉越多人越感激你)。

第一,凡是银行自发的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只要在中国理财网的搜索框内输入该登记编码就会查询到对应的产品,查不到的你自己看着办。

第二,如果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中会有银行名称

代销产品很容易导致飞单(理财经理卷走客户的钱跑路了,很多都是临时工,就算不是,也难以抵挡这种诱惑),大家经常看到的买理财钱亏了或者钱没了基本是代销产品。

银行理财范围的所谓“飞单”,是银行内部人员在利益驱使下,违规代销理财产品,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让客户购买,数额往往较高。“飞单”多出现于代销产品。代销产品中,主要有基金、贵金属、私募、信托、保险等。因为是代销,产品盈亏都由管理公司负责,银行多不担负责任。

套路二:理财变保险

除了自发的理财产品,银行还会代销保险、基金、券商计划、信托资金业务等。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本来是去买理财,赚取收益的,但被理财经理混淆了概念,结果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保险,等悔悟过来发现,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2010年,重庆的杨女士通过银行购买了一份投资连结型保险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险,累计缴费15万元。到2015年3月退保时,却只拿回了86635.67元。

保险产品没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获得保险金是不确定的,保险金只有在保障期满或保险事故发生时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还要承担一定的损失。

必须明确一点的是,银行里面卖的保险,基本上都是理财型保险,保障功能极其微弱,所以想买份实实在在的保险,最好别首选银行。

套路三:神秘的预期收益率

买理财,你肯定最关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实是有很多花样的,不小心,可能就会被带坑里了。

理财产品说明里,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预期收益率”。这个“年化”并非指投资人在理财产品到期时,有可能获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为期限做出的一个收益率衡量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假设您的理财产品期限为1年的话,收益率达到多少。比如一款宣传预期年化收益5%的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为三个月(90天),三个月后,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套路四:收益计算陷阱不少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包括:募集期、投资期、储蓄期、清算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只有储蓄期是算理财收益的,募集期、投资期和清算期基本上都不获利又占用了时间。

募集期是产品开始销售到终止销售的一段时间,一般是5到7天,这个期间收益是按银行活期计息,有些银行甚至连活期收益也没有。

而产品到期了,都会有个1-3个工作日的清算期,也就是说产品到期的当日你是拿不到本金和利息的。更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写的都是工作日,如果中间正好隔着双休日,那又是不花一分钱再占你5天资金。如果产品9月30日到期,赶上一年中最长的节假日国庆,三个工作日后也就是说至少10月10日后才能拿到本金和收益。

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的理财之路一帆风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