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锦江 走出国门 义仓为社区搭起“连心桥” 邻里互助传递温暖

近日,义仓发展网络参加了在尼泊尔举行的中尼社会组织民生项目对接会,义仓项目首次走出国门分享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

2011年,“义仓”在锦江区水井坊社区开始试点,并建立起第一个现代化的义仓,倡导定期的、非现金的小额捐赠,用于帮助项目辖区内的困难人群,促进邻里互助。截至目前,义仓接收物资近2万件,百余家社会组织在各地推动在地义仓探索,现代义仓已覆盖全国21个省60个城市的1000多个社区。

缘起锦江 走出国门 义仓为社区搭起“连心桥” 邻里互助传递温暖

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借助邻里力量让帮扶可持续

义仓,起源自隋唐时期,一些村民从自家拿出稻谷放在村中的义仓里,帮助贫困家庭的孩童用“义仓米”去上学,遇灾时各村社则用“义仓粮”开办粥厂,赈济灾民。2010年,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在江西发现了青原色人文记录中心这样一个推动现代义仓的组织。对义仓进行了一番了解之后,刘飞深受感动,决定将这种模式带到成都,并赋予其现代化的慈善模式。2011年,刘飞在水井坊社区开展文化项目,但在调研中刘飞发现水井坊社区里边缘困难群众数量较多,贫富差距较大,邻里关系十分疏离。如何长期、可持续的帮助困难群众,刘飞想到了义仓,并开始在水井坊社区试点实施,第一个现代化社区义仓应运而生。

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张利君说道:“企业捐献的方式不可持续,于是我们想到通过义仓借助邻里间的力量,倡导社区居民定期的、非现金的小额捐赠。捐赠的物品可以是一袋盐、一桶油,不给居民带来经济负担,这是一种可持续的互助模式。”据了解,义仓中没有绝对的受助与施助,受助家庭可以通过成为爱心志愿者等形式,捐赠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社区建设。

在水井坊街道专门有一间义仓办公室,里面装满了居民捐赠的食用油、面、衣服等等,这便是现代化社区的义仓,里面的物品,最终将由社区义仓志愿者送往社区的贫困家庭。“项目推行之初,居民有许多质疑,对我们缺乏信任,怕捐献的物资送不到需要被帮扶的人的手中。义仓筹集的第一批物资都是由社区骨干、工作人员捐赠的。”张利君说。为了打消居民的后顾之忧,“爱有戏”建立起严格的“义仓”管理系统,社区居民在捐赠物资时,义仓的志愿者会给每样物资配上唯一的编号,通过这个编号,不仅可在网上查询到该物资何时由何人捐赠,何时由哪位志愿者送到哪个困难家庭,还能了解这个困难家庭的状况。

随着义仓项目的成熟,义仓又衍生出了义集、义坊。义仓中的很多物资来源于义集,采用定期集市的方式,为社区居民、商家、企业搭建以互助和公益为主题的集市,所有卖家在集市上的收益利润会部分或全部捐赠到义仓,用以救助社区困难群体。在义集中,社区里的困难家庭也可以卖手工制品补贴家用。但义集每月只有一次,收入较低又不稳定,因此“爱有戏”又开发出了提供持续稳定生计的经济支持平台——义坊。义坊免费为困难群体提供摊位贩卖物品,从根源上帮助困难群体脱贫。义仓、义集、义坊,自成一体,彼此滋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参与式互助体系。

建立义仓发展网络

义仓模式走向全国

义仓从历史中汲取了养分,而想让义仓文化开枝散叶还需拥有更广阔的地域维度。2013年“爱有戏”建立起了义仓学习网络,全国有4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学习义仓模式,并有一百余家社会组织在各地推动在地义仓探索。

为了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将义仓文化推广到更多地方,“爱有戏”时常邀请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社工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爱有戏”讲课交流,组织全国义仓研讨会、学术年会等。2014年,义仓项目负责人着手做起SOP(标准作业程序)手册,通过梳理义仓的历史、价值观、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等,形成一套规范且具有可复制性的项目样本。久而久之,义仓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知晓,还有不少专程来到成都学习,希望将义仓模式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社区。

2016年底,爱有戏联合对现代义仓早期探索的组织和义仓发展委员会成员,在壹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国义仓发展网络和专属理事会,并在不同省份建立了支持中心,统筹各个城市的培训、参访、分享需求。义仓发展网络秉承“平等、尊重、分享”的理念,以“复兴义仓文化,推动社区互助”为使命,关注“社区邻里关系疏离和社区公共生活匮乏”的问题,致力于调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营造“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并通过义仓发展网络和标准化的项目在全国各地落地,促进社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全国义仓发展网络成立后,“爱有戏”与壹基金将秋分定为了“全国义仓日”,去年9月23日,全国首个“义仓日”公益推广活动在全国23个城市同期举行,上万名参与者通过富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丰富活动,体验了义仓“创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社区”的文化内核。今年9月,义仓发展网络将百城联动,成都将作为主会场,发起“你好,邻居”的义仓主题系列活动。

虽然义仓有标准化的复制样本,但在对不同城市、不同组织的推广中,爱有戏会鼓励将义仓与本地文化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张利君举例,比如在高端小区,社区住户普遍经济收入较高,可以考虑通过现金筹集的方式建立一个社区基金会,当遇到较大的公共事务时,便可利用这些资金做很多事情。

居民互帮互助

社区更美好

义仓的兴起,给许多贫困家庭带来了实在的帮助。家住星桥路72号的老白是“义仓”的受助家庭,每月会定期或不定期收到志愿者送来的米、面等物资。老白说:“我的父母已年近九旬,我又下岗,这些东西能为我们家减轻很大的压力。关键是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的这份热心,特别让我感动。”作为“义仓”的受助家庭,水井坊社区的老李和家人看到邻居有事,都会立马上前帮把手。“我们家困难,人家帮助我们;人家有困难时,我们也应该帮帮人家。都是帮人,只是方式不同。”

在“义仓”里,爱心家庭每月捐物帮助辖区困难家庭,不少受助家庭也“捐出”时间,即利用空余时间去帮助邻里,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邻里的友善,主动改变回馈社区。张利君说:“我们曾经帮助过一名独居在点将台社区一位居民居民。由于身体有病,不讲卫生,居民们都不喜欢这个邻居。最开始为他送物资时,邻居们都颇有微词,认为我们是在作秀。但我们依然坚持每月上门,并告知受助对象所捐物品均是邻居们捐赠的。两年后,我们看到他开始主动清扫小区的院子,他说,义仓帮助我这么久,很温暖,邻居们也很好,我没有什么好回报的,就扫扫院子,让大家住的舒服点。”

“义仓”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同时,也让许多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有了发挥余热的舞台。2011年,爱好唱歌跳舞与戏剧的杨晓清成为了义仓的志愿者,她常常捐赠时间去到社区孤寡、空巢、独居、失独、残疾老人的家中,为他们表演、为他们唱歌,陪他们聊天,在精神上给与他们支持与陪伴。如今杨晓清虽已不在锦江区居住,但她依然不畏路途遥远,每周去到老人家中,充满活力的为孤寡老人带去了温暖的阳光。

在义仓实施的7年时间里,“一个观众的剧场”、“一勺米”、“靓汤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伴随而生,“一个观众的剧场”每周定期为一户社区的弱势老人上门表演。“一勺米”发动青少年志愿者们,敲开邻居家门,向小区居民募集一勺米,传递爱心,营造社区和谐友好的氛围。“靓汤计划”让志愿者为空巢与孤寡、困难的老人送去营养可口的靓汤,关心老人身体及精神状况,为他们送去温暖。

“义仓不只是一个扶贫或者救济的项目,更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纽带的项目,建立社群和良善社会的载体。”张利君说,通过义仓这个载体,让社区居民互帮互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我们生活的社区更美好,邻里更和谐。

(陈玉婷 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