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三十四章:從濟寧兗州區的神童項橐與孔子辯論談起

《三字經》第三十四章:應從濟寧兗州區的神童項橐與孔子辯論談起。本章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自然要從萬世師表的孔子談起,然而孔子也是有老師的,其中最年長的一位老師是老子,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孔子的一位年紀最小的老師,他就是濟寧兗州區的神童項橐,孔子認他為師的時候,他僅僅7歲而已,然而他與孔子的辯論卻一直流傳至今。項橐是後期歷史著名的楚霸王項羽的祖先,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說講學,一日行至兗州西關(今濟寧兗州區),遇見橐在路上玩泥巴,他們經過一次特別有趣辯論,結果是孔子認項橐為師,後世尊項橐為聖公。

《三字經》第三十四章:從濟寧兗州區的神童項橐與孔子辯論談起

項橐

濟寧兗州區,是夏禹劃天下的九州之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鄰,西靠汶上,南、西分別與鄒城、任城接壤,北鄰寧陽,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章《三字經》的原文:

《三字經》第三十四章:從濟寧兗州區的神童項橐與孔子辯論談起

濟寧兗州區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昔:以前。

(2)仲尼:孔子,字仲尼。

(3)師:向……學習或請教。

(4)項橐:春秋時代魯國的神童。

(5)尚:還、猶。

(6)趙中令:宋朝的趙普,擔任中令,專門管理皇帝的文書。

(7)魯論:就是《論語》。有一次,宋太祖在趙普的家中,看到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訝異的問:《論語》從小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呢?趙普回答說:“論語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需要不斷的熟讀,才能依此作為做人處事的依據。”

(8)既:已經。

(9)仕:做官。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昔(xí) 仲(zhòng) 尼(ní),師(shī) 項(xiàng) 橐(tuó),

古(gǔ) 聖(shèng) 賢(xián),尚(shàng) 勤(qín) 學(xué)。

趙(zhào) 中(zhōng) 令(lìng),讀(dú) 魯(lǔ) 論(lún),

彼(bǐ) 既(jì) 仕(shì),學(xué) 且(qiě) 勤(qín)。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凡是有不懂的,他都會虛心的請教別人。當時魯國有一位叫項橐的七歲神童,孔子就曾經向他請教。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人,還能不忘學習、不恥下問,我們更應該見賢思齊!

宋朝的趙普已經當了中書令,還不斷的讀《論語》,沒有因為自己已經當了大官,而忘了勤奮讀書。

《三字經》第三十四章:從濟寧兗州區的神童項橐與孔子辯論談起

趙普

下面我再講一下“項橐與孔子辯論”

春秋時代有個神童名叫項橐。有一天,項橐和玩伴們在路上玩築城遊戲,用泥巴堆築了一座土城。恰好孔子帶著學生坐馬車周遊列國路過,其它的孩子們看到馬車都紛紛避開,只有項橐依然坐在路中的小土城裡。

於是孔子就下車問他:“馬車來了,為何不避開呢?”項橐抬起頭來看看孔子,理直氣壯地說:“聖人說過,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自古以來,只聽過車可繞城而走,從未聽過要把城搬走讓車通行的。”孔子覺得項橐說的很有道理,沒有話可駁他,就叫學生駕著馬車繞道過去,並對項橐說:“你小小年紀,卻懂得不少道理。”項橐很不服氣孔子說他年紀小,又對孔子說:“我聽說小魚出生三天後,就能在江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水;兔子生下來三天,也會蹦蹦跳跳地跑上一段距離;人生下來三個月,就能認識他的父母。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年紀大或是小有什麼關係呢?”

孔子覺得這個小孩子很有意思,想試試他的才識,又問項橐說:“你既然這樣說,我倒要考考你。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水沒有魚?什麼門不用關?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小牛?什麼馬不生小馬?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樹?”項橐毫不思索地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裡沒有魚。空的門不用關。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會生小牛。木馬不能生小馬。斫刀沒有環。螢火不會冒煙。枯樹沒有樹枝。”

孔子聽了項橐的回答,大為高興,連連稱讚說:“答得好!答得好!”項橐聽了很得意,也提出一個問題問孔子:“老先生,您知道不知道,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遊?雁和鶴為什麼能發出鳴叫聲?松和柏為什麼一年四季長青?”孔子回答說:“鵝和鴨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遊,是因為牠們腳上有蹼。雁和鶴所以能鳴叫,是因為牠們脖子長。松和柏所以一年四季長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很結實。”項 橐不以為然,搖著小腦袋說:“不對呀!蝦蟆會叫,難道是因為牠們脖子長嗎?龜鱉會游水,難道是因為牠們的腳有蹼嗎?竹子一年四季長青,難道是它們的心結實嗎?”

給項橐這一反駁,孔子一時答不上話來,不禁感嘆地對著身旁的學生說:“真不簡單哪!真是後生可畏呀!看來我還得向他學習學習才好呢!”

(《孔子、項橐相問書》)

最後希望濟寧兗州區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項橐或孔子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