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秦楚被認爲是蠻夷?

帶著兜兜兜兜風


其實秦楚兩國被認為是蠻夷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血統問題。中原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姬姓,而秦楚兩國都不是。這些都是因為周王朝實施是分封制,把好地方都分給了自家人,而秦和楚因為不是姬姓就被封到邊遠地區。在那周圍都是一片荒涼,又有其他少數民族的地方生存,周禮不如拳頭用處大。就像齊國名相管仲說的“倉稟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樣,吃都吃不飽誰還跟你講禮儀。久而久之,原本說的地處蠻夷就變成了人蠻夷了。

(歡迎關注頭條號:荒徑漫草)

楚國從建立一直到楚莊王才逐漸被中原諸國認同,那是因為楚莊王是個雄才大略的英主。其實在這之前歷代國君也都很努力的融入中原文化,但是屢求不得。熊渠討要提升封號不得,乾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後來迫於壓力取消了。到了楚武王這裡,楚國實力更加強大,他也要求爵位,周天子不允。楚武王在打隨國時,隨國人問我國又沒錯,為何要打我國。楚武王直接說,我是蠻夷,想打就打。然後還以武力威脅隨國代他向周天子要封爵,周天子不同意,楚武王自己稱王,此舉更加坐實了蠻夷之名,而且楚武王還開了個壞頭,那就是通過弒君上位,他之後楚成王的兒子也有樣學樣,更加讓中原人認為楚人野蠻。楚莊王當話事人時,去剿山匪,打完了順便帶著大軍去周天子家附近閱兵。周天子害怕,就派王孫滿去探探情況。楚莊王問那代表王權的九隻鼎有多重(著名的楚莊王問鼎),王孫滿心裡明白他是什麼意思。最後告訴楚莊王一句話:在德不在鼎。意思是周王朝之所以天下共主不僅僅是擁有武力,更重要的是德高。楚莊王終於明白楚國為什麼被稱為蠻夷,為什麼先輩們這多麼年的努力也沒能真正稱霸,成為諸侯之長。他回國後開始帶頭學習周禮,征服別國時不再像以前那樣吞併,而是學著讓戰敗國臣服納貢。如打敗鄭國後釋放鄭襄公並與之籤和平協議。楚莊王這一做法,博得中原眾多諸侯國的好感,認為楚國不再是那個只靠武力橫行,不講禮儀的國家了。

秦國的情況基本上也跟楚國一樣,文化底子薄,生存環境沒有中原的好。也是到後面才慢慢的學習中原的禮儀,不過沒有楚國學得那麼徹底,變法倒是比楚國的徹底。因此泰國的治國方式得以形成制度能傳承下去越來越強,而楚國在楚莊王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總的來看:原因就是血統、文化、禮儀,中原各國立國久遠形成了比較統一的文化、禮儀,且周王朝實際上是個禮治王朝。而秦、楚兩國立國晚由於從一開始就不被中原諸國接受,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屬於地方文化,沒有被主流文化所接受。所以想要被認可只能去溶入,學習主流的文化。


荒徑漫草


這句話其實不嚴謹,秦楚雖然長期被中原認為是蠻夷,但自己對華夏有個逐漸認同的過程。

秦楚作為周朝邊緣封國,相對於中原國家,確實有著濃重的蠻夷色彩。雖然《史記》說,秦楚的祖先都是華夏,秦的母系祖先是顓頊孫女女修,楚的父系祖先也是顓頊。不過這些應該都是後來的附會,可以確定的是秦楚兩族在商朝就存在,大概秦族是從東方西遷的,楚族是從中原南下了。

秦族西遷到西方,楚族南下到南方,秦人所在地的戎狄活動區,楚人所在地是南蠻活動區。所以秦人、楚人都不可避免接觸當地文化,考古文物可以表示有濃厚的本土特徵。所以相對於中原也往往被視為“蠻夷”,這個稱呼不僅僅是文化上的歧視,其實有著非常濃厚的政治色彩,因為秦、楚長期和中原保持敵對狀況。

雖然在春秋初年楚武王會說“我蠻夷也”,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令尹子囊就說楚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明顯是以安撫蠻夷的華夏自居了;而春秋中期秦景公的秦公石磬銘文也說“曰肇敷蠻夏,極事於秦。”既然秦國有蠻也有夏,那秦公本身當然也已經華夏化。而到了戰國,秦楚和中原更是基本沒有了區別。


林屋公子


如果你想了解我,就不要從別人的嘴裡認識我。這是今天很流行的一句話,意思是如果兩個人要交朋友,最好是兩個人相處交流,不要從第三方瞭解。春秋時期的秦、楚就是這種情況,是被人從“別人的嘴”裡瞭解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尊古法循舊制崇尚禮儀。處於中原地區的國家認為自己是文明的國家。而反觀秦國與楚國,生活在與外族接壤的土地上,周圍全是豺狼虎豹。因為歷史與環境等各種原因,造成秦、楚行事風格與中原格格不入,在加上當時交通不便,秦楚兩國文化與中原各國不通,人們無法深入其裡,無非就是聽說或者見過一兩次。然而就是這見過一兩次,在加上聽來的故事,結合秦楚所在的環境,就被認為是蠻夷之國。

就以今天為例,不仍然有許多人不知道其他省市的文化內涵嗎?甚至部分的本地人,都不知道自己地方上的文化內涵。而秦、楚雖然當時被認為是蠻夷之國,但是其也是有自己的文化底蘊所在的。


軍師狗頭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名正言順,而且都知道古代繼承皇位都是嫡長子,不管幹什麼都是一樣。秦楚說白了不被中原國家承認很大程度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出生也卑微,被中原各國看不起。秦國一開始是給周王室養馬的,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岐以西的地方,而且還是伯爵,周王室的分封是按照王,公,候,伯,子,男來分的,可以看出伯爵的等級並不是很高,而且這時候其他諸侯國早就已經立國很久了,比如燕國,鄭國,齊國等等都是一開始就分封了。

楚國了是給周王室祛邪除災的,而且一直到周成王的時候才被承認被封為子爵。和秦國一樣都是很晚才被封的,而且他們還都不是姬姓,都是外姓,血脈上也被那些姬姓諸侯國看不起。一個是餵馬的,一個是巫師你覺得會有多少人看得起他們呢?

而且秦楚之地本來就遠離中原,地處偏遠。當時來時天下最富裕的還是中原,可以看到那些姬姓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分封在中原肥沃的地區。而且當時周王室給這些外姓之人分封在偏遠地區就是為了讓他們和那些蠻族打仗,拱衛周王室的,說白了就是炮灰。當時除了中原地區被開發之外,其餘的都是蠻荒之地,秦楚被封在這些地方自然就被人看不起,被稱為蠻族了。

而且一開始秦楚太弱小了,秦國一開始就五十里地,都是靠後代一寸一寸打出來的。弱國無外交。當時秦楚基本上沒有什麼話語權,都是中原這些姬姓諸侯國說了算。

而且前面說了中國幹什麼都要講究名正言順,秦楚雖然一開始很弱小,但是他們兩個都發展成為了強國,而且都知道春秋戰國就是土地兼併戰爭,但是你去搶人家的東西總要一個理由吧,要知道春秋的時候打那些被周王室分封的蠻夷之國是最好的,沒有任何人會反對。那些中原這些國家為了秦楚強大,自然要去搶他們的地盤,那總得找一個理由啊。

其實說簡單點就是羨慕嫉妒恨。


小伍講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都知道,是中國第一個分裂時期,在這個時期很多諸侯國開始獨立為王,不再聽命於周天子。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所以很多在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都覺得其他地區的國家是蠻夷,像秦楚就是公認的蠻夷,那麼,他們真的是蠻夷嗎?

秦國被說是蠻夷,要從它的地理位置與起源說起。秦國被周封為諸侯國是在秦襄公時期,當時,秦國護送周平王去洛陽,為了嘉獎秦,周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可這是空頭支票,因為土地已經被戎人所佔領。其他的諸侯國早在西周時就受封了,秦國作為後來者,自然不受到歡迎。受戎人影響,秦國民風彪悍,不服管教,加上秦國實力薄弱,遠離中原,中原國家多不與之交流。不與中原地區交流,秦國文化就相對落後,被認為是蠻夷是很正常的事。


楚國被認為是蠻夷也正常。當時北方開發的早,文化程度高,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還是在魏晉南北朝以後,所以在北方的諸侯國眼裡,楚國是個不毛之地。而且楚國打仗,不講規矩,看哪個威脅大就打哪個,楚王熊渠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中原地區的國家對楚國不講規矩自然是不滿。還有就是楚國出身不好,楚國跟秦國一樣,都是對周天子有貢獻而受封的,跟中原國家不一樣,在那個講究出身的時代,楚國被瞧不起正常。

秦楚兩國,雖然軍事能力突出,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他們作為遠離中原的國家,文化不與中原交融,被認為是蠻夷很正常。


歷史百家爭鳴


上古華夏沒有民族概念,只有氏族和宗支概念。

周朝的華夷之別並非是指文化、文明上的差異。而是根據經濟狀況和宗支遠近來區分的。

楚源於三苗,三苗源於九黎,九黎每一部有九姓,總計八十一姓。楚君是九黎之羋姓熊氏。而周室是姬姓,楚與姬周的宗支遠到幾乎無親緣關係,所以被視為蠻夷。

秦君贏姓,與姬周的宗支關係也很遠,而且較為貧窮落後,所以也被視為蠻夷。

周朝時,晉、燕、蔡丶隨丶鄭…宗支都源於姬周,是自己人。齊丶陳丶宋…是古代天子之後裔的封國,或者本朝開國聖賢的封國,而且比較發達富足,當然也被看成是文明人。

凡不是這兩種情況的族裔都被視為蠻夷。


鬼影147951010


楚國的家世用屈原的辭來說,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陽是黃帝的孫子。由此可見,都是黃帝部族的一支。

後來就野了"我蠻夷也,不與中國諡號"。動不動就用這句話對付周朝的禮制,不聽周天子招呼,把周朝分封在漢水,江水交融附近的小國給吞併和霸佔了。周朝在勢力衰弱後,楚人就來問周鼎有多重?然後乘東面吳越爭強,雙雙敗落時侵佔了許多越國的土地。這楚國就越來越大了,稱王了。

秦國也是古先民土生土長於歧雍上的一支,其先顓頊的後代。舜時賜姓嬴。周朝開國,秦人在西歧養馬,是出了名的軍馬養殖專業戶,酋長叫非子。被周朝點名了,出人頭地有土娶妻生子立檔存封了。

後來申侯為外孫宜臼的太子位置的不保,帶了西夷犬戎等兵攻破鎬京。致使秦襄公振興國家的機會到了。周平王讓秦襄公去討回歧,豐之地,作為對秦人勤王的獎賞。秦人就此建國,與中原各國"通使聘亨之禮"了。至秦穆公時"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宣太后時殺戎王。到東漢末,諸葛亮有"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說明戎族還在。比秦的歷史還久遠而且存在。

縱觀秦的歷史,始終與戎,夷部族雜居往來,並存而相互發展。

所以,春秋戰國時,秦楚被稱為蠻夷不確切。春秋時稱其為蠻夷尚可,戰國時則過了。畢竟周天子己同意秦楚立國封疆,與中原各諸侯國往來,接受王法禮制了。

天子居中,東越西戎,南蠻北狄。這是大致的所處地域,各朝各時因勢遷徙,就改變了所居故地。

宋金時代,金兀朮一見宋朝兵將,口開閉口一聲"小南蠻",叫得宋人怒火萬丈,挺槍來戰,殺個你死我活。為的就是這話太欺負人了……




劉一千五


秦楚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認為是“蠻夷之邦”,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偏僻:眾所周知,秦國地處岐山以西,半耕半牧;楚國則位於南部,水系發達,山民與野人無異;與中原地帶相隔甚遠,且民風開化晚,故受中原列國鄙視。



2、出身低,建國晚:秦楚是後來才被封為諸侯國。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將王族、開國功臣和先代貴胄分封為大小不等的諸侯王國。其中中原肥沃富庶之地(主要是黃河流域,此時長江流域尚未得到充分發展。)主要分到周朝姬姓王族之手,楚國和秦國先代國君非周王族後裔,所以在頗具優越感的姬姓諸侯王眼中不值一提。



3、秦楚兩國政治影響小:秦楚兩地土地貧瘠,先代君主披荊斬棘,才得以立足,而中原各國在站穩腳跟後已經開始發展本國國力,所以在同一時期,中原各國影響要大於秦楚兩國。


才子八怪


首先,所謂的蠻夷其實主要是從文化上來說的。周取商而代之,分封天下諸侯,大肆的推行禮制,天下各國皆尊禮而行,哪怕是兩國交戰仍然有禮有制。

而秦國建國較晚,而且建國後就一直在與西邊的戎族不斷鬥爭,根本沒有精力和心思去學習中原地區的禮儀教化,而且戎族乃是西域外族,任然過的是奴隸社會,自然不知什麼禮制,如果與戎族交戰還跟中原地區一樣,那秦國早就滅完了。

影響都是雙方的,秦國在於戎族交戰的過程中不斷同化戎族之人,可也受到了他們一定程度的影響,頗有些遊牧風氣,而且常年的戰鬥使得秦人尚武而不喜中原地區的那一套。

因此,在中原那些禮儀發達的國家眼中,只知道打殺得秦人與那些西域外族沒多大的區別,都是文化上不知禮儀的蠻夷之輩。事實上,秦國很冤,他不是不知禮義,而是時刻面臨的生存危機讓秦人沒有精力去理會這些虛的東西。

至於楚國,當年周天子分封各國的時候,按照公侯伯子爵的順序來分,而楚國被封為子,楚國覺得周天子分封的不合理,於是就不服從周天子的分封,自己越過周天子,自封為王。

那時的各個諸侯國本來就有點看不起楚國,加上楚國這種蔑視周天子,有違禮制的行為使得各國更加看不起楚國,於是將其稱為蠻夷。

雖然在《史記.楚世家》中有記載,周夷王時期,當時的楚國君主熊渠曾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但瞭解事情始末便會明白這是反話,只是一時賭氣之語罷了。

而且,列國稱秦楚為蠻夷時,秦楚都是當時的強國,小編覺得這多少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


核彈教育


秦楚都是周的封國,在擴張過程中,吞併廣闊的蠻夷區,自然蠻夷色彩較為濃厚。

  • 先說說楚國。

在商周時期,荊楚之地屬於華夏文明之邊緣地帶,整個文明程度比較低,時不時反抗中央政權,比如商代武丁大帝就曾大舉用兵,“奮伐荊楚”。

楚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鬻(yù)熊,他曾經是周文王的手下,雖然談不上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忠於職守。鬻熊死得早,沒能得到封賞。周成王時,念及文王、武王創業之艱辛,封鬻熊的曾孫熊繹于丹陽,當時這裡是南蠻地界,是為楚國,爵位為子爵,在五等爵位中,算是低等的。

荊楚是南方蠻族聚集區,時而依附周室,時而叛亂,不好治理。周昭王時,周王御駕親征,渡過漢水,對荊楚發動進攻。然而,在這次南征中,周昭王卻意外地淹死了。這件事加劇了中原華夏族與南方荊楚蠻族之間的矛盾,對以後的歷史產生深刻的影響。受周王冊封的楚國,由於受到南方蠻族文化的浸染,日益被中原華夏族視為異端。

到周穆王時,東方的徐國叛變,楚國一馬當先,幫助朝廷平定叛亂。原先跟著徐國起事的一幫小嘍囉轉而投靠楚國,楚國由是坐大,這也是其強盛的起點。

周夷王時,周室衰落,南方楚國開始崛起。楚國君主熊渠(第六位君主)乃是一代名君,在他強有力的統治下,楚國開始騰飛。熊渠興師動眾,攻打庸國,大肆擴張地盤。之後他取揚粵之地,一口氣將三個兒子封為王: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顯然他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你可以稱王,老子也可以稱王。自此,楚國雄踞江漢之地。

然而,周厲王上臺後,連續征服淮夷二十六國,令周室的權威重振於東南。熊渠不免震驚,自動收起王號,仍自稱諸侯,繼續效忠王室。

西周滅亡後,楚國經歷代擴張,已儼然成為南方霸主。國君熊通不滿足“子爵”的稱號,要求周桓王提高其爵位,封公爵或侯爵,不料卻遭到天子的一口拒絕。熊通一怒之下,自立為王,稱楚武王,與周王分庭抗禮。楚武王此舉,無疑把自己掙脫出華夏政治文明的框架,故而在春秋時代,楚國被當作最大的蠻夷國對待。

  • 再來說說秦國。

秦國並沒有被當作蠻夷國,但是由於文明落後,一直被中原諸侯瞧不起,這也是後來秦孝公要變法的原因之一。

秦把自己家族的譜系上溯到遠古時代的顓頊大帝,是很正宗的華夏血統。秦的第一任君主是非子,他是個養馬師,由於牧馬有功,周孝王封了一小塊地給他。當時並不是一個諸侯國,而是附庸國,方圓不超過五十里。秦國的任務,主要安撫西戎蠻族部落。

到了第四任君主秦仲時,由於討伐西戎,秦仲戰死,秦國也滅亡了。秦仲的兒子們求助於周宣王,借來七千名士兵,終於收復失地,重建家國。在此後數十年裡,秦國不斷地西戎交戰,在戰爭中成長壯大,吞併許多戎人地盤。

由於秦國地處偏遠的西方,一直被中原諸侯所忽視,它似乎處於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這種封閉性使得秦國在文化上遠遠落後於中原諸國,其政治充滿野蠻的色彩。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國才設史官以紀錄史事。七年後(公元前746年),制定誅滅三族的法律。在此之前,中國的政治制度一直是比較文明的,秦國的誅三族制度強化了君主專制,開了一個壞頭。

到了秦穆公時,秦國是有機會向中原發展,融入華夏文明圈。然而,秦國的不幸是遇到了晉國,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都被晉國死死壓在西方一隅,根本無法染指中原。倘若晉國沒有分裂為趙、魏、韓三國,秦國估計一點機會也沒有。秦國雖然不是蠻夷之國,但在東方諸侯看來,也差不多了。後來秦孝公發佈的求賢令中有這麼一句:“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秦孝公的那種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