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狂怒》结尾,为什么那个纳粹兵用手电筒发现了躲在车底的诺曼,却默默的走掉了?

亻人没有旁


当初我看完《狂怒》的时候也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刚刚经过殊死战斗的德国兵发现幸存的美国兵时,为什么会放他一马呢?于是我就和另外一个朋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最终我想我得出了答案。

诺曼本来是一名打字员,在二战后期被强行编入“狂怒小队”。对此他是极不情愿的,因为他天性善良不好杀戮,并且看不惯队长折磨德国俘虏的各种手段。
后来,经过几场战斗的洗礼,诺曼逐渐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从不愿杀人、不敢杀人逐渐变得敢打敢杀,开始真正融入“狂怒小队”和战友们并肩作战。

由此可以看出,战争确实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善良心性,它能把一个“单纯孩子”锻造为“杀人狂魔”。

但比起“身经百战”的其他战友,诺曼还未完全成为杀人如麻的战争机器,虽然假以时日那也是迟早的事。

影片最后部分,狂怒小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一支德国军队,即使知道寡不敌众,队长还是要求在此设防决一死战。
双方军队经过殊死战斗,最终狂怒小队除了诺曼以外全军覆没。而诺曼很想活下去,于是他躲在了坦克底部,希望能够逃过德国兵的搜捕。


最后,一名和诺曼一样年轻的德国士兵发现了诺曼,诺曼当时已经绝望地举手投降。当他们两人眼神交汇以后,那名德国士兵就像没看见他似的,最终诺曼得以死里逃生。
我想,答案就在诺曼和德国士兵的眼神交汇当中。
他们两人都是刚刚加入军队的年轻士兵,在内心深处既不希望杀人,也不希望被杀,只想世界和平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所以,当诺曼被发现时他的眼神里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而德国士兵也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因为自己也不想死而感同身受。所以,最终德国士兵放过了诺曼。

我想,如果诺曼像其他人一样“身经百战”的话,只会像队长临死前一样充满绝望;如果年轻的德国士兵也像其他老兵一样“满手鲜血”,只会像其他士兵一样对诺曼赶尽杀绝。

因此,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战争的残酷会彻底摧毁一个人的基本人性,会让人陷入杀戮深渊而失去希望。

在看遍了你死我活的厮杀战斗后,两个年轻士兵眼神交汇时对活下去的共同愿望就显得弥足珍贵。他们代表着还尚未被战争吞噬的年青一代,通过他们让我们由衷感受到了世界和平的弥足珍贵。

这就是本片的伟大之处。


冰焰


或许是编剧想在残酷的战争中给人一点温情吧。

战争是恐怖的:漫天硝烟,被弹片掀起的尘土飞扬,目之所及是尸横遍野,断壁残垣,燃烧的建筑,炸毁的车辆,流离失所的人民,上一秒依依不舍的恋人,下一秒就因为炮弹阴阳两隔。

但在残酷的战争中,却不乏温情:战友们互相打趣,诺曼在战后的废墟中跟美丽的德国姑娘合奏一曲,战士们选择坚守阵地,殊死一战,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替他们看到胜利,向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开始时电影就指出全民皆兵,许多人被迫加入战争,电影中没有说那个纳粹的来历,但诺曼说过自己只是一个打字员,在路上被拉下车,成了士兵,他从没学过怎么开枪,也不能对孩子和战俘开枪。

或许那个小兵之前跟诺曼一样只是一个打字员,或许从事些别的跟战争毫不相关的工作。当硝烟四起时,这个孩子被迫进了战场,他发现了车底的诺曼,而纽曼跟他一样也只不过是一个孩子,而且当时诺曼已经弹尽粮绝,对纳粹的军队造不成胁,当诺曼恳请他放过自己,他于心不忍,放过了诺曼。

大概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性中好的一面,永远熠熠生辉吧。





咱来唠唠影视


诺曼死了的话,坦克车里的故事怎么编?肯定不符合逻辑,必须有一个人活着把这个故事告诉别人(导演),其实那个德国兵就是导演的前世,如果他的前世干掉了诺曼,那他根本无从得知这个故事。


9A玖瑷


小编能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来提问 ,说明本栏目的小编还是一个在行的小编。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个战争猛片。

几个人躲在一个不能开动的坦克里,阻击了党卫军一个连或一个营的兵力,故事情节肯定不可信。是典型的美国式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的军事题材片。

无论在真实的世界里,还是在电影里,在残酷的战争里面也有人性光辉的亮点闪跃。

在短时间内,人受环境和形势的驱使,可能会做出各种异于人性的举动,但回归到平静,从长远来看,铁定是人性决定一切。

所以在电影中,对于受众观众来讲,最关心的,实际上还是透过各种情节能折射出的人性规律是什么?

即使你能活到200岁 ,你也不可能览尽人性隧道的尽头,所以只要是受过正常教育的人,有正常思考力的人,终生对人性的好奇心都是第一位的。


风打着门来门自开


我觉得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之前车长一行人俘虏一个德国士兵后,拼命让勒曼射击他,想让他看清这场该死的战争,而之后,勒曼射杀了那个德国士兵后,在跟车长谈心的同时,也觉得自己心里反而感觉不错,内心也开始和整个队里的人同质化。但其中还有一个场景,在公路旁边抛锚后,勒曼和乔(当时欺负他的装填手)去一个废弃的医护站,乔曾对他道歉并说“你可能是我们中唯一的好人,我说的是真话”。通过这一场景,以及最后勒曼被德国小兵发现并故意放走后,勒曼成了英雄,在被护送离开的时候,勒曼若有所思的望着外面,那种表情与其说是茫然,不如说是质疑这场战争的人性,他应该在想,车长或许是错的,但也是对的,只是,每个人,注定不一样,一定有信仰之分和善恶之分,只不过是该死的战争,把人最丑恶的一面无限放大化了。


咖啡hi


还记得诺曼看到树林里有年轻的德国兵,但确却没有开枪的片段吗? 那时诺曼刚加入车组,心纯怜悯,不知道战争的残酷。结果害得长车被击毁,车组全部阵亡。

当曼诺躲在车底时,发现他的是一名年轻的德国新兵,同样心纯怜悯,还没见识过战争,不知道敌我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残酷。

再看一下兄弟连里主角有一次击毙了一名德国兵,后来发现对方特别年轻,甚至可能不到18岁,由此在心里埋下了阴影。时常不禁回忆起这断经历,并使自己心理饱受煎熬。

类似的镜头在战争电影中屡次被用到,再比如电影特洛伊中赫克托尔斩破了大埃俄斯喉咙时(阿克琉斯的堂弟,当时冒充阿克琉斯上战场),当赫克托尔拿下对方的头盔时发现是个年轻人,原本期待着荣誉的脸上瞬间堆满了痛苦、愤怒和无奈。

这些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出了这些战士原本善良的本性,于残酷的战场上,对比非常强烈。

为什么他们面对特别年轻的士兵时会有几乎同样的反应? 我想这是残酷的战场上一丝残留的人性,埋在每一个战士的心里。

要知道这些战士原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天生的杀手,在和平时期,他们大都是体贴的丈夫、和蔼的父亲、亲密的朋友。是战场迫使他们拿起刀枪成为战士。

当他们面对同为职业战士的敌人时,他们不会手软留情,但若面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时,埋在心里的人性便激发了出来,强烈的同理心也许会让他想到家中的子女仿佛也快到了这般年龄——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年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向一条鲜活的生命痛下杀手, 即使是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事后心里也会充满了纠结。

说回那个发现诺曼的德军士兵,很有可能是被纳粹逼上战场的,不上战场就会被绞死 ,因为影片中有一些被纳粹党卫军吊死的镜头——拒绝上战场的下场。他肯定是排斥战争的。当看到和自己一样年轻的诺曼时,不免起了恻隐之心,便放过了诺曼。


哪是刹车


第一、当时德军已成强弩之末,精锐部队在战场上损失殆尽。造成后来能上战场的只能是一些末成年的娃娃兵,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血腥搏杀和血肉横飞的恐怖场面,所以才未能将他心中人性于以泯灭。在纳粹士兵那双清澈的眼睛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发至于内善良本质。

第二、当时场面混乱不堪,诺曼命悬一线,身心倍受煎熬。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一定会认为,所有靠近他的人都会给他带来致命伤害,诺曼当时肯定会不顾一切的以命相搏。如果当时士兵的行为危及到诺曼的生命,以诺曼困兽犹斗的心态,两人生死相搏的结果必定是同归于尽。纳粹士兵在与诺曼的目光对视中,应该看出了诺曼准备孤注一掷的心态。

基于以上二点。那个纳粹士兵虽然发现了他,在确保自身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才会选择离开。


东风夜阑雨


我认为很简单,那那拿手电筒的德军发现一个藏在战车下面的敌军而不声张的原因,应该是聪明的。理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声张,说不准对方会给自己来一枪。自己的队伍胜利了,自己何必在最后冒险去死呢,所以说,干脆不吭声,你好我也好。再说了,也许是近视眼吧,嘻嘻……


挖掘未来13


这个时候的诺曼已经成长为一个老兵,对付纳粹毫不留情,但在他刚成为新兵的时候,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
最后,只剩诺曼一个人躲在车底的时候,被一个纳粹发现了,但注意,发现他的纳粹是个新兵,这个纳粹新兵和当初的诺曼一样,刚上战场,心底任存有善良,发现诺曼以后放了他一条生路。


前后对比,战争的残酷无情对一个人的改变马上就凸显出来了,意义深刻,绝对好片儿


菜鸟花生


刚好前几天又把狂怒有看了一片,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导演的设计,二就是电影中纳粹兵的心理。


首先肯定是导演特意安排的。狂怒是一部非常残酷的战争片,影片中充满了血腥暴力,而且人性是缺失的。作为法西斯德军没有人性可以理解,但是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作为正义的一方美军,同样是没有人性的存在,比如枪杀战俘,把诺曼变成战争机器。而影片中被认为唯一还保有人性的就是诺曼,在这样一部失去人性的战争片中,德国年轻纳粹放过诺曼这一幕,导演就是要表现人性尚存,为了使影片的主题升华。

其次,就电影中纳粹年轻兵本身来说,成为战争机器还是想要一段时间的。就像诺曼一样,本来也是厌恶杀人的,是某件事情的发生才使他成为了杀人的机器。同样,这个年轻纳粹兵可能刚上战场,还没有感受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杀人的准备,因此放过诺曼可能是最合乎当时的心理的,如果都经历过了,诺曼肯定必死无疑。

所以从导演和年轻纳粹兵角度,诺曼不死,更合乎电影的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