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藏族妈妈出生于大昭寺旁 如今安家于黄浦江畔 这是我第二故乡


央金是藏族同胞。30年前,她为了爱情和家庭,从青藏高原来到东海之滨,现在上海已成了她的第二故乡。舀起一碗青稞粉,切下一块酥油,抓两把碎奶渣,兑上开水。清晨,央金开始为自己做早餐,手指沿着碗壁轻搓。一块藏族传统食品糌粑,一杯香喷喷的酥油茶,是央金每天的早餐,熟悉的香味会让她仿佛回到了大昭寺畔的家。然而,她用的动词已经带有明显的上海味:“‘摆’一点酥油,‘摆’一点糖。”

央金的家有着浓郁的藏族气息。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织锦唐卡,沙发上铺着厚厚的藏毯,上方的镜框里是布达拉宫的大幅彩画,橱柜里摆满藏族的饰品和器皿。靠墙的一排黑白老照片上,年轻的央金和丈夫唐正信面带微笑。

1956年,13岁的央金初次离家,到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舞蹈,5年后回到拉萨,进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工作。1960年,24岁的上海人唐正信因援藏来到拉萨。1962年的一天,唐正信去找西藏歌舞团里的上海同乡小聚,经介绍认识了美丽的藏族姑娘央金。

两条平行的生命线在命运的安排下奇异地相交。1966年,两人结为连理。1972年,唐正信先行回沪。1979年,34岁的央金工作调动,来到陌生的上海。

我的家在大昭寺旁边,用上海人的话说,是‘黄金地段里的黄金地段’。”央金指着老照片说。每隔两三年,央金就要回家看看,跟家里人讲讲上海的生活,尝尝地道的家乡食品。

每年冬天,家里人都会寄好几次糌粑和酥油茶,让央金一饱口福。“冬天气温低,这些食品不会化,才方便寄,夏天就不行了。”来上海30年,央金还是喜欢吃家乡菜。“我家里的菜以牛羊肉为主,他是回族人,所以没什么问题。”央金说。丈夫是家里的主厨,她爱吃的几个菜丈夫做得最拿手。“我最喜欢的那个菜叫什么——?”她转头问丈夫。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时,央金特别想带着一家人回西藏探亲。儿子唐格旺和女儿唐庆茹出生在上海,从来没去过西藏,也非常想去看看拉萨的姨妈和表兄妹们。可惜火车票太难买,只好作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