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水稻的育种人:端木银熙|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就像是陈景润那个1+2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水稻育种听起来好象不太复杂,就是优胜劣汰的循序渐进,但其实是世界难题。而端木银熙的一辈子,就是做的这么一件事。

他不坐办公室,整天田头走,带着大草帽,穿着黑套鞋,看起来就像是水乡田间的普通老农。而事实上他说自己就是一个老农,也没有怎么上过学,初中文化,就是种了50多年的水稻

情系水稻的育种人:端木银熙|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农科所给他安排的大办公室里,几张很大的桌面上摊大饼式地放满了层层叠叠的各种农作物育种书籍和笔记资料,一如他的工作,是铺开面积的种植育种;墙边一幅人物肖像油画他说还是有点像他自己,但是美化得有点过于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形象了,他和举世皆知的袁隆平院士其实迥然不同,科学家袁院士是洋为中用研究农业的“水稻杂交”,自己是土法上马农民研究“水稻育种”搞科研,一定要说虽然异曲同工但也殊途同归的话,充其量自己也就是个老中医,靠的是经验使然。

端木银熙就出生在这临近长江边的常熟何市小镇上。他的童年生活没有留下多少瑰丽的色彩记忆,而饥饿从来就像黑色的梦魇一样萦绕着端木银熙,成为无法摆脱的难以忘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端木银熙已然是个毛头小伙,正是能吃能喝长身体的时候,经常性的饥肠辘辘,使他无比透彻的明白粮食的珍贵,使他切身感受到了在人世间远离饥饿比什么都重要!这也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以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执迷不悟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和水稻陪伴一生,多打粮食,水稻的丰产丰收,是他永远的梦想,是永远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木银熙16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也不得不告别无限留恋的学校,来到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18岁那年,端木银熙被大队推荐到公社农技站当农技员,专门从事水稻、三麦、玉米、棉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同时开展水稻系统选育工作。1976年5月,常熟县筹建农科所,经过考核,他被抽调去主持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工作。从此,端木银熙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水稻良种研究工作。

情系水稻的育种人:端木银熙|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水稻育种是门科学,对于仅初中文化的端木银熙来说深感到“底气”不足,于是他暗自决定,一定要通过自学把一门门课程给补上。这时的端木银熙已经是单位里最年长的“学生”了,40岁上下的年纪,从1984年6月开始至1990年的6个春秋里,他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的点点滴滴,反反复复咀嚼,一遍不行就再看一遍,早晨、晚上的每个空余时间,甚至是走路,都在思考学业,一点不放松,硬是以超常的毅力,不畏艰难,把这农学专业的大专考试共有13门课程的文凭“啃”了出来。

虽是自学考试毕业,但常年的不断积累,知识更新,使他站到了水稻育种的技术前沿。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用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杂交,培育一种米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早在70年代中期,端木银熙就参与了育成“577-5”、“583-6”、“黄原丰”等早粳(籼)水稻新品种,然后又参加了苏州市水稻育种协作攻关组及江苏省农业重大攻关项目——单季晚粳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培育成功了“太湖粳一号”“太湖粳二号”和常农粳系列新品种,分别通过省级审定,在太湖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1984年,他开始担任课题组长。其时,农业耕作制度实行重大转变,由“双三制”回归“两熟制”,先前的育种努力基本付之东流。位于海南岛南部的三亚,长夏无冬,为了加快育种进程,1995年,常熟市农科所在海南省三亚市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从此端木银熙的生活中就有了两个夏天,育苗、插秧、耕作、收获,他一年经历两次。

情系水稻的育种人:端木银熙|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每年10月,常熟本地水稻收获后,端木银熙和他的同事们,就会抓紧时间统计整理好资料,然后带着种子奔赴三亚,开始“南繁加代育种”,直到次年4月底才回到家乡。“早晨踩露水、中午晒太阳”,每天天不亮起床赶到田间,在泥烂的稻田里站上七八个小时,一直忙碌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回来吃午饭。三四月间的海南,阳光烤得人头晕眼花,三天下来脱层皮。田间蚊虫叮咬、毒蛇出没,到下午时分,又饿又累,往往连脚都提不起来。就这样的默默坚持与付出,成为端木银熙习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经过长时间攻关,他终于育成理想的不育系“武运粳7号A”。

1998年春,端木银熙对“武运粳7号A”不育系配置的54个杂交组合进行新组合优势鉴定,发现“R254”恢复系与“武运粳7号A”不育系所配这一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

1999年春,端木银熙在海南对该组合进行手工制种,对不育系继续回交,并手工繁殖不育系,当年夏季将该组合定名为“常优99-1”。

自1999年起至2001年,“常优99-1”连续参加苏州市杂粳联鉴、苏州市杂粳组品试,江苏省杂粳组区域试验、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和省级生产试验和国家区试,都表现出极佳的状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外同类型组合中属领先水平。

2002年和2003年,“常优99-1”分别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审定,定名为“常优1号”。

2004年,“晚粳不育系武运粳7号A与新组合‘常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被列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以后,端木银熙带领课题组全体人员,又投入了“常优1号”三系亲本提纯及高产制繁种技术研究,不仅保证了“常优1号”的大面积生产的安全用种,而且为大面积制繁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5年,“常优1号”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水稻主导品种之一,2007年“常优1号”最高田块亩产达851公斤,创国内麦茬机插单季晚熟粳稻亩产最高纪录,成为国家、省单晚粳组的对照品种。

2002年至2008年的8年间,“常优1号”累计推广种植405.34万亩,对保障长江下游地区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晚粳不育系武运粳7号A与新组合常优1号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之后,端木银熙又相继育成了“常优”系列2号至5号的4个杂交粳稻,并分别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2号至4号”仍以“武运粳7号A”为母本,而“常优5号”则利用另外培育的一个不育系“常10-11A”,不仅亩产仍稳定在700公斤上下,而且米质国标一级,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自2012年开始,端木银熙参与了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研究和“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的全国性协作攻关。常熟作为全省唯一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基地,端木银熙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展了1万多个水稻品种的试验,其中包括17个重点常规水稻新品种、8个杂交粳稻新组合以及8个杂交粳稻品种高产攻关。

端木银熙说,我们研究的方向,不仅是产量高,更重要的是粮食安全,充分考虑米质的优良性,熟期要合适,制种产量要高。他坚信常熟的水稻向亩产1000公斤目标冲刺,一定能登上巅峰。

2005年,有关部门根据端木银熙的研究成果,破例地评定他为正高级的“推广研究员”。他的确是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而且还学以致用,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水稻育种的最新成果。每天晚上,农科所的整个小院除了门卫室外,唯独3楼端木银熙的办公室亮着灯光,他是经常学习到10来点钟才回家的,他妻子说丈夫就是一个过往的旅店客人。也因此,他一个一辈子田间地头忙忙碌碌的人竟然也在《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业科技通讯》、等国家和省级刊物了发表30多篇论文,有22篇论文在全国各地获奖。2015年,常熟市政府和理工学院共建了“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

50年的不懈奋斗,玉汝于成,“太湖粳2号”、“常优1号”、“武运粳7号A”等等,端木银熙培育的水稻新品在江、浙、沪、皖、鄂等5省市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多公斤。大名鼎鼎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端木银熙是亦师亦友,他说:“端木银熙是个难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种专家。他育种目标明确,将高产、优质、多抗、熟期适宜作为坚定不移的育种目标;亲本采集认真,基础工作扎实;善于利用常规育种成果选育不育系;善于改进育种程序,以此缩短育种年限。因此他起步虽晚,但是早出成果,出了辉煌成果。”

人物简介

情系水稻的育种人:端木银熙|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端木银熙,常熟市农科所正高级推广研究员。主持培育江苏全省同类型水稻品种单产第一的“太湖粳2号”,2005年农业部唯一首推杂粳新组合的“常优1号”,全国第一个获品种权保护的晚粳不育系“武运粳7号A”等26个水稻新品种,在江、浙、沪、皖、鄂等5省市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余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9亿元。先后荣获首届常熟市道德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粮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情系水稻的育种人:端木银熙|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