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彈道飛彈DF-15

東風-15 (DF-15, M-9,或CSS-6)是一種公路機動、常規武裝、單級短程彈道導彈,自1991年開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東風-15 (DF-15)

出口的名字:M-9

北約代號:CSS-6

類型:短程彈道導彈

製造商:航天固體推進技術研究院

有效載荷:單一的傳統

推進:單級固體推進

制導:慣性+終端雷達/紅外成像

基地:基於運輸-架設-發射裝置的道路機動

1989年服務:

狀態:運行

短程彈道導彈DF-15

短程彈道導彈DF-15

短程彈道導彈DF-15

DF-15的發展始於1984年,設計方案在1987年被中國軍隊批准。第一次試射發生在1987年6月,導彈在1988年通過設計定型認證。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中國西北部戈壁沙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導彈試驗。導彈在1988年北京國際防衛展上首次被展示並且在1991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服役。

中國第一套常規武裝的近程彈道導彈系統,DF-15能夠在600公里的距離內交付500公斤的有效載荷。導彈被提供給國際市場指定M-9。然而,矛盾的許多主張,導彈從來沒有出口,可能由於限制的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禁止出口的輸送系統及相關技術系統能夠攜帶超過500公斤有效載荷的300公里或以上。

DF-15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服役中的一種主要常規戰區彈道導彈系統。2007年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關於中國軍事力量的報告估計,截至2007年,已經部署了300-350枚DF-15導彈和70-80套發射系統。到2010年,這些數量已經上升到350-400枚導彈和90-110發射系統。目前還沒有關於導彈或其技術出口的報道。

除了基本型外,DF-15也被髮展成DF-15B和DF-15C型。DF-15B具有主動雷達制導末制導和四個小穩定翼,顯著提高了導彈的精度,使其具有接近精確打擊能力。DF-15C特點是一種特別設計的用於攻擊硬化地下掩體的深穿透型彈頭。

在1995- 1996年的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臺灣海岸附近的國際海域發射了多枚df -15,作為在其總統選舉前的恐嚇。在1995年7月21-28日進行的第一次試射期間,共從江西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基地發射了6枚導彈。這些發射是在凌晨1點到4點之間進行的,以避免意外擊中民用飛機和船隻。所有導彈都擊中了位於臺灣以北70海里的公共水域的目標區域。

第二次試射於1996年3月進行,分別在臺灣西南和以東的國際水域設置了兩個目標區。3月8日凌晨(當地時間00:00 - 01:00),兩枚導彈幾乎同時從福建省的兩個發射場發射。在凌晨1點左右,另一枚導彈從先前發射的運載火箭中發射,以展示其快速裝彈能力。在三次導彈試驗中,有兩次沒有擊中目標區域。3月12日,第四枚導彈發射並擊中預定目標區域。

根據美國海軍情報,參與1996年3月導彈試射的導彈發射和支援部隊從江西省的基地調集到幾百公里外的前進發射地點,比預定發射時間早了60小時。 DF-15導彈發射系統參與了這次行動。

DF-15使用慣性制導包,耦合到一個更快的機載計算機系統,以提供高精度。早期模型的圓概率誤差為300-600米,但隨後制導系統的改進將導彈的精度提高到 150-500米。這使得東風-15可以用於常規精確打擊,摧毀大型固定目標,如指揮和控制中心、防空導彈基地和機場。

一般認為DF-15已經與定位接收器合併,這可以提供導彈的精度的重大改進。此外,通過減少發射前對慣性測量單元精確對準的需要,定位的使用可以大大減少導彈發射前準備所需的時間和精力。這反過來又可以提高發射前的生存能力,特別是移動導彈。

DF-15攜帶一枚500公斤的單彈頭,最大射程600公里。導彈被攜帶在一輛8輪TA5450運輸-架設-發射車輛上,由泰安特種車輛工廠製造,提供全道路和越野機動。在危急時刻,導彈系統可以通過鐵路從基地迅速調動到發射地點。TEL車輛然後攜帶導彈到發射地點與預先計算的座標數據。或者,導彈可以從一個沒有準備好的位置發射,使用定位獲取座標數據。

DF-15可以攜帶一系列彈頭類型,包括高爆炸、高爆炸燃燒和穿甲子母彈。正在開發的其他彈頭類型包括佈雷和電磁衝擊波。

改進型DF-15B具有主動雷達制導末制導和機動再入飛行器的特點,這提高了圓概率誤差35-50米導彈的精度。在飛行的最後階段,B模型可以通過在中段的四個小穩定翼來識別,以進行校正。DF-15B在2008年左右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並且在2009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上首次向公眾展示。

短程彈道導彈DF-15

短程彈道導彈DF-15

短程彈道導彈DF-15

短程彈道導彈DF-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