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三座塔

南通人常常带有自得口气向客人介绍,“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霄插。”说的是狼山顶的支云塔、五福寺(现为个簃艺术馆)内的文峰塔、天宁寺内的光孝塔。

著名教授陈从周教授,方长元、金琦等专家在南通考察后,认为塔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帜,它与其他古建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构成了典雅的美。

南通的三座塔

支云塔

支云塔在狼山绝顶之处,位于圆通宝殿后,大圣殿前。按照明《狼五山志》及顾养谦《重修狼山寺记》所说,唐总章二年(669)即已建山顶浮图,但当时浮图形制不为史载。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智幻主狼山时又率众修塔,即今天的支云塔。这次修建,形成了今天支云塔的基本规模和形制。

南通的三座塔

支云塔高35米,塔的第一层为地藏殿,殿中须弥座实为塔之阶基,这种形制为全国罕见。实因山顶平地较少,故出塔底层之檐而为殿,古代工匠之智慧实在令人敬佩。塔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朱漆雕栏,腰檐成翘形,上覆以金色琉璃瓦。自第二层以上三面各辟一门达中央方室,无门一侧于室内置佛龛一,内环以木梯。塔顶有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组成一塔刹。

南通的三座塔

1984年支云塔重修时,曾于塔刹中发现铜佛、金钱、银元、各式玉器及翡翠、玛瑙、琥珀、珊瑚制的挂件饰件,还有七八块记载修塔历史的银牌、铜牌等文物,修葺后时又放入镇塔。支云塔位于南通城的中轴线南端,支云塔的塔尖、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旧址在今长桥内侧)和城中心的谯楼三点成线,形成南通的风水门户,民间谓之:“山海拥金莲,乾坤落天柱。”这是南通特有的景观。支云塔下为地藏殿。

南通的三座塔

袁运甫先生1983年作。

南通的三座塔

文峰塔

通城东南濠畔矗立着一座古朴庄重、高39米的塔,是为文峰塔。该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由张元芳出资。这座塔五层六面,内设扶梯,有走廊;长长的腰檐,檐角上翘,饰以龙首、走兽、仙人,下系铜铃;塔刹细长,上有相轮七重和仰月宝瓶。

南通的三座塔

明代各地大造风水塔影响到通城,通城也因风水而造了这座文峰塔。造塔前通州籍的高官连续被罢斥,举子进京应试不利,依风水说,认为是通州东南偏低,而建文昌阁、玉皇殿(后均为通师原址的一部分),但颓势依旧。后又择向选址建了三元桥和文峰塔。但建塔未久,就发生了明铎、苏如轼等人在塔内密谋暴动(现称起义),焚抢了乡绅范凤翼等六家。于是有人又提出,通州的诸多不顺是因建新城用了剑、军两山的石头,凿坏了通州的“官禄宫”,为“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的文峰塔选向又错了。选在了好斗、好讼之向。只因明朝不久即为清所灭,于通州东南方种种矛盾的风水说,也就不了了之。

南通的三座塔

沈启鹏先生作

张謇对文峰塔的风水无所顾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文峰塔院东原新阡石阙铭》,其《序》说文峰塔院“地气滂涌,醲若釜蒸,横溢村林,萦青缭白,塔时隐时见,旭射其颠,金光散迸云罅,心辄悦之,谓是固一州胜处也。”

南通的三座塔

庞薰琹油画《文峰塔》,2018年6月19日,在中国嘉德2018春拍“二十世纪艺术夜场”以1782.5 万元成交。

南通的三座塔

南通的三座塔

光孝塔

说到光孝塔,必须先说天宁寺。该寺原在州治西,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宋政和年间(1111-1118)迁到现址,与该处的报恩光孝寺合并而改名为天宁报恩光孝寺。明天顺元年(1457),朝廷颁旨,改称天宁寺。这座具有宋代艺术特征的建筑,能保存至今十分不易。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通的三座塔

1973年,吴冠中先生为寺街天宁寺写生。

寺内的光孝塔,是南通市诸塔中最年长的一座,有碑称:“咸通四年(863)先城而建,”“因塔建城”,原为光孝寺遗物,寺改名后,原名仅保留在塔中。清乾隆(1736—1795)年间胡长龄在所撰碑中称它为支提塔。

南通的三座塔

袁运甫先生1973年作。

光孝塔由较高的须弥式座塔基,八角平面,对径不长,塔五层,每层间有砖砌的带涩平座和反翘的腰檐,看上去塔身欣长,再加上高高的塔刹,全塔玲珑挺秀。光孝塔历经千年,历代多次重修。上世纪50年代,曾经由名建筑师孙支夏主持修塔。1997年修缮时,恢复了宋塔的原貌。

南通的三座塔

本篇文字取自南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南通建筑史话》,原文字作者为孙模、崇文等。图片张小平、蒋建民、赵春

查看更多南通本地精彩内容

请于应用市场下载“濠滨”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