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国栋:温暖的小棉袄

温暖的小棉袄

作者 闫国栋

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县志办工作。虽在政府大院,却只是个管抄抄写写的清水衙门,不免心生郁闷。在广电局当领导的伯伯却高兴地对我说:

“跟着袁富民,不会把你荒了。”

袁富民时任县志办主任,就这样成了我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任领导。他从教二十余载,写得一手好文章和毛笔字,因才华出众调任县志办,主持“千秋之大业”------县志的编撰工作。袁主任气宇轩昂 、英俊洒脱、博闻强记、才华横溢,为人不卑不亢,正直善良。和他朝夕相处三年多时间,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做人为文的道理,受益终生。

闫国栋:温暖的小棉袄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和袁富民老师相识,一晃快三十个春秋。这期间,我换了三四个单位,袁老师也已退休,步入桑榆之年。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常来常往,常思常念,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我视袁老师为师长,袁老师视我为朋友。在县城时,三五日总要见一面的,谈诗论道,披赏奇文,纵横时事,臧否人物。调离县城后,西安的寓所就是袁老师的家。袁老师来了,给一把钥匙,进出自由,吃住随意。白天,各忙各的。晚上,沏一壶热茶,盘腿相对而坐,彻夜长谈,不知倦意。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事业的不顺、家庭的矛盾、人生的挫折等种种不如意顿时烟消云散。从袁老师那儿,学到的是智慧,得到的是力量。或相伴散步曲江池畔,赏秦时明月,观汉家楼阙,感大唐气象,临水吟诗,驭风而歌。有同事或朋友宴请,必邀袁老师同往,且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袁老师的艺术成就和才华,再让大家猜袁老师的年龄,五十、五十五、六十……竞无一人猜对。待报出真实年龄时,众人皆惊讶袁老师七十多岁了,还保留着五十岁的面容和精气神,纷纷讨教保养秘诀。袁老师淡然一笑:“粗茶淡饭,凡事不计较。”有人便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好老师,袁老师谦虚地说:“不是老师,是朋友。”我说:“是良师益友。”

闫国栋:温暖的小棉袄

一个周末,袁老师打来电话,问回来了没有?我说没有,在西安。“你姨给你娃做了两身小棉袄,下周回来拿一下。”袁老师说。

我胸中一颤,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一家人呀!袁老师夫人周服从阿姨,早年与袁老师毕业于乾县师范,毕生辛勤耕耘,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誉满杏坛。她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嫉恶如仇,凛然正气。路见不平,仗义执言,疾言厉色,令小人猲然,令观者拍手称快!她心底善良,心中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袁老师语)。晚年多灾多难,遇车祸三次,两次皮肉之伤,自感无大碍,挥手放走肇事者,自费打针吃药。一次骨折住院,为节省费用,三天便出院回家疗养,令肇事者感激涕零,拜周老师为干妈,结成亲戚。肇事者有一子,不喜学业,难以管教,时袁老师在泾华中学任教,便带在身边,如待亲孙子一样悉心教育,传为佳话。她勤劳任事,一刻也闲不下。当年在乡下教书时,白天上课,晚上纺线织布、缝补浆洗,用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退休后,先后带大了几个孙子。她乐善好施,做的一手好针线,做了上百双绣花鞋垫、几十只针织抽纸盒送给亲戚、邻居和朋友。小小鞋垫,密密针线,殷殷情意,令人温暖。

闫国栋:温暖的小棉袄

袁老师退休后,仍笔耕不缀,声名远播。慕名求字索文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要求撰碑文写祭文拟挽联者。一日,送走客人,周老师玩笑曰:“你整天为别人写挽联,何不为我撰一联?”

袁老师哈哈大笑,沉吟片刻,提笔拟一联:

善良正直吃苦克勤亦能克俭

尊老惜幼博爱任劳总是任怨

知妇莫如夫。这是对周老师的真实写照,也是袁老师对相濡以沫一辈子妻子的崇高评价。真挚大爱,伉俪情深,跃然纸上!

闫国栋:温暖的小棉袄

又一周末,驱车回乾县,直奔袁老师家。穿过小院、客厅和窄窄的过道,推开最里间书房的门,迎上来的是袁老师夫妇灿烂会心的笑容。宽敞明亮的书房,开着空调,温暖如春。周老师几个月前崴了脚,行动不便,整个冬天,夫妇俩就蜗居在书房里。袁老师读书写文章,周老师缝制小棉衣。一张桌案,轮流使用,不一样的劳作,一样的情怀。周老师说,她给亲戚上下所有的孩子,不管是结婚的、未婚的,有孩子的、没孩子的,都准备了小棉衣,当然少不了我女儿的。说着拿出一个手提袋,从中取出早已备好的棉衣和两双毛线织的婴儿鞋,摊开来让我看。周老师做了两身棉衣和一个小马甲,一身是红色的棉布婴儿服,一身是两三岁孩子穿的碎花棉衣,做工精巧细致,手感柔软暖和。我反复抚摸着这些小棉衣,心里充满了甜蜜、温暖和无限的感慨,这是世界上用金钱难以买到的珍贵的礼物!它寄托着一位老人对还未谋面的后代的慈爱与关怀,延续着我们一家三代与袁老师夫妇的深情厚谊!我想若干年后,不管在哪个城市,我的外孙出生后,一定给他穿上周老师的小棉袄,并告诉他,在老家乾县,有一个慈祥的周太奶奶和袁太爷爷,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发照片给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告诉她周奶奶送的礼物。女儿发了个惊喜表情,说:好好给我收藏着。祝周奶奶健康长寿!

闫国栋:温暖的小棉袄

作者简介:闫国栋 曾任《乾县志》编辑;有散文、小说作品收录入各种专著中,发表于国家级及省市报刊。现供职西安某机关。

注:本文曾载于乾陵文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