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医|八十岁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小编按:中医讲究传承,我们对默默耕耘一生的老中医们也无比崇敬。本文的作者是位对中医之术欢喜研修并对记录老一辈医者倾注心血者,读到此文,感觉从不同角度对老专家进行了其理解和诠释,于是经作者同意刊出,与医者后学、中医粉丝、儿童健康从业者们分享。

摘要:正宗,权威,全面,来自临床一线。

作者备注:因为文中涉及辈分更高的老师,所以直接用了赵老的名字,敬请理解。

目录

⊙1. 前言

⊙2.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 诊断,是小儿推拿的第一步

⊙4. 手法,是决定疗效如何的关键

⊙5. 爱心,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心法

⊙6. “管不住家长,治不好孩子”

⊙7. 我的心愿

前 言

中医江湖待久了,就容易对江湖产生各种绮丽的想象。

见赵鉴秋老师之前,也不例外。

一位将近八十岁的儿科专家,仍然坚守在临床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年轻时,先后师从两位中医儿科名家学习,内外治法并举,针药并用,推拿兼施,从事临床工作 59 年,九十年代初撰写出版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成为儿推临床指导文献,已到第五版仍是供不应求。

发现中医|八十岁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她身上又有怎样的传说和故事呢?

但事实证明,赵老身上并没有所谓的传奇和故事,有的是临床上名老专家的足够严谨和认真,一丝不苟,有一说一,她当初这样一步一步踏实走来,到如今,她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传人和学生的。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1960年,赵鉴秋开始跟随鹿瑞芝先生学习。鹿瑞芝先生针药并用,是全国知名的小儿惊风专家,经常参加青岛各大医院的会诊,面对的都是些危重病人。赵鉴秋跟着鹿老看病,帮忙写病历,见到了很多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也见到了鹿老是如何力挽狂澜,挽救那些垂危孩子的生命的。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分急惊风和慢惊风等,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影响小儿的生命。

1962年,赵鉴秋曾经陪鹿老参与治疗过一例小儿惊风病人,“当时孩子高热抽风,眼看就不行了。在场的亲属哭喊,场面很乱,鹿老去了之后,先给孩子针刺,接着摸了摸孩子,可能相比之前的四肢冰凉温和了一些,鹿老就对旁边一直哭的母亲说了一句,‘你也不用哭,待会儿我让孩子喊你一声妈!’当时把我吓一跳,那么多人在场,老师说话也不留点余地,孩子能醒过来就好了,还能叫一声妈?!结果鹿老说过那句话,接着给孩子针刺,才针了几针,孩子哇地一声哭出来了!”

赵鉴秋师从名医鹿瑞芝时,由于尊师好学,勤奋钻研深得鹿老的信任,遂将全部针法和祖传“琥珀清真丸”秘方传授给她。她系统整理鹿老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于1965年写出《针药并施治疗小儿惊风的初步介绍》一文,参加山东省中医学术会大会交流,受到专家们的重视,认为鹿老的技法是对北宋钱乙治惊方法的发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63年,鹿瑞芝老先生去世,赵鉴秋随之被调到了青岛市中医院小儿科,跟随李德修老先生学习小儿推拿。李德修老先生,是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传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由清朝的徐谦光首创,一开始是成人孩子通用,李德修老先生到了青岛中医院小儿科之后,就专门用它来治疗儿科疾病。

“当时科里的房间有四十几平。李老先生主要负责诊断取穴,我们就负责手法操作。来一个拉肚子的病号,他就说推八卦;如果是凉了肚子腹泻,他说给推外劳宫;他定了穴,我们就一一去做。”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赵鉴秋先后跟随鹿瑞芝老先生学习如何针药并用治疗惊风,跟随李德修老先生学习小儿推拿,继承了两位中医儿科名家的学术经验,而这只是个开始,在后来的临床生涯中,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学习和钻研精神,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治愈了许多患儿;在59年的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传承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人才,桃李满天下,现今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也成为了国内知名专家、院长、硕士生导师等,为祖国中医的发展贡献着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赵鉴秋与同仁首先将小儿脏腑点穴系统应用于儿科临床,迄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任儿科主任期间,赵鉴秋教授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推广传播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小儿脏腑点穴等上述儿科外治方法,引起广泛关注,使三字经流派为全国医疗界所熟知,并以其独特疗效和方法享誉国内外,众多国内外人员来青参观学习,并在1986年中国农业制片厂拍摄记录片《小儿推拿》中任技术指导顾问,该片次年获中国电影百鹤奖;1992年加拿大总理克拉克夫人来华专门去青岛看赵鉴秋老师显示讲解小儿推拿,当总理夫人见到一个之前曾被西医诊断为婴儿痉挛症的患儿被赵老用推拿治愈,并且这个孩子用英语向她问候时,她用汉语说:小儿推拿真神奇。

在赵鉴秋老师家的书房里,我见到满满当当的书柜,和书柜里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张,那些都是累积几十年的病历医案,看着那娟秀有力的钢笔行楷,犹如一副副鲜活生动的家庭孩子跃然纸上。

一分文学一分医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实用科学,和古典文学关系密切。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是学不好中医的。重要的医古文,都要会背诵,打下一个基础的底子。作为大夫,要与书为伍,每一天都得看书。就算是临床特别忙的时候,遇到疑难病,也要回来和书上讲的相互验证,临床上看到一种病,回去看书,把同类疾病的特点和疗法全学了,积少成多,这对于青年医生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这也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从战争当中学习战争’,我们要从临床当中学习治病。”

“年轻的大夫,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一,理论基础要扎实;

第二,要在临床上学习如何治病;

第三,要结合病例,重返书本里总结归纳,相互验证。”

“比如你今天看了一个癫痫病人,就打开书对照一下:癫痫的主证是什么?临床上这个孩子什么情况?他的症状和书本说的一样吗?没有人会按照书本生病的,你就要去琢磨其中的区别,和处理方式的差别。这个过程中,就把书上教的癫痫的主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把癫痫这个病从头到尾,都已经再认识了一遍。”

“这样一天天积累,今天看个癫痫,明天看个感冒,后天看了个厌食症……或者你有时间有意愿的时候,遇到感冒咳嗽患者的时候,你可以把呼吸系统疾病都学习了;遇到厌食不愿意吃饭的患者的时候,你可以把消化系统疾病都学习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一点一点慢慢积累,慢慢就把自己这根针磨出来了。”

诊断,是小儿推拿的第一步

“中医讲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首先诊断一定要准确。也就是得先会看病,才能治病。正确的诊断之下,定出一个正确的治疗原则,原则之下,再去出方和取穴。诊断正确,取穴准确,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要求,做出正确的诊断。把小儿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放进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进行综合分析。中医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放到儿科,又会有所变化。问不问得出,关键要看你是怎么问的,孩子说不明白的时候,该怎么问爸妈,如果是保姆带孩子,该怎么问保姆。问谁?怎么问才能问出答案,都有独特的技巧。”

“切,是指切诊,分为触诊和切脉,是成人诊病中最为常见的诊断手段,但三岁以下的孩子,脉气未充,加上见了大夫害怕,神气一乱,往往摸不出脉,所以会用其他手段补充诊断:比如看指纹,比如触诊,摸皮肤,摸肌肉,看肌肉长得结不结实(营养不好的孩子肌肉往往松懈),摸摸淋巴结,看看淋巴结肿不肿;男孩的话,还要看看生殖器有没有异常;有皮疹的孩子,还要看看皮疹的情况。”

“一个推拿大夫,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儿科大夫。小儿推拿,仍然是中医理论体系里的一部分,遵循中医治疗里辨证论治的大原则。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诊断正确,才能取穴正确,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越治越错。现在有些人对小儿推拿有一种轻率的认识:觉得会几个手法,懂几个穴位,就可以出去给人看病,就可以做儿科大夫。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咱们不能这么当大夫,这也是我在课堂上三令五申给大家讲的。”

手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赵鉴秋说,“推拿最强调手法。手法,是重要的操作核心,和取效关键。手法熟练,取穴准确,才能见效。正确的手法,讲究持久,渗透,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比如推长线形的穴位-天河水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直线推动,不能歪斜,一歪斜,不但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走到别的穴位上去,引发不好的后果。也就是《小儿推拿广义》中所说的,“凡推法必似线行,勿得斜曲,恐动别经而召患也。”

推拿是指尖上的艺术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又有区别。它并不需要使太大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更要手法轻柔,但要平稳扎实、作用深透。”为达到手法要求,赵老对学员手把手教手法,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最常见的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是“轻柔而有渗透力”,第二是着实深透,如“揉法手指吸附在穴位上”“推法做长线型穴位不可飘浮”。初学者往往做不到两者兼得,要么为了追求渗透力而用力过重,要么为了追求轻柔而达不到渗透的效果;而要想做到紧贴穴位,轻而不浮,更是只能手把手教才能体会,才能感受手指上的力要如何均衡分布,才能达到吸附的效果,是指下的触感和体会,不能言传。所以不光是初学者,很多从业多年的人也常会因为细节把握不够,造成临床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精髓,课堂上,赵鉴秋老师都是一个一个手把手纠正,“很多临床多年的大夫就发现,原来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居然连最简单的手法都是有偏差的。学无止境,既然他们来学,我就把他们当做小儿推拿事业传播的一颗颗种子,挨个手把手地教,必须学会,必须学对,必须认真,这样你传播出去的才是对的。临床上,要不断分析,不断总结;技术上,更要不断历练,不断提高,精益求精,没有止境的。”

赵鉴秋常对学生们说,“做事最怕认真,认真二字,体现在哪儿,不是你喊口号喊出来的,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平常事上。要为病人负责任,为学生负责任,都离不开认真二字。精益求精,全心全意,治好一个病人容易,一辈子都坚持这种态度难。”她常教导学生:“一就是一,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骄傲”。

爱心,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心法

作为一位有着五十余年儿科临床经验的专家,赵鉴秋对儿科大夫的必备素养有着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儿科大夫,首先得态度好,细心,耐心,得会哄小孩。小孩不会讲话,你要细心观察他的行为和动作,从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做出判断;小孩不合作,又哭又闹,你得有耐心,知道怎么哄住他;甚至小孩治着治着,突然大便了,撒尿了,搞得现场一塌糊涂,你不能生气,也不能嫌弃。”

“我常跟中医学院的同学们讲,当儿科大夫要不怕脏不怕累,小孩尿了吧,你不能躲老远,反而要上前看看,甚至得凑近闻闻是什么气味,伤食拉的大便是一个味道,受凉拉的大便是另一个味道,要通过大便的味道和性质,观察和辨别病情,你嫌脏跑老远怎么行呢?”

“而且哄孩子,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在里面。看似在哄孩子,逗孩子开心,其实顺便把望闻问切四诊全做了,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完成了诊断的任务。没有正确的诊断,哪来正确的治疗?如何哄孩子,如何和家长沟通,对儿科大夫来说,也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功课。”

发现中医|八十岁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管不住家长,治不好孩子”

儿科,看似是一个孩子生病,其实它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孩子是很纯真的,受家庭环境影响极大,他生病,不光是吃喝拉撒等饮食起居上的问题引起的,家庭关系和谐与否,也会对孩子造成极大影响。

所以在赵鉴秋的门诊上,她总是对孩子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赵奶奶”,而对陪孩子来看病的家长,赵鉴秋就严格多了。

“儿科大夫,一定要多说话。要多和孩子说,更要多和大人说,医生诊疗只是一时,更多的日常护理在于家长。所以,要根据孩子病的不同情况,告诉家长可能引起孩子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在生活中怎么注意,怎么护理。”

发现中医|八十岁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孩子是父母的修行,作为父母,一定要加强个人修养,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光是不能打骂孩子,父母之间,婆媳之间也要少闹矛盾,不然大人吵闹,把孩子给吓着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以临床上,有时候还要调理家庭关系,家庭环境不调整,孩子不容易好。”而儿科大夫有时就充当了解决问题的桥梁作用。

例如困绕很多家庭的婆媳关系影响孩子带养的问题:

“遇到婆媳矛盾的,我就跟婆婆说, ‘你想想,孙子是媳妇给你生的,你光知道疼孙子,你也得疼媳妇,有时婆婆开始还不开心,埋怨媳妇怎么连这个都跟你说。我就说了,‘她不应该告诉我吗?这家庭矛盾怎么引起的?孩子怎么吓到的?不是你们吵架吵得吗?这就是你的不对。在家里,咱们是老的,得自重,你这个身份在这儿,你做的事,得能放在桌面上,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你得端正态度,你对她好一点,哪怕你回去给她道歉都是应该的,双方关系马上就缓和了。’ ”

“遇到有些年轻媳妇,婆婆给她看孩子,她还不领情,各种挑毛病。我就跟她说,‘这个孩子是咱的,就应该你带,你上班不能看孩子,婆婆给你看孩子,这是极大的人情,婆婆劳心劳力,给你操心孩子,你还挑毛病?孩子脸上划了一道,不是你手上戴的戒指给划伤的吗?婆婆才说你一句,你就发火了。我们做儿女的应该知道尊重长辈,知道感恩。’

让她们能相互理解体谅,几句话,就把他们调解开了,人家的家务事咱不插手,但如果家庭矛盾是引发孩子生病的根源,作为医生,她找我看病,我必须得说两句。”

家长很爱孩子,但有时却不太会护理孩子,有些孩子生病或体质变差往往与家长不正确的带养方式有关。

有一次,一个家长带孩子来看拉肚子,可是赵鉴秋老师发现孩子眼睛总往斜上方看,有斜视的症状,家长认为是孩子长本领了,还常以此逗孩子,赵老觉得不太对,后来经过检查发现是因为护理孩子时为不让它哭闹每天长时间把孩子放在吊篮里晃,造成孩子惊吓引发了孩子抽风,出现了斜视 。及时发现并经过介入治疗,孩子较快的康复了。

我 的 心 愿

“实际上,中医儿科包括很多治疗方法,推拿、中药、艾灸、针刺,等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配合使用。其中小儿推拿作为外治法,因为不打针不吃药,在临床上是最受家长和孩子欢迎的。”

“家庭常见病,通过推拿多能治好,还能治疗部分传染病和疑难病。比如说惊风、失聪,失语,疝气、脑炎后遗症,先天性的脑发育不全,上下肢的瘫痪等疑难病,通过小儿推拿,在他小的时候进行干预,帮助他逐步恢复健康,重新进入正常生长发育的节奏和轨道。”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了好几个家庭,也给社会减轻了负担,这是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我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把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和小儿脏腑点穴等内外治法发扬光大。这是前人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它发扬光大,可以造福更多儿童。所以我们举办各种学习班,广泛培养学生,希望他们能像种子一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第二,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提高临床疗效,成为当代的儿科名医,让更多儿童受益。”

发现中医|八十岁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发现中医|八十岁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中医很美,想跟随赵鉴秋教授等老一辈名老专家学习中医精华及健康育儿,造福儿童和社会者,或想进群学习交流的朋友,可以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