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史上唐玄奘的勇敢、智慧给了孙悟空。历史上 ,在实录《大唐西域记》和《慈恩传》中,玄奘都是一个执着 、勇敢 、醇厚、智慧的求索者;而在小说《西游记》中,三藏却仅剩下了执着:没有了求索的智慧,求经是观音菩萨的指点、唐王陛下的敕命 (即所谓“奉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没有了雄关漫道的勇敢,取经有弟子的护法 ,神仙的护佑 ,多的是怯懦 、糊涂,以及善恶不辨与是非不分。

1.幼年即成名

玄奘俗名姓陈,据说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不久他便熟习《法华经》、《维摩经》。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隋大业年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旨到洛阳度僧,年仅十三岁的玄奘闻讯前往。素有“知士之鉴”的郑善果见其容貌俊逸、器宇不凡,就问他是否想出家,玄奘说是。郑善果又问他为何出家,他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 郑善果大为赞叹,对身边的人说:“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 为了嘉奖玄奘的大志,郑善果破格录取了他。

玄奘出家后,很快就精通了《大涅槃经》、《摄大乘论》等重要的大乘经论。为了学习佛法,玄奘离开洛阳,前往天下的名山大寺参学,先是到了成都,后来又辗转荆州、扬州、相州、赵州等地,于贞观元年来到长安。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这几年间,玄奘遍访名师,究通各家,此时已成为备受赞誉的一介高僧。

但是在多年参学的过程中,玄奘逐渐发现众多名师对佛法的理解异说纷纭,歧义互见,而考诸现有各种佛典译本,却又颇多矛盾抵牾之处,令人无所适从,于是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更多佛学原典,尤其是大乘经典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当时唐朝的政权,尚未完全巩固,西北一带边境,常常遭受西突厥的威胁,所以封锁边境,不准百姓私自出境。

2.毅然西行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天夜里,奘师在梦中,忽见大海中有一座宝山,发出闪闪光芒。可是环顾四周,只见海中波涛汹涌,并无船筏可供过渡。为了登上宝山一探究竟,奘师鼓起勇气跃身入海,只见海中忽然涌出许多石莲花,一直从岸边连到山脚。奘师踩着石莲花,不久即至山下。玄奘做了这个梦以后,更加坚定决心,决定不管任何困难,都要西游取经。他混在商人和难民的队伍中,偷偷西行。这一年奘师二十八岁。

在《西游记》中,玄奘出发前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送行,并有两人结拜之举,故而书中称其为“御弟”。但是事实上,玄奘茕然西去的背影显得寂寞而苍凉。

走向天竺的这一路,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挡住玄奘的脚步。早在迈出长安的那一刻,玄奘就已发出宏大的誓愿——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3.长路漫漫始终不回头

玄奘从长安起程,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出玉门关外五烽(五道重兵把守的关卡),进入“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八百里戈壁——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长八百多里,古时候叫做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看不见一点水草。奘师一个人孤伶伶地走在这无垠的沙漠里,四周所见,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奘师怎样也见不到路的尽头。从白天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一路上,奘师一直默念着观世音菩萨圣号及《般若心经》。在克服了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困难之后,终于穿越这个可怕的死亡地带,经伊吾(今新疆哈密市)抵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高昌国王麹文泰盛情接待了他,但执意要求他留在高昌讲经说法,否则就要把他遣送回国。玄奘无奈,只好以绝食相抗,“水浆不涉于口三日”。最后麹文泰终于被玄奘的至诚所感动,提出放行的条件:一、与他约为兄弟;二、求法归来后在高昌停留三年,接受供养。如果将来成佛,愿自己能像波斯匿王及频婆娑罗王,作法师之檀越护法。三、请法师继续留在高昌一个月。这期间,为他们宣讲《仁王般若经》。奘师一一答应后,方才进食。

麹文泰大喜,当即“为法师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韈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此外,为了玄奘能顺利西行,麹文泰还专门准备了二十四封国书,命护送的大臣交给沿途的二十四国国王,每书奉送大绫一匹为礼物;并且还亲手写了一封辞义谦恭的信,随信献上“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请求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致信其势力范围内的西域诸国,为玄奘法师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就这样,玄奘离开高昌,过焉耆、龟兹等国,翻越凌山(葱岭北部),到达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西南),会晤了统叶护可汗。随后,在统叶护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护送使节的帮助下,玄奘顺利经过西域诸国,过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进入了北印度。

4.再度成名

贞观五年秋天,玄奘终于抵达朝思暮想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在这里,玄奘拜戒贤为师,潜心学习梵语,研习各种大小乘经论,尤其专攻印度法相宗(唯识论)代表作《瑜伽师地论》,历时五年。此后,玄奘遍访五天竺,足迹遍及印度各地。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贞观十五年,玄奘重回那烂陀寺。此时他的学业已经粲然大成,戒贤命其升座为众讲解大乘唯识经典。在此期间,他著有《会宗论》,会通了印度大乘瑜伽、般若二宗,将唯识与中观学说相互融贯,自成一家。此外,由于当时南天竺的小乘僧人著有《破大乘论》攻击大乘学说,负面影响很大,玄奘就应戒日王之请,又撰写了破除小乘见地的《制恶见论》。

从此,玄奘在印度声名鹊起。他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贞观十六年,玄奘又在戒日王举办的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挫败了五天竺所有的论敌,其盛名更是如日中天,几乎取代戒贤,成为全印度造诣最深、声誉最隆的佛教思想界领袖。

5.学成归来

玄奘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遂于贞观十七年告别了戒贤法师和戒日王,返回中国。经过两年的时间,在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和他一起回到中国的,是657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梵文佛典。

玄奘大师的西行求法,前后历时十六年,行程共计五万里。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受到了朝野上下隆重而盛大的欢迎,与他当年“偷越国境”时寂寞而苍凉的境况相去不啻霄壤。

唐太宗李世民对他极为赞叹和欣赏,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于是李世民就请他把西行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随后,玄奘在弟子辩机的协助下,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价值不可估量的《大唐西域记》。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它记述了玄奘西行途中所历所闻的150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历史沿革、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等,不但是当时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不可多得的一部著述,而且成为后世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中国的骄傲!西游记把他黑化了

一回国,玄奘就开始着手翻译带回来的佛学典籍。唐太宗全力支持他的译经事业,命房玄龄在弘福寺为他组织了一个规模完备的译场,并“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当他的助手。贞观二十二年,玄奘译出了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太宗御笔钦赐《大唐三藏圣教序》。同年,太子李治为亡母长孙皇后祈福所建的大慈恩寺竣工落成,玄奘奉命成为住持,进入该寺继续译经。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年已六十二岁的玄奘终于译出了多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而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大师在宜君山的玉华寺圆寂,终年六十三岁。出殡之日,莽莽苍苍的白鹿原上出现了一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送葬队伍。史称:“(玄奘)归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从回到长安玄奘就开始着手翻译佛典,一直到去世前他才搁下手中的笔,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九年间,玄奘带领弟子们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计1300万言。

玄奘13岁出家,28岁西行求法,44岁回国,63岁圆寂。在他的一生中,西行取经近16年,归国译经弘法共19年,取经与译经占据了大半的时间,他为出家时立下的“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理想倾尽了毕生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