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大唐名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打出地道戰戰術

安史之亂是唐朝所遭遇到的巨大災難。這場浩劫,使得唐玄宗李隆基退出長安,逃往蜀中。他的兒子李亨到朔方即位為帝,遙遵李隆基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肅宗。

肅宗即位後,將唐朝的兵力大部分都調集到朔方。

此人是大唐名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打出地道戰戰術

這一舉動使得唐朝的前線變得空虛。

公元757年,安祿山的大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玠從四個方向共同進攻太原,總兵力十萬。這是安祿山叛軍集團作出的大反攻。

太原對於安祿山集團來說意義重大。安祿山的大本營是范陽(今天的北京),而現在,他們的前線推進到了洛陽和長安。從地圖上來看,范陽和洛陽、長安之間離得比較遠,難以支援。而太原的存在,正好把長安、洛陽和范陽之間的聯繫完全切斷。

對於唐朝來說,得到太原還可以進而直搗叛軍大本營。對於安祿山集團來說,得到太原不僅可以鞏固自己的交通線,而且可以向西直撲朔方。

此時太原守將是唐朝大將李光弼,他部下的精銳都去往朔方之後,城中只剩下不到一萬人的民兵。

叛軍兵力和部隊質量都十倍於唐軍。

太原城中一片恐慌,將領們紛紛建議立刻加強城防,準備應戰。

李光弼力排眾議,他說:太原城長四十里,叛軍很快就要到了,這個時候要是修築城牆,還沒開戰,我們的士兵就已經累的精疲力盡了。

大家一聽有理,就問李光弼:那怎麼辦?

李光弼二話不說,親自率領軍民們到城外去挖壕溝,然後把挖出來的泥土燒製成磚頭,一下子做出了十萬塊磚頭。大家都矇在鼓裡,不知道李光弼的用意何在。

史思明這次進攻,是準備用絕對的兵力,一舉拿下太原。他在這這片土地上和李光弼來來回回已經不知道打了多少回了。

嘉山之戰中,李光弼和郭子儀二人曾經聯手把史思明打得大敗。這一次,史思明有絕對的把握,自己可以復仇成功。

叛軍的十萬大軍到達後,立刻攻城。

這一進攻,李光弼的名將風範就顯示出來。雖然手下的兵力都是些烏合之眾,但李光弼治軍極嚴,軍令如山,這使得民兵們的行動效率、執行力都大幅提高。

春秋時期的孫武初次面見吳王的時候,就展現出非凡的治軍才能。當時吳王亂出了一個題目,讓孫武指揮他的宮女們打仗。孫武一口答應。他命令宮女們操練,宮女們嘻嘻哈哈,不成樣子。孫武就使出殺手鐧,直接當著吳王的面把違反他命令的人斬殺。等到再次操練的時候,這些人全部都面目一新,唯命是從,宛如一支精銳部隊。這件事在歷史上大大有名。

軍紀、軍令就是軍隊戰鬥力的體現。

在李光弼的指揮之下,太原的士兵們頑強進行著抵抗。

這時,李光弼的十萬塊磚頭開始發揮作用。看到哪裡的城牆被進攻,唐軍就當場有針對性的在牆的內部進行修補,把城牆加厚。

史思明完全沒有想到唐軍居然能夠抵擋住十倍兵力的進攻。他開始後悔自己太輕敵,後悔沒有帶大規模的攻城器械。

他當然不會甘心。

於是,史思明派人趕緊運輸攻城兵器過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派三千人的蠻兵護送。

但打仗永遠都沒有萬無一失。唐朝的將領慕容溢和張奉璋半路殺出,將這些蠻兵全部擊殺。

史思明很鬱悶,一連圍攻了一個月都沒能攻下。

此人是大唐名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打出地道戰戰術

怎麼辦?

再想辦法!

史思明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又是久經戰場的大將,經驗豐富,腦筋活絡。

他很快就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計策。他挑選出精銳部隊組成騎兵,然後跟他們說:我攻北面,你們就迅速到南面去監視敵軍,我攻東面,你們就去西面,要是看到城內守軍鬆懈,立刻抓住機會殺進去。

這個計策有較強的可行性。如果史思明的主力進攻北面,那麼戰場的吸引力肯定都會在北面,其他地方的守軍自然而然會有所鬆懈,甚至還有可能抽調兵力去幫助。

但這都是一般情況。

在李光弼這裡,不存在一般情況。他治軍極為嚴格,士兵們謹守號令,絲毫不敢怠慢。即使沒有敵軍進攻,士兵的巡邏、警戒工作都照常進行。

史思明的聲東擊西宣告失敗。

李光弼在經過了連續的堅守之後,決定反擊。他在城內張貼告示,只要有任何的一技之長都可以應招。

戰國時期,孟嘗君的門客五花八門,有一個人會學雞叫居然也能成為孟嘗君的座上賓。後來這個人救了孟嘗君的命。孟嘗君到秦國之後,偷偷返回齊國,到了函谷關,但是天還沒亮,守兵不開門。於是這個人學雞叫,引起了附近的雞提前打鳴。守兵以為天亮了,就放行。孟嘗君逃得一命。

出於同樣的心理,李光弼想嘗試一下,或許能從這些能人身上找到破敵的好方法。

這一招募,招到了三個擅長挖地道的人。

李光弼略一思索,就想出了一條妙計。

由於強攻無效,叛軍就派士兵在城下辱罵,想要激唐軍出城。

李光弼當然不會中計。但他決定牛刀小試,給叛軍一點顏色看看。他命令招募的三個擅長挖地道的人,從城裡面向外挖,算準方位,一直挖到城下叫罵的叛軍士兵的腳下,然後突然把他拖進地道生擒,押到城樓上斬首。

從此之後,叛軍產生心理陰影,連走路的時候都盯著地面看,唯恐被偷襲抓走。

史思明對於李光弼的這種小伎倆既憤怒又不屑,他沒空理會李光弼的這種小打小鬧,他的目標是攻下面前的太原城。

在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史思明再生一計——堆土山登城。

這個計策是攻城戰之中採用的比較多的一種。由於城牆太高,難以攀登,進攻方就讓士兵每人攜帶泥土,輪流衝到城牆下堆積成土山。只要堆到一定的高度,進攻方就可以直接進城。

史思明明確了進攻方案之後,馬上執行。

他唯一所需要的就是時間了,只要時間足夠了,土山堆得夠高了,破城也就成了必然的事。

李光弼不會坐以待斃,他的地道兵正好可以發揮作用。

你在城外堆山,我在下面給你挖空。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史思明的叛軍堆了半天,還是效果了了。因為地基早就坍塌,土山的海拔下降到原來的水平。

起初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是有所疑惑的,因為堆山的速度明顯是要比挖山的速度快的。這樣下去,雖然叛軍的效率變得地下,但遲早還是能夠堆到他們要的高度。

但從後來的情況,我猜測,李光弼的守軍並不是單單挖而已,他們把地下挖空之後,並不是任由土山塌陷的,而是採用木頭頂住,等叛軍自己為大功告成之後,突然把木頭撤掉,造成土山瞬間崩塌。

再加上,李光弼採用了一個非常強悍的反擊手段,使得我相信,史思明的“堆土山”計策確實是難以成功的。

李光弼製造了投石炮車,可以投擲巨石。史書上記載,這種炮車如果擊中,一次能打死二十多個人,威力非常強大。

在挖地基與投石炮車的雙重打擊之下,史思明的叛軍難以攻入也就可以解釋了。

叛軍的死傷非常慘重,他們不得不向後撤退,一直退到炮車的射程之外。

此人是大唐名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打出地道戰戰術

兩軍成了僵持的狀態,史思明的大軍仍然包圍著太原卻不敢進攻,而李光弼的炮車也打不到叛軍。

正在史思明一籌莫展之際,李光弼派使者到叛軍大營請求投降。

這個消息使得叛軍欣喜若狂。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叛軍主將史思明對於此事是否相信。但據我估計,應該是半信半疑!不信的居多。

史思明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聰明機靈的人,他的小聰明遠遠超過常人。作為防守方,李光弼目前的情況可以說是穩如泰山,完全沒有投降的必要。

既然如此,那就必然是詐降。

不過,史思明對此完全不怕。他相信,只要保持足夠的戒備之心,無需害怕。就像我覺得詐騙電話非常可笑一樣。

於是史思明將計就計,接受李光弼投降。他跟李光弼的使者約定了日期,要他們在那天出城投降。

史思明的想法很簡單。只要唐軍敢出城,不管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都不是他的對手。因為叛軍的兵力是唐軍的十倍。

本來就怕你龜縮不出,你想出來玩花樣,我偷著樂!

約定的日期到了。史思明嚴陣以待——我看看你到底玩什麼花樣!

唐軍打開城門,士兵果然一個接一個地出城,到叛軍陣前,排成行列,放下武器。

本來還存有戒心的叛軍士兵們,到這個地步,終於放下心頭大石——他們是真投降!

但有一個人絕不會相信,這個人就是史思明。

因為他知道,只要沒有控制住李光弼本人,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徒勞。

史思明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李光弼怎麼還不出來?這絕對不是一次有誠意的投降。

但史思明怎麼也想不出,李光弼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李光弼只有一萬人,堅守或許可以,進攻絕無可能,他這樣做到底有什麼意義?太原城早就被圍得水洩不通,李光弼難道會飛嗎?

沒錯!史思明所想的所有一切都是完全正確的,李光弼怎麼可能投降?

突然之間,史思明的叛軍大營如同地震一樣,天崩地裂,一下子就壓死了一千多人。叛軍一下子被這種突發狀況給震驚了,亂成一團。

李光弼的大軍從城中殺出,鼓聲震天。叛軍軍心動搖,一觸即潰。

李光弼大勝,斬殺幾萬人。

原來李光弼所採用的還是那條“挖地道”計策。他提前把史思明的大營下面挖空了,並且用木頭柱子頂住。等到投降的那天,突然撤去柱子,造成了叛軍大營地震的震撼場面。

史思明知道無法再戰,正好安祿山的死訊傳來,新繼位的安慶緒命他回范陽,史思明就撤兵了,留下蔡希德繼續圍攻。

經此一戰,叛軍士氣低落。而李光弼的守軍卻鬥志昂揚。

不久後,李光弼挑選出敢死隊,出城進攻叛軍。蔡希德大敗,被殺七萬多人,不得不撤走。

太原守衛戰在李光弼的手上居然以這樣的大勝方式而告終,令人驚歎。

《中國古代戰爭100場》系列之太原之戰

劉弘文為您全面解讀中國古代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