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晚亭与落霞同晖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典出自初唐文坛四杰之首的唐代文学家王勃。这里面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冯唐”,一个是“李广”。

冯唐,是西汉代国大臣,早先遇汉文帝直言进谏,帝虽感其言语冲撞,但最终纳谏任用。文帝崩后其子景帝罢黜了冯唐的官职。景帝子武帝继位后冯唐再被举荐,但此时冯唐年已九十,年纪老迈无法再为国效力。冯唐本就大器晚成,又经几番耽误,已经错过了武帝求贤的机会。后来常用冯唐的经历来形容满腹才华却早不得志。

李广的境遇更令人叹惜。李广是秦汉时期的将门世家出身,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数击匈奴。李广个人威名令匈奴畏服,被称为“飞将军”,但是始终未成大功不得封侯。此期间因功击匈奴得封侯者数十人,甚至有的曾是李广下属部将。最后李广在汉武帝年间的漠北之战中迷路自悟,最后自尽而死。后世常以李广的经历来比喻命运多舛。

《滕王阁序》是唐高宗年间当地洪州都督重修滕王阁后于重九登高,宴请官吏时即兴于席上令人作赋,恰巧王勃在座而现成草就此赋。

据说阎都督请了这么多人来,本来是想让自己家女婿露一手的,没想到半路杀出王勃,阎都督开始非常不悦,于是令人将王勃随手写就的文章立刻报上来给他听。最后本来一腔努力的阎都督也忍不住赞叹《滕王阁序》是天人之作。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景时有声有色,极具渲染力,犹如景在眼前。同时又用足了典故史事,再加上文辞的精致,全文宏阔的气度,确实实足地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才华。而这样的文章还不是王勃思虑再三写的,只是在席上倾刻而就,更证明作者才华横溢。

文中作者自叹怀才不遇。王勃用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其实深意就在于自伤其身。王勃出身于隋唐文人世家,祖父只是个小官吏,有才学之名。王勃的叔祖王绩是初唐比较有名的诗人。王勃家境并不很好,所以自己也说,“迫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他不得不中断对学问的控究而去做小吏,而出仕以后也不顺利,因事废官,始终处于下位。

其实写下《滕王阁序》时的王勃也不过才二十多岁,但文中满是悲叹之意,觉得自己也会像冯唐、李广一样迟迟等不来机会、命运多舛。而最后这种暗示成了真,未及而立的王勃溺海而死。所以性格决定命运,做人还是要坚毅一点。


沅汰


这是很简单的两句诗,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诗人王勃感慨“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诗句。

这两句诗出自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文辞极为华美的骈体文,四六并用,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笔者幼年也曾全文背诵,至今很多句子仍然熟记于心。其中就有这两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忧虑。如果加上前两句就更好理解“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哎,小时候读书没感觉。如今而立之年,再看到这两句,真的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泪来。辛酸苦楚、坎坷磨难,怎么就这么多呢?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飞将军李广大大的有名,以善战和倒霉著称。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李广从一开始就比较倒霉啊。

后来李广又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又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处罚,不是大战迷路,就是遭遇敌人埋伏,实在是倒霉到家了,连汉武帝都认为李广运气不好。最后李广因为战斗失利,不愿意面对刀笔吏,有没有钱赎罪,无奈的选择了自杀。

汉武帝时期,很多才能和人品不及李广的人都封了侯,但是飞将军李广至死也没有封侯。后人常常对李广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

时也!命也!

时运不济,纵有绝世才气都是枉然;命途多舛,纵然万般努力全付流水。

然而,奋斗的人生才有趣味。至于结果,随它去吧。


上将嗳福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句子。意思很简单。就是感叹命运不济,怀才不遇。欲求标准答案的,此处已经给出,以下所说,皆是闲聊。不做无益之事,无以遣有涯之生。

这句话原文前后句是这样的。“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这里提到的几个人物,全部都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冯唐是汉初从文帝到武帝时的人。苏东坡在他的一首《江城了密州出猎》里,曾经提到过冯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汉文帝时期,魏尚任云中太守,因报错杀敌人数。多报六人,被免职,冯唐做为使节恢复了魏尚的职务。苏东坡任太守时,是以犯罪的魏尚自居。冯唐是被做为有能力敢说话的名臣被称颂的。冯唐在景帝是被免职,到汉武帝的时候,对外开战,国家需要在战争方面有能力有见识的大臣,又有人推荐冯唐出山,可是,冯当时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出山了。所以说,冯唐易老。易老的意思是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功业没有建立,人就老了。对于没有本事的人,到了晚年,大概也会产生人生易老的感慨,但与怀才不遇的关系可能不大。

李广难封的意思与冯唐易老也是一样的。冯唐是文臣,李广是武将。《史记》中记载,汉景帝曾经对李广说,你要是生在汉高祖时期,万户候都不算什么。说明李广真的很有本事。李广身为名将,却一生没有封候。与他同时代许多名气比他差的多的人都封了候,只有他一辈子与匈奴打了几十仗,也没有得到封候。这被认为是命运不济,命不好。也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李广的壮年之时,是在文景之世。我们知道,李广之前的汉初是战乱时代,如果有军事才能的,可能凭能力取富贵。比如樊哙、夏候婴等人。李广晚年的汉武帝时期,也是战争年代,很多人凭军功封候。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人。而这个时候,李广已经到了晚年,已经过了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期。他的盛年时期恰恰在文景之世,这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代。战争不是时代主题。所以,李广是生不逢时的代表人物。连皇帝都认为他是“数奇”,也就是命不好。

贾谊与梁鸿大体也差不多,都是所谓怀才不遇的人物。所以王勃在这几个人物的例子之前用了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在之后又写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前边是慨叹命运的不公,后边是自我安慰,告诉自己想开点。

王勃慨叹命运不公,怀才不遇。是切合他自身情况的。王勃当然是有才的,而且是天才型的文学家。命运对他来说,可能真的不太公平。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以文学才能命世,并因此当上朝散郎,成了沛王府修撰。当时上流社会盛行斗鸡,王爷之间斗斗鸡大概也算是一种娱乐,王勃因此写了篇《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看到后,认为是行为轻浮。并因此被免了官。

免官之后,好不容易起复了,没想到,过不了多久,他双摊上事了。有个官奴犯错逃到他这儿,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这人藏了起了。后来,又恐事情败露,便把这个人杀了。因此犯罪被免官,他的父亲到现在的越南去做官,也是因为受了他犯罪的连累。《旧唐书》说,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忌。之后,再说他杀官奴之事。其意大概是觉得,王勃是掉到了别人设计的陷阱中。不管怎么说,这些确实是王勃自己做出来的。就算是中了计,也只能说明他虽然文学才能奇高,但政治水平有限,或说极低。官场上玩,凭的不是文学才能,而是政治水平。许多文学水平高而政治才能低的人,都曾有过怀才不遇的抱怨。王勃只是其中之一。

王勃在感慨人生易老,功业难成之后。提出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说法,这是儒家在人生失意之时通用的自我安慰药方。虽然消极了一点,但许多时候,是管用的。王勃嘴里讲的是知命,但像他这样的大才,就这样向命运认输投降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可惜的是,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八岁就意外去世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冯唐和李广的经历,这两人都是汉朝的官员。这句话借用两人的经历,要表达的是怀才不遇,拥有一身本事却到老了还得不到重用的苦闷心情

因为李广的名气最大,我就先说一下李广难封的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的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作战非常勇猛,立过无数的战功,被称为飞将军。

当时的士兵凭战功是按照人头数来算的,你杀敌多少人评什么级别的功劳,这个人头数都有严格的规定。李广虽然打了无数次胜仗,击退了匈奴无数次,但是杀敌数却不如别人多。将军肯定不会亲自杀敌,他的功劳是按照一场战争中士兵们的杀敌总人数算的。

当时获得封侯爵是武将们都梦寐以求的荣耀,李广也不例外。但是他一生中胜仗无数,可杀敌数却一直都打不到封侯的标准。另一方也是他脾气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直到死也没能封侯。

所以后人用李广难封,来形容不得志。

再说冯唐易老。

冯唐也是西汉时的人物,是个宫中的侍卫。因为为人耿直,说话太直,经常得罪人,所以到处受到人排挤,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到老。

有天皇帝路过看到了他,问他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干侍卫。谈话中皇帝看出来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就提拔了他做都尉。可他的脾气还是那样,特别的耿直,对皇帝说话也是这样,不给人留面子。后来因为这个又被贬官了。

很久后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让人举荐人才,有人就想到了他。可是这个时候他都90岁了,老的走不动了,已经不能出来做官了。

所以就有了冯唐易老的典故,形容一个怀才的人到老了都得不到重用。

最后贴一首古人描写飞将军李广的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漂浮菌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分别讲了西汉王朝时冯唐老来难以得志与飞将军李广功高难以受勋的典故。

归根到底,这是一曲谱写人性格缺陷的悲歌。

汉文帝时期,冯唐以直言敢谏闻名但到了两鬓花白也只是做了个中郎署长这种末官。一日汉文帝恰巧碰到他很纳闷问他怎么那么老了还出来做郎官,家是哪里的。冯唐说是代郡人。代郡是七国时的赵国。

于是汉文帝说“我曾听我的亲近之人说起巨鹿之战时赵将李齐,如今每次吃饭都会想到,我汉有如此良将,何愁匈奴?!”

冯唐不屑地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

汉文帝问“老人家何出此言?!”

冯唐说“我祖父曾与李牧共事,父亲又曾与廉颇共事,故而知道两人的为人能力。”

汉文帝闻罢拍着大腿说“我偏偏不能得此良将啊,不然何惧匈奴!”


(冯唐)

冯唐直男癌起来便说“陛下得到了也不会用!”

这下可把汉文帝气得哑口无声回了宫,然后越想越来气召见冯唐为何当众羞辱自己。

冯唐说“我听说李牧领赵军时,赵王用人不疑,李牧将当时边关赋税所得都用在了士兵伙食与奖赏上,因此士兵亡身为国,拒守要塞,北驱匈奴,西抑强秦。后来李牧为赵国萧蔷妇人所害,赵国得以灭亡。今我闻我朝守关将领魏尚效仿李牧之故事,将边税用之于兵,犒赏三军,因此三军得以忘却生死驱逐匈奴,使匈奴远望我云中郡而却步,如今陛下不赏反而要杀魏尚。守边将士都是平民出身,他们哪里知道许多发令,只想着多杀敌报国,现在只因为多错报了多杀敌几人,陛下便要治他们的罪。陛下此举,又怎么可能会重用李牧、廉颇?!”

汉文帝听后,恍然大悟,高兴地赦免并且封赏了魏尚等人,并用冯唐为车骑都尉。

到了汉景帝,冯唐因为自己的直男癌,又被罢官。一直到汉武帝有人推荐他奉计平匈奴时,他都九十有余了。

再说飞将军李广。

(李广)

大家别看李广号称飞将军,名气大,但实际上李广此人为将胸无韬略,为人小肚鸡肠,以横冲直撞匹夫之勇而浪得虚名而已。

汉文帝时期,李广素来都是以蛮勇与匈奴作战,虽有获胜,但是都是其势均力敌或者以多胜少而已,而且匈奴人不谙兵略,若是匈奴有成吉思汗这种,李广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后来一次,匈奴在雁门关以少打多,三两下就被匈奴俘虏了,应验了他胸无韬略。后来他侥幸逃回,被罢黜官职,回到霸陵郡,守关将领喝了酒就对他说“将军明天再入关,今天时间已经过了。”李广十分气愤,发誓东山再起要报复他。后来,李广又被重用,竟然直勾勾地回去报复杀了这个守关将领。


(李广)

汉文帝与汉武帝都晓得李广为将无韬略,又不喜欢他的小肚鸡肠,因此不愿唯以重任,更不用说加官进爵了。

李广就这样踌躇了半辈子,还是一如解放前,年老还信起来了命理学说问方士为什么自己一直难以封爵,方士就问其是否还做过什么有损德化的事,他不无后悔地说“为将时曾杀匈奴八百降将!”此事也为汉武帝所诟病。

后来,卫青漠北决战匈奴,李广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急功近利要求主阵。


(卫青漠北决战匈奴)

卫青知道他没有韬略,为主阵难堪大用且知晓他最后一次建功立业急功近利的心情,便让他率军侧面与主力攻击匈奴。但是就是这样,李广迷路了,没有完成与主力侧击匈奴的任务。最终,李广见自己老来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已去,为将率军侧击竟迷路贻笑大方,对自己提出打主阵更是羞愧难当,因为没有完成任务最终引咎自刎而死,死得悲壮,一生难封。


不书公子


出自唐朝诗人王勃《腾王阁序》这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流传甚广,大都有郁郁不得志之意,可比项羽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奈若何?"叹息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之悲。


汉代的冯唐至孝有名,以才德闻于世。文景时期重年长稳重的人,嫌冯唐稍年青,待到汉武帝时重用他时,冯唐又太老了难以担负,八九十岁了还是个郎官。在苏轼诗中也有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飞将军"李广,多年抗击匈奴,名气也大,却运气太差,不是情报有误孤军深入被俘,就是走错了路延误战机,导致单于逃走了。李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就这样错过不说,还愤而自刎。

其实李广能征善战,却未有大的战功,是由于太个人英雄主义,两军大战不是单挑,勇者必胜,所以他终生未被封候,主要个人性格造成的,并不太委曲。后人认为霍去病卫青少年得志,有裙带关系之嫌,替李广不平,有同情失败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借机鸣不平之意。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赞松菊梅兰,怜美人佳丽,都为抒发其志,杜甫的《佳人》为代表,其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以佳人不幸自比,实有深意啊!


所以诗人们每每提及冯唐李广,这两个仕途功名不顺之人,顺带着发思古悠情,兼叹自己命运之不济,同病相怜吧。

学有境,思无涯。元元,金沙江边一条做着大海梦的小闲鱼,期待您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原句是”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里面的嗟乎,是一个叹词,代表有有感而发的叹息。

而这句话也很明白的说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命和运气不好呀。那我们来看看,冯唐是谁,为什么说他易老,李广大家都知道了,李广的名气很大,那为什么难封呢?

冯唐是西汉初年时期的,因为孝行被举荐担任汉文帝中郎署长,也就是汉文帝的近侍官。后来汉文帝问冯唐,你现在年纪这么大,怎么还在做郎官呀,你家在哪里呀。冯唐说他家在代郡。

汉文帝说:哦代郡,我以前就是代王嘛,我在代郡的时候,有人哪我说起了一个人,叫李齐,这个人参加过巨鹿之战,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说:我知道这个人呀,这个人比不上廉颇和李牧,大家都知道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汉文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认识李牧,而我的父亲做过代相,也认识李齐,他们都跟我讲过李齐这个人。汉文帝说:真可惜呀,我得不到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才呀,如果有的话,我就不愁匈奴了。

冯唐说:我觉得,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重用他们的。汉文帝十分生气,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召见冯唐,汉文帝对冯唐说:你怎么能当面说呢,你完全可以私下跟我说呀。冯唐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知道忌讳和回避。

公元前163年,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但是不久之后被免职,而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让大家推荐贤人,很多人都推荐冯唐,但是冯唐这个时候已经九十岁了,自然不能再出来做官了,最后汉武帝就用冯唐的儿子冯遂当了郎官。

李广,汉代封爵主要看军功,而军功主要看歼敌数和损兵数,简单的来说,残敌数和损兵数一减,就是将军的军功了,李广之所以不能封爵,就是因为他军功完全不够。

李广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时候,汉朝对匈奴一方面是和亲,一方面是防御,李广先后担任了上谷、雁门、云中、代郡的太守,因为主要是防御,歼灭匈奴的数量自然比较少。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对匈奴是主动出击,卫青和霍去病的很多部下都因为歼敌有军功而被封了侯,而李广还是没有,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李广三次攻打匈奴的结果。

第一次,李广兵出雁门关,最后全军覆没,李广被俘,李广趁着守卫不注意,抢了守卫的马就跑回来了,被判死罪,李广用钱赎罪,最后被贬为平民。

第二次,李广兵出右北平,也是全军覆没,不过歼敌数和损兵数相当,功过相抵,即没有处罚,也没得到封赏。

第三次,漠北之战,李广迷路,最后自尽了。难道这是命运的问题吗?


历史简单说





天之娇子171157864


此典故出自唐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喻:冯唐到老难以得志,李广功高不爵。这何偿不是王勃对自已的感慨呢。


冯唐,汉初人,以孝行著于时,以才德闻于世。但汉初文、景帝时,重年长持重的人,冯唐稍显年青,待汉武帝时,重青年才俊,冯唐又显老了。故冯唐有一番感慨:先帝重年长,陛下重年青,我时运不济呀。



李广,大将之才,骑射更是无人能敌。匈奴畏之,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见其声望之高。而汉武帝时,不是以声望而是以军功而封赏的,打了多少胜仗,斩获多少敌军。小李广两辈的霍去病因军功卓著,二十岁出头便封为冠军侯。

李广也是有几次建功立业的机会的。


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人迎击匈奴,因军情有误,被数倍于已的匈奴兵包围负伤被俘。

公元前119年,在汉朝与匈奴漠北大决战中,任前军统帅,本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因大军迷路,错失良机,李广也愤而自杀。

但后人并未贬损或忘记他。

司马迁称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把他做为历史上六十四个名将之一供奉于武成王庙。

宋徽宗则追封他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名将之一。

这足以告慰李广因时运不济而愤愤不平的在天之灵。


晚亭与落霞同晖


李广的“英雄末路”

李广是个英雄,这应该没有异议。他确实是一位英雄,一个叫人尊崇又让人扼腕痛惜的大大的民族英雄。四十多年来,镇守边关,出生入死,大小征战七十余次,匈奴闻之慑服,大汉赖之安澜。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英名远播,被梁王授予将军印,委实称得上一个勇敢的平叛英雄!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李广还是一个勇猛的打虎英雄。李广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当地常有老虎出入伤人害民,这还了得!本来就喜欢骑射并常常以“专以射为戏”的李将军,更可以逞强斗狠了。于是,在防守北老虎匈奴之余,四下捕杀真老虎。《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一段精彩的记载,这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李广“射石搏虎”的典故: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司马迁写李广射石搏虎,主要的心意无非是夸飞将军的神力神射,让人赞叹,敬畏。可这个故事的神奇功效,或许不在于让我们赞叹和铭记李广这位大力英雄,而在于使匈奴听到这个传奇胆战心惊、敬而远之如鬼神!也难怪李广任职右北平,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他的“汉之飞将军”的封号,似乎不能不和李广射石搏虎有关。的确,我们的英雄李广飞将军的称号在他是右北平太守时就以声名远播,且震慑匈奴了!

李广何以被匈奴封之“汉之飞将军”?这不能不在将军民族英雄、平叛英雄、打虎英雄封号后,再加上个人主义英雄这种称谓。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由此我们可知李广“飞将军”的美誉是在他镇守右北平之时。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这时,神武的汉武大帝又英明地想到重新启用被废为庶人却又威震四方的败军之将李广据守边关。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间当在韩安国去世的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前后。李广参军在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之时,他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这时年龄大概十七八岁。

初战告捷,立功拜中郎,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年轻有为!李广曾经随从文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他总是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深得文帝赏识!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平定七国之乱后,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景帝也怕长自以往李广恐遭不测,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频频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陇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李广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所以说在李广任右北平太守之前,他的鼎鼎大名可以说在匈奴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说匈奴妇人在哄不听话的孩子时唬住他们的竟是“李广来了”。

匈奴是一个热爱英雄的民族,对李广是又怕又敬。李广是他们的宿敌和梦魇,又是他们的英雄和偶像。他们把李广当做捕猎的目标和骄傲,《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广必生致之。”应该说,这是李广的骄傲,可也是李广的噩梦。所以,在后来汉武的反击匈奴大战中,李广的部队总是匈奴铁骑的靶子和目标,自然而然他早已成为匈奴的“众矢之的”和狂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以大兵围堵李广,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元狩二年(前121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面对十倍于自己部队的敌军,在张骞贻误战机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广沉着应对勇敢迎战,杀敌三千,汉军死者过半,功过相抵,保全了自己。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无功李广难封,与其说是“数奇”,倒不如说是受其盛名所累,所害。不是天注定,而是命中有。

飞将军确确实实有一次真的飞翔。《汉书·匈奴传》载: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详细地描述了全军覆没的李将军这次神奇的“亡归”: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一个伤残的半百之人,摊在两马之间的网络里,四周有数百铁骑守护,试想想,我们可爱的李将军是怎么腾跃到旁边的胡马背上、又是怎样从铁桶似的的包围中脱身独骑?这是怎样的神奇和美丽!“飞将军”真的货真价实实至名归。

有如此的神力神功,飞将军难免不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李广浑身英雄范,身材高大魁梧,手臂像猿猴一样特别长,膂力过人,射技天下无双,杀敌搏虎,勇敢顽强,从不畏惧。又根正苗红,将门之后,官宦子弟,仆射世家。其先祖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父亲李尚 汉陇西成纪令。再加上李广少年得志,年轻有为,自负自夸、恃勇逞强、恃才傲物等个人英雄主义难免不在李广身上暴露出来。这类个人英雄,在对付匈奴主要处于守势的文景之治之时,李广的神射确确实实能发挥作用,产生奇效。但在汉武之时,战略防御转成战略反攻,大规模的野外作战,长途奔袭,大包插,大迂回,李广个人英雄主义的箭就难以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发挥作用,他永远不可能像项羽和赵子龙那样在万人之敌中纵横驰骋杀人如麻,更不用说,如何组织部署部队作战迎敌了!

客观地说,最适合李广的职业是保镖,最适当的职位是卫尉和郎中令。李广绝对是一个好兵,拔高一点可以说是一个将才,但绝对不可以做一个帅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主要的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一往情深满腔热忱的司马迁也极其巧妙地明贬实褒: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不错,一个不爱士兵的将军不是一个好将军,但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严格的纪律,严密的组织,严苛的训练,严谨的部署,严肃的总结,等等。

我们来分析一下汉武反击匈奴李广参加的几次战役,他的战绩撇开客观因素来看,应该说和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及其相应的治军、作战风格又很大的关系。公元前129,四路大军公孙贺四下转了转无功而返,公孙敖一万本子损失七千,卫青长途奔袭突袭龙城无伤亡斩敌七百有余,李广全军覆灭!老将第一次大规模作战这份成绩单确实丢人,特别是在像卫青这样毫无作战经验的后生面前输得这样彻底,老脸真的有些挂不住。这次出击站汉武是没有设主帅的,若果要设主帅,按辈分资历,似乎应该是李广。按李广的个性,如果真的要拜主帅,李广会觉得非己莫属,他一定会当仁不让的。汉武为什么不设主帅我们不得而知,可我们确确实实知道李广那支松松垮垮和和气气的军队输得一塌糊涂,只有一位英雄脱身独骑跑了回来,正是李广!幸好不是主帅,否则真的无地自容。对于一战封侯的少帅卫青,李广是褒还是贬,是夸还是骂,是服还是不服?“羡慕嫉妒恨”中哪一个层次?李广确实不乏宽厚仁慈的长者风,但它们的对象只会是他的士兵和下属,不会是同事和对手。

公元前123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出击匈奴。歼灭匈奴军过万。二月,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人。张骞随从大将军出征,获封张骞为博望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战独自领八百骑出击,俘虏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斩单于的祖父等2028人,封冠军侯。其他的几个将军都因战功封侯,唯独“后将军”李广后到,无功而返,和封侯失之交臂。

公元前121年,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出右北平,结果遭遇匈奴四万骑兵的围攻。本是和张骞军一起协同作战,可不知是协调不好还是由于数奇,在西域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博望侯竟然迷路失期,李广不得不和强敌激战两日,应该说这是李广个人英雄主义和大将风度表现的最酣畅淋漓的一次,他不仅痛击了左贤王,更是实实在在征服了他的士兵和部下,而这应该是李广特别在乎的一点。尽管死伤大半,但毕竟抵御、牵制了匈奴,支持了霍去病西方的战场。

公元前119这场漠北之战,无论对于李广还是大汉,都是事关生死存亡。汉武差不多是倾全国之力,极其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李广多番请战下,汉武大帝还是给足了老将军的面子,任命他为前将军。客观地说,这样的决战让一个屡战屡败数奇的老将军打前锋合适吗?汉武帝把主打甚至都不放在大将军大司马卫青身上,而是寄厚望于少帅霍去病,当他得知单于阴差阳错地在西线卫青方向,他是不是该重新考虑让卫青也重新部署战局?他暗示卫青李广“数奇”是不是也合情合理?面对头号敌人首要猎物,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主帅卫青果断地作出正面迎击侧面包插的作战方案,应该说是英明之举。让年轻将帅公孙敖正面冲锋陷阵老将李广侧面接应谁不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怎能说是卫青偏袒自己朋友公孙敖打压老将李广?除了司马迁还有谁如此说?若果李广真的从全局考虑不是一心想着自己建功封侯,他该不该不听主帅指挥和安排,愤愤不平不辞而别?一个老将贻误战机怎能归责于“军亡导,或失道”?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从四次战绩来看,英雄李广真的不能因战功封侯。司马迁为之打抱不平、李唐王朝及其文人雅士对之扼腕叹息似乎不难理解,一个是故人和偶像,一个是祖宗和依托。说李广壮志难酬行,但说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委实有点过。还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李广(约公元前183—119)生活的时代正值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之所以有“生不逢时”之说,大多源自文帝这段溢美之词:“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这话的意思一方面是夸李广,一方面也是感喟当时美好的和平时代。平心而论,李广在高祖的战争年代真能封万户侯吗?西汉一共封了几个万户侯?

大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对开国功臣进行封赏,139个功臣平均食邑两千四百余户,其中食邑过万的有三人:酂侯萧何:一万户(先封八千户,后追加两千户);平阳侯曹参: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到汉武帝时期,曹参后人被追加到两万三千户,为西汉开国功臣中最高者);留侯张良:一万户(刘邦最初封给张良三万户,被推辞掉了三分之二)。此外,还有刘邦的远房堂兄弟刘泽,汉朝建立后,讨伐陈豨叛乱有功,被封营陵侯,食邑一万两千户,吕后时期被封琅琊王,汉文帝时期改封燕王。试想想,李广的德能勤绩能对应这三个万户侯中哪一位?

战功封侯需要战场,其实在景帝和武帝时期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不乏英雄用武之地。七国之乱差点颠覆大汉政权,凭借治军严谨的虎将周亚夫的智慧和神勇,三个月剿灭叛军,保住了汉景江山。武帝时更是大战不断,好戏连台,李广一生经历的汉文帝、汉景帝、以及汉武帝三朝,除去外戚之外,这三个朝代,获得封侯的人数分别是汉文帝时代十人、汉景帝时代十八人、汉武帝时代七十五人,合计一共一百零三人。可惜的是,在这些数量过百的封侯者名单之中,竟无李广将军的名字。很多人都认为平定七国之乱之时,李广最有可能也最应该封侯,可由于李广没有政治头脑站错了队,尽管“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仍没封侯。为何?

对比《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我们不得不认可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尽管褒李贬卫霍,但是在卫霍封侯的问题上,他给的是精确的数据,而在李广“中首率”上从未造假,始终没有一个数据。“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杀了多少人?就是一个模糊数字都没有。再看李广儿子李敢封侯的描述: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有意思的是父子两人打仗都勇敢,都喜欢夺旗,不同的是,司马迁在写李敢“夺左贤王鼓旗”后,还有三个字:斩首多。故“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汉代封侯说法多,显然,只是“夺旗”还不行,还得“斩首多。”读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我们都赞叹史学家文学家般的生花妙笔,话说回来,如果不文学化,李广的战功能经得起数字化吗?

说李广“生不逢时”,也许对李广是一个不错的安慰和告慰,可对于刘家三代,确实不公和不仁。还是用事实和数字化说话,还是拿《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事。

文帝时,李广一战得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八百石该是一个中层干部了,文帝还夸他在高祖时能封万户侯;景帝时,“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后“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太守是两千石的高官了,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一干四十多年,且他的长子和次子在世都曾任职太守;武帝时,真是看重又倚重,“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卫尉,始于秦,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能任职为尉的绝对是皇帝信得过的人,也绝对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和宠臣。汉武第一次做足功夫反击匈奴的马邑之战有李广,第一次真的出击匈奴有李广,屡战屡败还启用李广,甚至答应他任前将军!天地良心,刘汉三代真的恩宠有加,没有打压。

正部级高官四十多年,李广能不能胜任正国家?太尉肯定做不了,将军带兵打仗都没做好,大将军大司马更不敢当;做丞相?宰相肚里能撑船,一言不合就杀灞陵尉,这样的德性难为众官之长;御史大夫吧,可它不仅要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但还有会说会写。可李广讷于言,又不善不喜做文案。英雄李真的不能更上一层楼,成不了三公!

那为什么以司马迁为首的文人和士大夫屡屡替李广打抱不平?除了上面谈到的那些原因外,或许他们认为李广不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民族英雄,平叛英雄,打虎英雄,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贵族英雄。不像草根英雄卫青霍去病的奴性和轻狂,李广身上始终洋溢着贵族精神的自尊、高傲、自立和自强。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应该说司马迁和历代文人士大夫真正看重李广的是李广身上这种贵族气质,贵族精神。《史记》中,司马迁超规格地为两人立传:《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只有帝王才有资格本纪,两个西汉大司马万户侯都没单独立传,偏偏给一个屡战屡败的老将军涂脂抹粉,为何?项羽李广俩不仅身份贵族,而且精神贵族、气质贵族:有志向,有抱负,有担当,有操守,有原则,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自由,独立,自恋,孤独。因自由而独立,因独立而自恋,因自恋而孤独。

英雄何以末路?还是看英雄拔剑自刎前的临终遗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细细读来,字里行间里都写着一个字:恨。恨卫青,恨天,恨自己。恨卫青没有给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恨卫青这个出身那样卑微的小子为什么能平步青云且屡建奇功拜将封侯。他恨天,恨天为什么这样严苛地惩罚自己,自己屡战屡败,而且还殃及子孙——李广长子李当户和李椒都先他而死!他恨自己,为什么一言不合就杀了霸凌尉,为什么杀降八百羌人!祸莫大于杀降,过莫高于无恕!

李广死在一个“恨”字上,还在一个“羞”字上。他羞见给与他多次希望的汉武大帝,羞见等他凯旋封侯的家人,羞见那个一向和他一起参军资质平平却拜将封侯的堂弟菜鸟李蔡,羞见那些曾羞辱过他的刀笔小吏,还有那个霸凌尉——还有,他最羞于见面的,当是那个屡战屡胜从漠北归来要不是自己过错又险些活捉单于的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野小子——卫青。

致敬李广!

作者:老黄0071   黄博。陶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