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爲什麼要殺四川人?

小李飛刀120393101


歷來爭奪天下者都不是善男信女,張獻忠確實在四川搞過屠殺,這個是沒有爭議的,但問題是屠殺人數到底是多少?


明末文人恨張獻忠李自成超過清兵,所以才會有南明政權和入關清兵談判共滅大順,大西軍的笑話,所以根據明末文人的紀錄,多得不到客觀的結果。


比如反映了他們觀點的《明史》中記載,他殺了6萬萬,即6億人,但同一本史書,又承認屠殺前萬曆年間四川當時的人口僅為310萬,前後不一致讓人無法相信。


《明史》中屠殺六萬萬人的說法來自《後鑑錄》和《平寇志》等文人筆記。尤其是《見聞隨筆》這本書,這本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講1646年張獻忠分兵四路,命令軍隊分四路屠殺,到5月時各支軍隊回成都報功,四路軍隊殺人數量合計是65940萬,也就是說“6萬萬"是這麼來的。


據說大西軍以殺人數來判斷功績,每殺一人就砍一隻手掌帶回來,一名兵卒殺100名男人就可升為把總,而不忍殺戮的人以大逆罪斬首,還要禍及家人。


也就是說,屠殺6萬萬的紀錄來自自己報的軍功,既然由自己來報,而大西政權又不是有個正規文官隊伍的政權,那麼自然存在大量浮誇現象,實際上在1685年四川政府掌握的納稅人和還有9萬丁口了,而總人口則有大約50萬,佔明朝高峰值的12.5%,消失的人口數量不超過300萬人。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史學家已經不相信這麼誇張的屠殺數字,1946年四川史學家任乃強提出,消失的人口中,八九成是死於戰爭帶來的饑荒和混亂,只有一成左右是被直接屠殺,也就是說,屠殺30萬是有可能的。


閉家鎖的紅楓


李自成能打入北京城,靠的是“迎闖王,有飯吃”的口號,那時加入反明起義軍的都是農民,饑民,流民,都因活不下去才加入李自成起義軍。

可李白成打入北京城後,不是“打土豪分金銀”,而是“打土豪得金銀”,想的是自己享樂,不想底層民眾的需求,底下的兵也有樣學樣,四處殺人掠奪,已不是農民起義軍了,而是地痞流氓了。

吳三桂因受不了李自成部下的奪美之仇,放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不過吳三桂,清軍的鐵騎,只能落荒而逃,張獻忠只能向四川逃避,迴避吳三桂,清軍的鐵騎優勢。

四川是天府之國,農業發達,百姓富足,張獻忠的部隊入川后,不吸取失敗原因,又用在北京對付有錢人那套,縱兵實行明搶豪奪,得不到就大開殺戒,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

四川百姓才不支持張獻忠反清,引清軍,吳三桂入川,消滅了張獻忠所部。


光芒萬丈34957


為什麼殺?

為錢財殺,為美色殺。為權利殺,為殺而殺!

但對於問題的前半段只寫了張獻忠,表示下質疑。要知道,清朝初年因為四川十室九空,朝廷不得不大批將外省的人遷移到四川,這才有了後來的湖廣填四川。(據說辣椒和胡椒的廣泛種植和食用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所以說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大量銳減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是戰爭因素導致的人口流散,但光憑這點肯定不會讓整整一個省十室九空。所以剩下的大多數人都是被屠殺的了。但究竟是明末以張獻忠為首的流賊還是入侵者清軍,就是一筆爛賬了!

死去的人不會開口辯駁,勝利者大書特書,如今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方的片面之詞而已。但聯繫到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劇,要說清軍是平定流賊的正義之師我是不信的!

清軍和以張獻忠為首的流賊在四川,就是誰殺的多誰殺得少的問題了,相信黃泉地府自有公斷。


瓦爾登的船伕


沒有完全的證據證明張獻忠即大西軍是否殺盡古四川人。目前流傳下來的張獻忠屠川的史料主要是清朝官修史書、民間野史及西方傳教士記述。

流傳下來的史料,都把明末四川人口銳減的責任,無一例外的算在了張獻忠頭上。如果史料是客觀的,那麼張獻忠肯定難辭其咎。問題是,按照史料提供的描述,完全有悖於常識,有悖於一般的邏輯情況。

比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以及較早的《後鑑錄》前後描述張獻忠屠川人數共計超過六萬萬之眾,即超過6億人,試問,四川現今人口含重慶也不過一億左右,明末川省如何會有6億多人?退一步說,如果史料記述是筆誤,那麼問題又來了,清朝官方對於史書又是如何校驗的?態度僅僅是這個樣子?所以,明顯經不起推敲。

而西方傳教士記述的張獻忠屠川情況,因為外國人記述的,貌似看上去更公正一點。傳教士所寫的關於張獻忠屠川的情況都是傳教士親眼所見,當時該傳教士被封為張獻忠國師。然而,傳教士有關張獻忠屠川的幾百萬人口,這個數據單單僅憑眼睛根本看不過來的,必定是引用的數據。而如果引用數據的話,與親眼相見又相矛盾了。而且,引用的數據是哪裡來的,真實性幾何,這個又另當別論了,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又沒有現代化科技,這個數據是如何靠他們兩個傳教人士可以統計出來?此外,傳教士即便被封為國師,但是作為外國人,且在古代中國中華居上的思想下,傳教士是不可能深入接觸到大西國核心信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因此,史書上,無論是清修史書,還是野史,還是傳教士記述,其來源其實都是一樣的。要麼是來源於傳言,要麼是經過大清朝廷修飾過的統一信息,而這些,都不能完全稱之為客觀。而民間口口相傳留下來的傳說,則更好理解了,書上怎麼寫,當然就怎麼傳了。更何況,大清國祚200多年,輿論方向是可以掌握的。

事實上,張獻忠除了流竄路過以外,從始至終根本就沒有完全佔領四川全境,佔有地方僅僅侷限在川西和川東北一帶,川東川南直到清軍據川前都在南明控制中。這種情況,張獻忠怎樣盡數屠川?而且,張獻忠是在成都以南僅幾十公里的彭山敗給明朝將領楊展後,才逃出成都奔走西充被殺的,張獻忠死後,四川還有大量的明軍,且是擁有正常戰力的明軍。如果張獻忠已經屠川殆盡,這些地方,這些人是怎樣存在的,實在想不明白。

此外,張獻忠死後十幾年,清軍才平定四川,十幾年!不是十幾天。這期間清軍在和誰作戰呢,為什麼還要戰亂到十幾年?而且,張獻忠死後,其麾下將領李定國成為了南明後期的最主要大將,成為南明最後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如果張獻忠已經屠川,這支大軍在沒有給養的情況下,如何能撐到永曆時代,且最終為南明奉獻得那麼忠烈?

張獻忠肯定殺過人,也可能非常殘暴,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斷言說其屠盡了四川人,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蘇綻


張獻忠有沒有屠殺四川人呢?肯定是有的。而且證據確鑿,無可抵賴。現在有人給張獻中洗白,說張獻忠殺這麼多人與理不符,因為需要大量的人口供養軍隊。其實,這個是不瞭解張獻忠本人的性格特點。張獻忠本質上就是流寇,非常的子弟殘忍,他的想法就是,如果這個東西不能為我所有,我就一樣要把她毀滅,就是不留給別人撿便宜。張獻忠的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思想,是始終如一的。要知道,張獻忠在進入四川之前,已經在其他地方流竄多年,每到一地都大肆屠殺。可以說,張獻忠殺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癖好,並不是到了四川之後才開始殺人的。



張獻忠在四川當地大肆屠殺,是有確鑿的證據的。不但有各地的出土文物,也有各種歷史古籍的記載。有些古籍,是四川當地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完成的年代比清軍進入四川要早。當然,你可以不承認這些國內的資料,但是,當時在四川還有外國傳教士。有外國傳教士就把張獻忠屠殺民眾的事情記載了下來。這些外國傳教士的記載,是到了民國時期才被披露的,原始資料是從歐洲引進來的,並不是在滿清統治時期發表的。所以,並不存在外國傳教士被滿清“收買”抹黑張獻忠的可能性。

有人說,為什麼有當地人祭奠張獻忠呢?“反面人物”蚩尤也有人祭奠啊。其實,這些人原來是張獻忠大西軍將領的後裔,媒體對當地人的採訪已經披露了這一點。

有人提出,為什麼張獻忠死後13年,清軍才佔領四川全境?據此認為是清軍參加了屠殺。其實,屠滅四川人口的不止是張獻忠,清軍,南明和其它流寇都參加了,但張獻忠屬於帶頭者,學者認為,張獻忠一個人就屠殺了超過全四川三分之一的人口。《燼餘錄》記載:“統以十分而計之,(川民)死於獻賊之屠戮者三,死於姚黃之擄掠者二,因亂而自相殘殺者又二,飢而死者又二,其一則死於病矣”。由此可見,張獻忠作為首開殺戮之人,雖然沒有在當時殺盡全川,但對明末四川全境秩序崩潰,生靈塗炭,起了惡劣的帶頭作用,以至於其餘惡不息,造成人口不斷下降。

張獻忠屠川,證據確鑿,不容洗白。給張獻忠洗白,翻案,不符合客觀實際。


懷疑探索者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由之前的三百萬人減至不足八萬人,後來就有了“湖廣填川”這一大遷徙。


而導致這一次人口的大幅銳減的罪魁禍首就是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歷史上記載,張獻忠曾對四川採取了屠川的殘暴行為。至於張獻忠為什麼要殘殺四川人,主要有幾種說法:

一、四川人過於奢靡淫逸。


張獻忠出身貧困的家庭,從小生活貧困受了不少欺凌壓迫。所以對於權貴,富裕的人有著一種仇視心裡。他來到四川后,看到四川人這般的奢靡淫逸,非常的痛恨,一怒之下,就選擇了屠川。


二、張獻忠本人性格剛烈殘暴。

剛開始起義的時候為了所謂的大計而一再的壓抑自己內心的殘虐。到了四川自封為王后本性暴露,就開始殘殺起四川人來。

三、張獻忠統治四川后期,由於各方勢力的壯大,張獻忠在軍事上節節敗退。


再加上滿漢大軍的南下,張獻忠王朝眼看即將不保。這個時候張獻忠就萌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裡,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所以就索性來個“我得不到的我寧願毀了也不給你得到”,所以他就起了毀城之心。

四、 還有一個說法是張獻忠小時候受過四川人的虐待,以致對四川人都懷恨在心。


所以他領軍起義在西南建立政權後就開始殘殺四川人。


不過具體是哪一個原因導致的張獻忠大肆殘殺四川人,眾說紛紜。只知道在他被殺後,四川十室九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張獻忠在四川殺人,可以分為殺和平居民、殺讀書人、殺川兵三種情況:

一是攻城之後的屠殺。

張獻忠是明末兩大流寇之一,破城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屠殺

即所謂“除城盡剿”。

據明人記載,張獻忠在攻克重慶、成都以後都對當地官民進行了不分對象的屠殺。

比如《罪惟錄》中記載,攻破重慶後,“城破,端王闔宮被難。舊撫臣陳士奇死之。屠重慶,——取丁壯萬餘,刳耳鼻,斷一手”。當初,從漢中跟隨端王逃亡重慶的士大夫紛紛遇難,《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記載,“端王出漢中時,士大夫多攜家以從,故衣冠死者甚重”。計六奇在《明季南略》中不無心悸地寫到,“流血有聲”。

在攻破成都後,《罪惟錄》記載,“蜀王闔宮被難,巡撫龍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檄諸紳於成都,皆見殺。”《蜀記》中說,“賊大眾馳聚而入,不分老幼良賤,皆殺之。三日後,方招安。”

近來在四川彭山江口出水的蜀王之寶,發現被人為切割成十幾塊。此外,另外兩塊金寶上,有“定、榮”字樣,初步判定是屬於定王、榮王金寶的殘存部分。這些金寶上,許多都有被斬、砍的痕跡。

蜀王金寶來自蜀藩王府,是明代親王在藩地發佈政令及與中央書信往來的信鑑,每個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寶,在分封時就代代傳襲。

被淹沒幾百年再度出水後,上面清晰可見的刀痕,讓我們可以想象當年張獻忠破成都後,烈焰蔽日生靈塗炭、民眾無一倖免的悲慘景象。

一些小城也慘遭張獻忠軍隊屠城的命運,比如“順治二年,文秀屠廣元”,張獻忠令保寧賊將劉進孝復屠保寧,綿州等州縣皆屠。十一月,張能奇復屠保寧。

此外,還有為了鎮壓抵抗,不加區別地大規模屠殺,所謂“搜各州縣山野,不論男女老幼,逢人則殺。”

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記載不絕於史書。

二是大規模屠殺讀書人。

因為發現有讀書人勾結李自成,張獻忠進而對四川讀書人產生病態懷疑,決定予以大規模屠殺。

《鹿樵記聞》中記載,“廉得諸生有通表於闖者,由是發怒,命州縣教官率生監來省考試。聚之大慈寺,照牌點名,驅至西城外青羊宮坑之。共一萬八千人,所棄筆硯如丘冢。”

“至城門口,打落行李,剝去衣服,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牽至南門橋上斫入水中。河水盡赤,屍積流阻。十餘日方飄蕩去盡。”

殺讀書人,是歷來最下作的手段,也是張獻忠最被證明為胸無大志,嗜殺的流寇有力證明。

三是形勢不利時候殺人:盡殺川兵。

1645年,南明以王應熊為督師,經營川湖雲貴四省,以樊一衡總督川陝軍務,“合計諸要隘兵馬,不下二十餘萬”,張獻忠發現形勢惡劣之後,想到的不是團結人心,施以仁政,反而產生了“蜀人負朕,恨入骨髓”的病態思維。

在這種心態的指引下,張獻忠把軍中的四川人都看作是“剽悍亡命,叵測不軌之徒”,於是決定把軍隊中的三種人全部加以屠殺,從而達到他自認為純潔隊伍的目的。

其一系四川人,在川應募者,有系川人而在他省投充入伍者。其二系他省人而在川中隨營者。其三系明朝官兵來者,有系陣前俘獲者,又有系火併響馬收入者。

全部只有一個結局:俱當盡誅。

結果在軍中屠殺“男婦大小不下二十萬有奇”,佔軍隊總額的半數。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純粹根據地域標籤亂殺一氣的事實,充分證明了,張獻忠並不是什麼可歌可泣的農名起義領袖,實際上只是一個心理病態,精神偏執的殺人魔頭而已。

在大規模的屠殺下,張獻忠不僅失去了人心,也放光了自身的血液,比如,他在離開成都時,還有700人的軍政官員,到亡命時,身邊居然只剩下25名官員。

此外,他離開成都前,下令“各將士自殺其新收婦人”,到順慶時,“盡殺川兵”。

可惜的是,幾百年後,這樣的殺人魔鬼居然被作為正面形象存在於教科書、以及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所謂專家為其辯解,洗白,實在是可悲可嘆可恨。


小奔說史


明末四川人口大部分都是張獻忠殺死的,有大量記載,從當時文人筆記,一直到當時在中國的傳教士都有記載。有人說是因為,清軍在四川進行長期戰爭造成的人口損失,與張獻忠無關。

其實,清軍在四川打過什麼戰役?清軍在四川的戰鬥很少,清軍在關內拉鋸戰和戰鬥比較嚴重的是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和山西這些省份。甚至在清初的時候,八旗軍主力都極少進入四川,除了擊敗張獻忠一戰。(後來清軍在四川圍剿大順軍殘部,只是在山區圍剿山寨,都沒有進入人口密集區)

但是那一戰很輕鬆,清軍在戰鬥爆發前就殺死了張獻忠,導致張獻忠部隊全部崩潰。沒有爆發大戰鬥。

那麼,張獻忠為什麼要殺人呢?就是因為當地民團一直協助明軍反擊張獻忠,襲擊張獻忠部隊。而且,張獻忠早在湖北等地,早就以濫殺無辜而出名了,在四川殺人也不是第一次。

王夫之《永曆實錄》都記載:獻忠之在蜀也,殺掠尤慘,城邑村野,至數百里無人跡。民逃入深山。韓國相《流離傳》,“會獻賊欲盡殺川兵...會獻賊前鋒猝至,初九日城陷焚殺無遺”。

就連大西軍幕僚寫的蜀亂都指名是張獻忠殺四川,張獻忠主要要殺讀書人,明朝支持者,民團所在地居民,特別是那些不與張獻忠合作的州縣,都是張獻忠要殺的主要目標,他要殺人立威。


深度軍事


討論這個問題就不能不介紹一篇論文:

歷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但是針對同名同姓的人物,寫出高質量的研究,這就很少見了。

簡單說張獻忠教授指出了三點:

(1)明清之際四川人口銳減。

(2)張獻忠確實進行過慘無人道的屠殺。

(3)但是,大部分史籍誇大了張獻忠的屠殺。具體來講,一是把別的武裝進行的屠殺安在張獻忠頭上,二把張獻忠政權後期的混亂與殺戮作為張獻忠政權自始至終的特點。

換句話說,四川人口銳減是各種戰亂和災荒的結果——戰亂破壞了農業生產,災荒進一步造成人口大範圍死亡、遷徙。造成戰亂的,不僅有張獻忠的武裝,還有明清之際四川殘餘明軍、各種地方武裝、強盜,也有後來入川的清軍

張獻忠在進入四川之後,不是沒有嘗試過爭取百姓支持。張獻忠教授指出:

大西政權建立之初,亦未曾有大規模的屠殺行為,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民心和恢復政治、經濟秩序的措施。( 參見南炳文 《南明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年,第 90—100 頁) 在張獻忠身邊的傳教士利類斯和安文思“僭位之初,假施仁義,以博民心” ( 〔法〕古洛東 《聖教入川記》,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1 年,第 18 頁) 的記述也印證了這一點。

換句話說,張獻忠剛到四川的時候,是希望長期經營這一地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獻忠無法建立穩定的統治。沒有穩定的稅收,就只能進一步訴諸掠奪;這一掠奪進一步加劇了武裝衝突,進而瓦解政權的統治基礎,就更沒有稅收了。陷入這一惡性循環以後,張獻忠政權漸漸就滅亡了。

這之後,清政府統一了四川。為了建立自己的合法性,又極力摸黑李自成、張獻忠等漢人義軍政權。把張獻忠作戰中的屠城手段,以及後期政權崩潰後的混亂屠殺,作為張獻忠政權的一般個性,生產出了屠蜀者張獻忠的形象。

總之,這篇論文雖然短小精悍,但立論精彩。

誠然,它在網絡上的流行,主要是因為張獻忠說張獻忠的噱頭;然而,即使是抱著獵奇的心態,讀一下這篇論文,瞭解一下張獻忠研究的張獻忠,也會很有收穫~


在野武將




答:“張獻忠屠蜀”是一個無比沉重的話題。

要弄清楚張獻忠為什麼要殺四川人,就先要弄清楚張獻忠是否犯下過“屠蜀”罪行。

“屠蜀”是一件滅絕人性的事,殺人數以百萬計,罪行滔天。

這種罪惡,在“屠蜀”後近幾十年,乃至一百年時間內,是無法彌補和洗刷得去的。

換句話說,在張獻忠身後近幾十年,乃至一百年時間內,“屠蜀”事發生過與否,世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兩百年、三百年之後,巨創已被時間填平,“屠蜀”事發生過與否,就很讓人懷疑了。

畢竟,為一己之喜惡而殺數百萬人,以“惡魔”、“魔君”、“天殺星”之類的詞語已不足以述其惡,善良的人們就對事件本身顯得難以理解和難以想象了。

而自從建國後張獻忠和李自成一起被中學歷史課本歸於農民起義領袖、搖身成了反帝反封建的英雄後,人們更樂意將“張獻忠屠蜀”看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汙衊和抹黑。

他們認為“張獻忠屠蜀”並不存在的依據主要有四:

一、張獻忠生活時代,全中國人口最多不過一億人,而《明史.張獻忠傳》裡寫張獻忠“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絕對不可能,則《明史.張獻忠傳》寫“張獻忠屠蜀”完全不可信;即寫《明史》所參考的《蜀碧》等資料也完全不可信;“張獻忠屠蜀”完全是封建地主階級捏造出來的。甚至,“屠蜀”的兇手必須是清朝統治者,“張獻忠屠蜀”是清朝統治者的故意嫁禍、栽贓。

二、張獻忠入川的本意就是要以四川作為根據地,沒有屠蜀的理由。

三、張獻忠死於1646年,但滿清直到1659年才攻陷重慶。即四川人民和清軍展開了長達十三年的殊死搏鬥。如果真有張獻忠屠蜀事件,怎麼還會有四川人抵抗清軍的事?就算還有四川人,既然張獻忠展開過大屠殺,這些人為什麼不歡天喜地地迎接殺死張獻忠的清兵,反而要與清軍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

四、梓潼七曲山大廟風洞樓內供奉著張獻忠的塑像、神位,說明張獻忠是深受四川人民愛戴的農民起義英雄。

實際上,關於張獻忠屠蜀的史料,目前發現的共有450種,作者既有封建地主階級文人,也有社會底層的落魄文人,還有張獻忠陣營裡的當事人,更有外國傳教士。這些資料已足以說明問題了。

這裡特地介紹一下其中幾種。

1、《蜀亂》一書作者為廣安人歐陽直,此人參加過張獻忠的甲申科舉考試,錄取後就在大西軍任事。甚至張獻忠死後,他還隨大西軍四大將之一的劉文秀到雲南。直到吳三桂軍攻入雲南西部,他才脫離農民軍回到四川家鄉。

2、《五馬先生紀年》作者傅迪吉原是成都小商販,張獻忠毀城撤離成都時大批量屠殺居民,傅迪吉知書識墨,被一個大西軍官收為文書,這才躲過一劫。《五馬先生紀年》可說是傅迪吉對自己九死一生經歷的筆記。

3、《紀事略》的作者佚名,但據文中自述,作者曾在大西國供職,記述得之於親身經歷,信實性較高,收集有若干張獻忠頒佈屠殺四川人民命令。

4、《大西通紀》的作者同樣失名,從內容看,應該是張獻忠部下逃死遁世後所寫的私史。

5、《灩澦囊》為通江李馥榮(錦山)所撰,內容主要從《山城紀事》、《荒書》、《蜀亂》、《滇蜀紀聞》等書收錄。但也有很多其他書所沒有的資料,這些其他書所沒有的資料,多直自敘事,不言出處,但標“軼其名”三字。專家考證,這“軼其名”者,身份可能是張獻忠從龍功臣,或者就是撰《大西通紀》的作者,又或者極可能是孫可望或李定國。原因是其他書每記錄孫可望及李定國的事蹟,都與《灩澦囊》的“軼其名”的事蹟相同。

6、《聖教入川記》的作者是被張獻忠封為“天學國師”的西方傳教士利思(意大利人)、安文思(葡萄牙人),此二人都是張獻忠製造四川大屠殺的目擊證人,因此他們所撰寫的《聖教入川記》最具有權威性。國內長期不知此書,直到1917年上海教會的法國傳教士古洛東(Gourdon)才把它翻譯成中文。

認為“張獻忠入川的本意就是要以四川作為根據地,不可能屠蜀”的觀點也是不成立的。

原因看《聖教入川記》就知道答案:在該書的記載裡,1646年以前的張獻忠是彬彬有禮的,1646年以後就成為一個暴亂無狀的狂人了,二教士用“然有精神病,殘害生靈,不足以為人主”來評價張獻忠,並不厭其煩地、多處記錄張獻忠大規模殺人。

魯迅先生在《晨涼漫筆》中也說:“他(指張獻忠)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嘗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只剩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已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

至於存疑的第三點,從上面第二點的分析不難得知,張獻忠入蜀時間三年,大開殺戒的是後面那幾個月。在這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單憑刀槍棍棒一類冷兵器,是不可能把全蜀地以千萬計的人民斬盡殺絕的。另外,倖存的四川人民抵抗清軍並非說明他們就是愛戴張獻忠,抵抗清軍與愛或恨張獻忠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只能說,四川人民既痛恨張獻忠,也不歡迎清軍。

最後一點,梓潼七曲山大廟風洞樓的張獻忠塑像是怎麼回事呢?

《小腆紀年附考》、《蜀龜鑑》、《蜀碧》等書有記:公元1644年10月,張獻忠率部與李自成部下賀珍爭奪漢中,凱旋路經梓潼,發現七曲山上有文昌廟,心情高興,便入廟遊覽。文昌君是晉代大善人張亞子,和張獻忠同姓。張獻忠入廟後,指著文昌神像對左右說:“此吾祖也!”追封為“始祖高皇帝”,敕封七曲山文昌廟為“天聖神祠”,認作“家廟”,又叫“太廟”,改七曲山為“太廟山”。不久,又撥銀五萬兩,調集工匠數千人擴修太廟,命七曲山的裴、賈二姓為護廟的“司香戶”。張獻忠告誡手下將士:“我與文昌已經聯宗認祖了,梓潼百姓就是我的兄弟,誰都不許傷害他們!”

梓潼人因此在張獻忠屠蜀期間得以保全,而梓潼人目睹張獻忠屠殺全川,手不容情,唯獨對梓潼網開一面,僥倖之餘,不免對張獻忠這位殺人魔君多幾分感激之情,故而立這樣一座生祠,以求一方平安。

清綿州知州安洪德曾讓人搗毀張獻忠雕像,並立碑刻“除毀賊像碑記”,碑文上一針見血地說,梓潼人之所以為張獻忠塑造雕像,其實是“畏而媚之”。

現在的綠袍金臉張獻忠塑像,乃是1987年梓潼政府組織重塑的。當時,全國明末農民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暨紀念張獻忠逝世340週年大會在梓潼召開,專家、學者都推認張獻忠為“農民起義傑出領袖”、“抗清英雄”(實際上,張獻忠從未與清軍作戰過,甚至他被清軍射死前一刻,他還不相信來者是清軍)。

駁斥過上面人們否認“張獻忠屠蜀”的四條依據,再說一個有力的佐證:《明末農民起義史料》收錄有《南明兵部尚書李乾德答孫可望書》,該書是南明兵部尚書李乾德寫給張獻忠義子孫可望、李定國的,裡面痛陳張獻忠屠蜀事。而孫可望、李定國等均無半句辯解之辭,顯是默認了李乾德所說。

想想看,連孫可望、李定國等人都無法替張獻忠辯解的事實,則張獻忠屠蜀屬實,已經無可置辯。

確認過張獻忠屠蜀的罪行,再結合魯迅先生說的“他(指張獻忠)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嘗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只剩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已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即相信大家對“張獻忠為什麼要殺四川人”已經有明確的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