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給皇帝對對子,把皇帝祖宗都給誇過去,皇帝說你就是狀元了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影響力最深的制度之一,隋朝創立的科舉制改革官員選拔的根本,讓官員的選拔有了更多的方向,一方面同時也分散了家族力量的集中,同時也就加強了皇權統治,另一方面就是讓一般人可以用讀書來改變命運。

進士給皇帝對對子,把皇帝祖宗都給誇過去,皇帝說你就是狀元了

科舉制度下的選拔可以說比現在的高考嚴格千百倍,畢竟是整個帝國只有那麼幾個人能有機會,他們成功的比例實在是太小、太小了,而且他們也不是年年有的參加,運氣不好遇上皇帝不開心,科舉還會停幾年的。一般科舉過程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通過鄉試了就可以成為國家認同的“讀書人”,通過會試的一般人就已經是光宗耀家,能當上地方小官了,那殿試通過就相當不錯了,基本上就是在朝廷中央有個機會了。

進士給皇帝對對子,把皇帝祖宗都給誇過去,皇帝說你就是狀元了

殿試可以說是最大的榮恩,因為在殿試中的主考官是皇帝,也就是說一般人通過考試可以見到“天子”,在殿試裡面可以說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例如在宋朝趙匡胤時期,就有第二名不服第一名的,趙匡胤下旨讓他們打一架,誰贏了就是第一名狀元,最後他們還真打了。所以有的時候,在殿試中文采是一方面,其他的技能也得準備好,在清朝咸豐年間就有一位狀元,他是用對對子博得咸豐皇帝開心,最後妥妥拿下頭榜狀元(當然這位狀元郎的文才肯定槓槓滴)。

進士給皇帝對對子,把皇帝祖宗都給誇過去,皇帝說你就是狀元了

這個狀元就是咸豐九年中一甲一名進士孫家鼐(nai 第四聲),他也是一個讀書人的好榜樣,最開始也是沒考上,後來家裡的幾個兄弟都考上了,自己心裡難受奮發圖強,最後高中狀元。他在參加殿試時,咸豐皇帝在讀完他們的文章後,也是不知道該怎麼判定,所以便打算再考他們一下,就用上了對對子的,對對子可是相當考驗人的反應,對對子第一講究就是要工整,不但句式工整,還要內容貼切。當時孫家鼐答出的對子是:

進士給皇帝對對子,把皇帝祖宗都給誇過去,皇帝說你就是狀元了

上聯: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民意,雍和其體,乾見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繼羲皇堯舜;下聯: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色,光華照日月星辰。 工整程度就不用說了,但是裡面的內容就顯得更加厲害了,一下子把咸豐前面的六朝皇帝都給吹起來了,從順治皇帝開始一直吹到了道光,還來了句二百年綿綿不絕,到了咸豐這裡更加是要見證日月星辰,實在是把咸豐的一家子的馬屁都給拍飛起來。當然這個狀元也就跑不了落在他的頭上了,孫家鼐後來在晚清的政壇上表現也是非常的突出,按照算時間起來他還是北京大學的第一位校長,在其他領域上孫家鼐也是有不少貢獻,因此狀元不單是死讀書的,其他技能也是一樣要掌握,我們現在的考試一樣也需要其他技能來輔佐的。

進士給皇帝對對子,把皇帝祖宗都給誇過去,皇帝說你就是狀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