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譜寫「一帶一路」非洲發展新樂章

中關村譜寫“一帶一路”非洲發展新樂章

提起對非洲的印象,不論是廣袤無垠的沙漠、迷人的旱雨季、壯觀的動物遷徙,還是壯美而溫柔的贊比西河、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天地間純淨的自然環境,彷彿這一切都不足以形容這個融匯自然與文明的非洲。

由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和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共同籌辦、坐落於海淀科技大廈二層的《中國·非洲新印象》主題展,通過圖片及實物的方式,讓更多的非洲特色,伴隨著中非的合作發展,呈現出原本的質樸和天然;通過共述中非故事,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與產業的合作交流,讓更多人著眼於探討創新合作、共贏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

務實搭建溝通平臺

《中國·非洲新印象》主題展自8月20日開始,9月15日結束。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一帶一路”市場驅動的、為科技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合作服務平臺。舉辦此次展覽,意在推動中關村創新模式成為“一帶一路”沿線、沿岸國家共贏的東方之路,探討多元的發展模式、更深層次的合作路徑。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理事長張曉東告訴記者。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中國近五年來的科技成就變化……”在展覽現場,這位用中文流利解說的小夥子叫張曉強,來自乍得。“畢業後我會留在北京,如果能加入藤蔓計劃或者促進會,深入瞭解海淀那就太好了。”張曉強如是說。

“他的中文太好了,流利又標準,只聽聲音絕對聽不出來是位外籍友人。”參觀者對張曉強的中文豎起了大拇指。

除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海外科技園區發展合作等合作方式外,促進會還推出了“藤蔓計劃”,創立了藤蔓國家雙創空間,通過匯聚國際留學生人才、對接中關村企業實習培訓,讓中國科技創新的火種如藤蔓一樣在“一帶一路”沿線、沿岸國家延伸生長,為各方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必要的國際人才支撐,讓中關村這個創新聚集高地起於中關村、服務於中非,最終著眼於全世界。

來自加納的Ramzi在藤蔓國家雙創空間創辦了信易洗,“在海淀,我們經過一些調研,在促進會和張曉東理事長的幫助下,把原有的想法付諸實踐。我特別喜歡海淀的創業氛圍,也認識了很多朋友。”Ramzi說。

融合強化多邊交流

“藤蔓計劃”被列為科技部國家“一帶一路”科技行動計劃,而藤蔓國家雙創空間是藤蔓計劃之創業支持部分的落地載體平臺,是中國首家為“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為國際青年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服務的國際雙創空間。藤蔓國家雙創空間6月20日啟動運營,主要包括創業課堂、創業加速度、創新實驗室三部分。首批入駐的20支國際創業團隊來自加納、津巴布韋、印尼、波蘭等15個國家,他們都是有非常強烈意願從事推動中國與各國的雙邊和多邊雙向合作得國際創業者。

在雙創空間的辦公室,辦公環境乾淨整潔、寬敞明亮,非洲國家的宣傳冊在前臺一一陳列,各國國旗、中英文雙語指示牌、非洲國家的志願者隨處可見。“目前正值暑假,有些創業者回國了,有些還在辦公,您可以隨意看看。”來自烏干達的懿虹操著流利的中文笑著說。

懿虹告訴記者,她是烏中混血,媽媽來自中國武漢,爸爸來自烏干達。當問及畢業後的打算時,懿虹因為太緊張,直接用英文表達了自己想服務於像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這樣的社會團體,而不是單一企業的想法。

有懿虹這樣想法的留學生很多,來自納米比亞的Thomas告訴記者,“我來實習是想認識更多人,也讓更多外國人知道有個平臺可以幫助他們創業,如果能為中非合作做一點貢獻,我都會非常開心。”來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在讀學生孫佳更是深有體會:“我來自秘魯,不是非洲,也不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但在促進會很有家的感覺,認識了很多外籍朋友,如果有機會我想通過我的宣傳讓秘魯的留學創業者一起加入,讓促進會吸納更多的外國人才”。

據介紹,未來五年將有超過10000個留學生加入“藤蔓計劃”,帶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參與其中,惠及“一帶一路”沿線、沿岸國家和地區,讓真正起源於中關村的科技創新技術,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