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关于赵云有何记载?

一个人的历史


如果仅仅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来看,关于赵云的记载并不多,这和陈寿做为蜀国的旧臣,归属西晋后的尴尬地位有很大关系。但从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赵云之能。

当阳长坂,一战封神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原本是公孙瓒的下属,公孙瓒派先主刘备帮助田楷抵御袁绍,赵云于是随从,为刘备主管骑兵。等到刘备被曹操在当阳长坂追上的时候,刘备丢下妻子儿女向南逃走,赵云身抱刘备幼小的儿子,也就是后主,保护着甘夫人,也就是后主的母亲,使他们全都免于灾难。被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进入益州,赵云留在荆州。


这里尽管没有像《三国演义》里神一样的描写,但是从字里行间中也可以看出,赵云凭一己之力不仅保护了刘备的老小,并让他们平安脱险,这绝不是一般将领所能做到的事情。

况且在《三国志》中,也没有曹操所谓的不能杀害赵云的说法,那么赵云就是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杀出了重围的。说赵云因为当阳长坂一战,一战封神并不为过。

分兵共进,有勇有谋

刘备从葭萌回军攻击刘璋,招诸葛亮入蜀支援。诸葛亮率赵云与张飞等人一起逆长江西上,平定沿途郡县。到达江州后,分配赵云从外水上江阳,与诸葛亮在成都会师。成都平定以后,以赵云为翊军将军。


赵云能够被委以重任,从外水上江阳。这点就证明赵云不仅是员勇将,也有统兵之能。且赵云能按照约定与诸葛亮在成都会师,足以证明赵云统帅军队的能力不同凡响。

记得在《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分兵进取成都的好像变成了张飞,在《三国志》中,却是赵云和诸葛亮分兵而进攻取成都的。

全胜之策,不败之谋

建兴元年,任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升迁为镇东将军。建兴五年,随诸葛亮驻扎在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出兵,故意放出消息说要走斜谷道,曹真派遣大军迎战。



诸葛亮命令赵云与邓芝前往抵御,而自己去攻打祁山。赵云、邓芝兵弱敌强,因此在箕谷失利,然而赵云立即收缩兵力固守,所以没有导致大败。大军退回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

赵云尽管不是常胜将军,但在战斗中能够因势利导,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收缩兵力固守,将损失降到最低。这不是全胜之策,但却是不败之谋。因此赵云绝不是好勇斗狠的匹夫,而是有勇有谋的智将。

满门忠烈,因功受禄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追谥他为顺平侯。当初先主刘备在世的时候,只有法正被追加谥号。后主刘禅的时候,诸葛亮的功德盖世,蒋琬、费祎承担国家的重任,也被加以谥号;陈祗受宠爱厚待,特别赐予谥号奖励;夏侯霸自远方来投降,所以也得到谥号;在这时候关羽、张飞、赵云、庞统、黄忠和赵云都被加谥号,当时议论的人都认为这是很值得荣耀的事。


赵云的儿子赵统继承了爵位,官做到了虎贲中郎督,代理中领军职务。次子赵广,任牙门将,跟随姜维到沓中,临阵战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

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其灌、滕之徒欤?


其他史书中的评价如下: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王夫之: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魏裔介:赵子龙论,论曰:昭烈崛起涿鹿,提一旅之师.,崎岖於曹孟徳袁本初吕奉先之间。卒能三分,鼎足剏业西南。文武佐命自以诸葛闗张为先。然吾观赵顺平,大节磊磊,非特名将,诚可谓古之大臣也。当阳长阪之役,非顺平则阿斗母子不免於厄。北山之战,非顺平则不能有汉中。故昭烈称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余谓胆者,忠义之聚也。非忠义发於性,生乌有如是之胆哉。而其不欲居成都田宅, 引霍去病之言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湏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故土。乃其宜耳。又其諌先主东伐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谓宜早图闗中,因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其识尤伟。惜先主违諌自用以致败。衂王业中颓良。可叹也。倘用顺平之言,舍孙权而取闗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盖先主生平,颇有知人之明,而用兵之识,暗於时势权谋故,其自将也,往往致败。而顺平之将畧,亦未竟其所长。然先主能知顺平於微贱,以是终身感契,得自奋发史册,功绩焜燿古今。陈夀以为灌滕之徒,果其俦乎。

搜狗百科说:

 魏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柏乡人,生于明万年历44年,卒于清康熙25年。裔介少年聪慧,15岁考中第5名秀才,26岁中举人。清顺治2年他31岁,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工部给事中。后升任都察院都御史,累官至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他入阁办理国家大事时年仅40余岁,须发皆黑,历史上称之为乌头宰相。


我比较认可他的看法,就把他的这段评价翻译一下:

刘备从涿鹿起家,带着一个旅的士兵,多次征战奔波,先后投奔曹操、袁绍、刘表和吕布。最后三分天下,在西南川蜀建立基业。辅佐的将领中文官以诸葛亮为首,武官以张飞为第一。我则认为赵子龙这个人深明大义,重节重义,是个光明磊落的英雄。虽然没有特别出名,但还是可以说是自古以来难得的大忠臣。想当阳长坂坡一战,如果不是赵云,阿斗和甘夫人都已经被刘备舍弃了,很难幸免于难。

在汉水之战中,此战赵云作为刘备军主帅对阵曹操。 正是赵云率军于北山袭击曹操的粮草,进而用计击溃曹操伏兵,才扭转了汉中刘备军与曹操军僵持不下的战局,获得了汉水之战的胜利。

因而刘备高度评价他,说子龙一身是胆。我认为胆量这玩意儿,是需要忠肝义胆来激发的,没有忠义之心,是不可能有那样的胆量和勇气的。

事成论功行赏的时候,赵云主动舍弃分封给他的成都的田产和住宅,还引用霍去病的话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现在天下尚未平定,切不可追求安乐,应该等到天下大定时,在返回家乡,归耕本土。那才是对的时候啊。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接着刘备也称帝了。仅着这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又是赵云劝谏先主刘备不要向东去讨伐孙权,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啊。如果我们先消灭曹魏,孙吴自然就会降服。现在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篡汉,应该利用人们对篡汉不满的情绪,早日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凶逆。关中、关东地区主张正义的人,一定会裹粮策马前来迎接王师。这种见识是很了不起的。

可惜刘备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实在可叹可惜。

如果才用赵云的意见,不去打孙权而北伐,加上关中管东地区的人们响应,汉朝不仅可以保存,说不定还能复兴崛起呢。

纵观刘备这一生,确实还是蛮有知人善用的好名声,但是带兵打仗的话,对于审时度势权衡各方面情况的本事还是不够啊,自己指挥作战,往往打败的次数多。而赵云的将军打仗的指挥才能也并没有能被发现,给予机会去发挥到极致。

不过,赵云出身不高,能被刘备发现和委以重任,已经让赵云终身感怀啦。

陈寿说赵云是灌夫、滕公(夏侯婴)一样的人,确实啊。


龙镇


我直接列出《三国志》中赵云的记载,一看便知: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翻译一下内容就是: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原是公孙瓒部下,后追随刘备和田楷一起对抗袁绍,为刘备掌管骑兵。等到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追击,抛弃妻儿向南逃走,赵云抱着婴儿,即是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即是后主的生母,都得以幸免。升为牙门将军。刘备入蜀,赵云留守荆州。

刘备从葭萌回来攻打刘璋,召诸葛亮。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等都沿江而上,平定沿途郡、县。直到江州,诸葛亮派赵云从岷江直上江阳,和诸葛亮回合于成都。成都平定后,封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升迁为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扎在汉中。次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对外声称由斜谷道出兵,曹真派大军阻挡。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前往抗拒曹真,自己则攻打祁山。赵云和邓芝因为兵力弱于曹真,在箕谷受挫,但收整兵马固守险要,不至于大败。军队退回汉中后,赵云因此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去世,后追谥顺平侯。

最初,刘备时只有法正有谥号。到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又是国家重臣,所以有谥号;因为后主宠幸陈祗,加以特殊的奖励,夏侯霸从魏国远来投奔,因此也加谥号;(说明当时蜀汉不轻易加谥号)于是当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被加谥号,当时都以此为荣。长子赵统继承赵云的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在沓中,战死。

因为三国中,蜀汉是不修史书的,所以蜀汉中很多名臣大将都没有被载入史册,而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为一传,虽然内容很少,但也是非常难得的了。也正是因为陈寿把这五人列为一传,所以在后世逐渐被演化为五虎上将。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最后对五人进行了点评,明显是将关羽、张飞放在一个等级,为世之虎臣,马超单独评价,黄忠和赵云放在一起评价: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被陈寿认为可以和汉初的灌婴、夏侯婴相比。

而后世演义中的赵云一般又融合了陈到(历史记载极少,地位仅此赵云)、文鸯(魏晋名将,七进七出原形)。


Rick潘维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

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次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陈寿修《三国志》,时候对于赵云描写甚少,只编了蜀书的《关张马黄赵》,

包括刘备在世之时分封的拥有独立带兵权的人员当中,也不包含了赵云。


当然很多后世人也会质疑一点,蜀国不修史。具体因为,蜀国的建立时间和其根基不长,不像东吴和北魏。孙策和周瑜虎踞江东,到传位孙权以为已经有数十载的历史。曹操统一北方征战天下也有数十载。只有蜀国,从刘备伐刘璋,到建国为止,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包括后期都处于战乱当中,所以《蜀书》一直都是史料不丰富的一册。


很多人就凭借“蜀国不修史”,就各种吹嘘赵云,我觉得是很傻逼一件事,蜀书的史料缺失,和赵云是个猛将有什么联系?


如果赵云怎么那么强?刘备会不用他?刘备用人是从来不是出错的。


陈寿修《三国志》 根据

《程郭董刘蒋刘传》的记载:“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众议咸云”中可得知一是,能让敌人害怕的,有真本事的大将,在蜀国只有关羽一人。


的确,赵云的忠勇品质很符合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世界观。但,并不代表一个好学生,就是一个成功人。


虽然《关张马黄赵》的篇幅很短,但是对于每个人的生平重大事迹都有概括,赵云没有。是因为他一身的确历经平庸。


毕竟陈寿是最接近历史的人,后世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臆想和猜测来推断。从而引发了对于“赵云”这个人物的同理心,和历史期望值。从而在心目中衍生出了一个战神。通俗一点就是意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