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小舒说:

这篇是朋友写的约稿,主要聊了聊她在珀斯“生小孩不坐月子”的经历。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我是一个主意特别正,很难被说服的人,因为知道很多产褥期的传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很坚决地“不要坐月子”,也不要喝任何催奶肥汤。第一次生宝宝时,是我爸爸妈妈来照顾我,妈妈看到私立医院配的“月子餐”,竟然有冰水、冰淇淋,还有她不喜欢吃的西餐,惊呆了!妈妈心疼坏了,默默抹眼泪说,“吃的啥子哦……”

妈妈知道我的口味喜好,她回家以后没有做传统的下奶汤,而是给我送来了一碗蔬菜肉丸汤。后来我让妈妈不要再送了,医院吃得很好。她看我状态好,也逐渐想通了,说:“入乡随俗吧!”。妈妈本来也不迷信很多坐月子传统,比如包头、不下床走动等,最后连吃上,也被我成功“洗脑”了 在澳洲呆了四个多月回国后,她还在小区里跟别人宣传,“哪里需要喝那些东西哦!我女就喝白开水,奶水还不是好得很”。

生第二个宝宝时,是我公公婆婆来照顾帮忙。浙江人的传统观念比较重,他们知道我上一次坐月子期间穿吊带,出门散步,决心这次一定要把我“照顾好”,还带来不少“补品”。我默默流汗 但是公公婆婆的好意我也不敢直接回绝。生完宝宝,在医院时,每天我老公都给我送汤来。其实我觉得医院吃得超级合我胃口呢,却还是不得不加餐。

每天夜里,护士进来都要打趣我,What soup your husband bring you today? (今天你老公又送了什么汤?)而且每个护士都知道!我觉得他们八卦我了,还挺不好意思的。 其中有个护士对中国传统很好奇,还总来问我,比如,你们那里生完孩子,不洗澡不洗头是真的吗?

产后我公公婆婆在我各种婉拒中,还是坚持了至少一个月每天给我变着花样做“月子餐”:正餐时,我婆婆端上来一大碗汤粉肉菜等,叮嘱我“这个你自己吃,不要跟别人分”;我公公还让我躺着,说送饭给我在床上吃...这我可真的做不到啊;每天夜里老人还要起来给我做精致的加餐...我内心觉得让老人这样照顾我,太过意不去了,这心意没法拒绝,就算胖十斤也得吃!....

不坐月子这件事,让我老公都评价我,看着娇小柔弱,其实非常tough。而我,其实只是希望被当作正常人,听从身体的信号来休息。

你的月子期间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或者想要吐槽的?评论里分享一下吧!

文=夏天

记得我在刚刚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总是分两头搜澳大利亚和国内的孕产话题论坛,有意思的是,国内的头条总是和营养有关系,比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怎么吃之类,而澳洲本地论坛怀孕版块位于榜首的话题则是“怀孕时用性爱玩具(sex toys)安全吗”?

孕产的文化差异,在产妇护理(是否坐月子)这件事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说实话,怀孕时我自己并没有产后护理知识储备,只记得在某一节医院组织的产前课程中,所有孕妇都跟随助产士去了病房,那里有一位12小时前刚生完孩子的白人妈妈正热情地给我们分享她的经历和经验。

我记得当时珀斯已经入秋,我穿着长袖长裤,而这位刚从产床下来的妈妈,穿着吊带背心在空调房里笑容满面地推着医院移动婴儿车里的宝宝,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她怎么用力,怎么给自己打气。

我当时心里默默想起来网上看来的一句话:真的是人种不一样啊~

生孩子之前我在微博上看了很多“顺产故事”,估摸着头胎从发动到分娩的时间应该会很长,硬是撑到开了四指才去医院。当时助产士内检结束、人工破水后,对躺在病床上的我说:“好样的,但生孩子之前你得先去洗个澡。”我疼得呲牙咧嘴,流着羊水,自己微微颤颤挪去了淋浴间。当时一边忍受剧痛,心里残存的理智一边还在盘算,

这到底是不是未来一个月我最后一次洗澡呢?

我当然了解过一些坐月子的禁忌,但是也看过很多“辟谣”。没有人能证明一位妇女20年后的偏头痛和她3生完小孩第18天洗了头发有直接关系,所有不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的言论怎么看都像是诅咒。

由于从来没有在任何有严谨科学背景的媒介上看到过支持不洗澡不透风坐月子的言论,我决定一切听从医院和医生的安排,不再去管什么人种的差别。

当天下午一点生完小孩后,我睡了一觉醒来,有位路过的护士说,去洗个澡吧,生完之后需要清理一下。于是顺产后三个小时的我,又一次慢慢悠悠自己挪到了淋浴间,好不容易洗完全身回到病床上,病房进来了另一位年迈的助产士,她竟然吃惊地对我说:

“你们中国人生完孩子不都是拒绝洗澡的吗?”

我被问住了,反问她:“那我到底该不该洗呢?”这位助产士面无表情地回答:“

当然要洗,但如果有人实在不愿意去洗,我也没办法。”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我选的这家公立医院没有单间,我被分到了四人间,但另外三张病床都没有人。初秋的珀斯已经下过几场大雨,那几天气温降到了25度左右,但医院的中央空调仍然还在运行。不幸的是,我们病房的空调风口正正就在我的头顶。

我的待产包里并没有“月子帽”这个东西。当妈妈的第一天,我把病床摇起来,倚坐在冷风口下面,开始认真思考“坐月子”这个问题。当时我们的家人都在国内,只有老公一个人在澳洲来照顾我,他不会做饭(大补是无望了),也不懂任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常识,我们的一切问题都只能依靠咨询助产士和医生。

真的要去问人家能不能吹空调?能不能刷牙?能不能洗头发?”我心里盘算着这几个问题,但立刻觉得太白痴,常识已经给了我答案。

“在这个病床上生过孩子的产妇应该有很多了,这么吹着空调的肯定也不止我一个,她们没有因此得病或者产生严重的后果,我应该也不会有事吧。”我开始劝自己。

忘了是几点,产后第一顿“病号饭”来了,其中佐餐的甜点是:

一碗冰激凌。老公虽然孕产知识为零,但此刻也觉得冰激凌出现在产妇床上有点出戏,干脆就拿过去据为己有了。

我问送餐的人,有没有热饮,他想了想说:只有美禄(就是热巧克力)。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冰橙汁,冰牛奶,冰水果

于是我政治正确地喝了三天美禄。

由于医院卫生间的洗漱台没有热水龙头,产后第二天,我不得不开始用凉水洗脸、刷牙,

我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洗漱完之后我还不忘摸摸脸是不是完好,牙有没有倒掉。然而一切都非常正常,就像我此前生命中的每一天。

我后来还是忍不住问了我的产科医生,用凉水洗漱是否可以,可想而知,她笑得很大声,反问我为什么不可以。

在自顾不暇且无婆婆妈妈监管的状态里,我迷迷蒙蒙地彻底放飞了自我。

其实澳洲本地的妈妈当然也重视产后恢复期,同样也是要补充营养、好好休息,并且控制家里的访客数量。但不同于“传统坐月子”对保暖和营养的偏激要求,在澳洲,产后上门调查的保健医生会更关注新手妈妈的心理状况,尤其关注是否有产后抑郁的倾向。

记得在产后第五天,我们社区医生上门随访的时候带了一个事无巨细的问卷,里面有照顾者的人手情况,也有各种遗传病的排查,但更多的是问妈妈自身的精神情况,比如有没有莫名其妙的哭,丈夫是否能给予精神支持,等等。在聊到“帮手”这一点的时候,社区医生对我说:

“其实我个人非常赞同亚洲文化中对产妇的照顾。我随访过很多华人家庭,绝大部分都有足够的帮手在家里精心烹饪食物、做家务甚至照顾孩子,让新妈妈能好好休息。很多时候,产后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过度劳累、缺乏睡眠而产生的,新妈妈能好好休息,非常重要。”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我在珀斯的华人妈妈朋友们,很多经历都和我相似,比如在护士的要求下,生完孩子在医院洗澡、吃冷餐。如果没有老人从国内飞来精心照顾,有些妈妈从医院回家后休息一周就开始自己独立买菜、做饭、照顾宝宝。

虽然看起来有些心酸,但我在珀斯认识的新妈妈们,产后的心理状态其实都不错。

我想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如果没有老人干预,小家庭如何“坐月子”,一般都是由妈妈自己说了算,不存在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如果家里既没有老人也没有月嫂,男人们不就得不承担起照顾老婆孩子的重担,自觉变成队友。

记得有一次我去华人店买调料,门外正好站着四五个奶爸,每人胸前都用一个婴儿背带背着宝宝,互相寒暄着等老婆采购。此情此景,特别地“入乡随俗”、并且“不那么中国”。

在澳洲的华人爸爸,大部分都完整地参与到了孕产、育婴的过程中,因此也能给与太太足够的身心照顾与支持,令夫妻关系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反而没那么容易翻船。

这一点可能让我们“坐不成月子”变得稍微好受了一点。

有一次在社区的妈妈聚会中,一个本地的白人妈妈主动和我聊起“坐月子”(她说的是拼音哦,zuoyuezi,英国和澳洲的主流媒体都用过这个词。),她说她非常非常羡慕中国的这个传统,

因为她觉得这是一种“特权”,能让别人来家里做饭、做家务,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恢复身体。“我妈才不愿意和我们同住,我婆婆倒是同意帮我看孩子,但必须由她来规定时间,并且每次不能超过三小时。至于请保姆到家里来,费用实在太高了,所以,我只能自己来。”

我当时心想,传统的“坐月子”是说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碰凉水,有些老人还会要求产妇每天吃很多鸡蛋或者猪蹄汤之类的补品,甚至要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都呆在床上,盖在厚厚的被子里,有些人因此而被热死了……这些估计你都不知道。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我在国内的一个朋友体验过豪华版的“月子”。她在一线城市,花了大约15万在月子中心坐了个“双月子”,对于这两个月的禁闭,她的原话是:“我花钱是为了买清净。”因为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关于生小孩、养小孩的理念有巨大的鸿沟,如果你在怀孕时就已经发现了矛盾的端倪,在有条件(有钱)的情况下,倒是可以请月嫂或者去月子中心,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和老人的正面冲突,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好的休息。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月子中心伙食示例

同时,月子中心的各种美体美容项目,让她的自我感受“没那么糟”。

还有一个朋友,在自己亲妈的严密照顾与监督下,足足坚持了35天没有刷牙洗头发,完全没有抱孩子(喂奶就躺着),每天只是用流动的热水清洁下身,还喝了各种下奶汤,但是,她居然对这个“月子”表示“可以忍”:

“我妈说做月子可以改善体质,我觉得我现在感冒比孕前少了,身体好像也变好了。都说不坐月子老了会落下病根,我现在又没法去证明这个是假的,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我还是乖乖按照我妈说的去做吧。”

不过我妈还说坐月子不能玩手机,这点我没法听她的。如果真的不碰手机,我肯定会产后抑郁!另外我妈还说产后不能哭,这点我也没做到,那时候情绪起伏特别大,很容易哭,我都是偷偷地擦眼泪。”

如果不每天都过问我的奶水状况、每天都质疑我能不能把孩子喂饱,就更好了。”

我脑补了一下一整个月不吃水果蔬菜,只喝各种肉汤,并且不洗头不洗澡不刷牙的月子,真的要从心底大喊一声:臣妾做不到

前段时间伦敦有一位亚裔女医生,自己生完小孩后就遵循最传统的方式做了全套月子,整整一个月不仅没洗澡没洗头,就连下身的血污都没有去处理,并且门窗紧闭,拒绝出门,任由体味在家里弥漫,结尾称“家庭关系更亲密了”。

当时这篇报道在国外社交媒体引起轩然大波,大部分评论都是diss这种方式有多恶心多愚昧,并指责让新生儿和妈妈长久不洗澡的身体接触,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行为。

很多新手妈妈的产后保健知识全部从老一辈经验而来,代代传承,奶奶的奶奶说月子不能受风,孙女的孙女就还是会关空调关门窗,还是会从淘宝买到月子帽和月子鞋。

祖传的“教训”主要负责将坐月子的陋习从科学变成了玄学,因为你没法在当下给婆婆或者妈妈证明三十年后的那个下午,你不会脚后跟疼,不会脱发,也不会内脏全下垂。

生小孩不做月子,谁给我的勇气?

时代在进步,用传统方式(封建迷信)做足全套月子的产妇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接受的程度,做“一部分的月子”,把重点放在自身体能恢复上。也有人坚持进食家人或月嫂准备的月子餐(相信我,多数情况不是美食是负担),除了喂奶之外不抱孩子,减少出门的次数或干脆不出门,等等,

至少,大部分人还是最终选择了刷牙洗澡洗头发。

根据世卫组织的观察,大多数母婴死亡都发生在产后六周内。在产褥期好好休息是全人类母亲的需求。我支持科学坐月子——在摒弃陋习的前提下,我支持产妇家人重视产褥期,在照顾产妇身体状况的同时,也能照顾她心情舒畅,好好休息。

入乡随俗、听从澳洲本地医生的指导与建议,身为“中国人体质”的我坐了个“澳洲月子”。我的孩子现在快四岁了,我的牙齿仍然完好,头不疼,腰也不疼……月子里吃的冰激凌、吹的空调风、用的冰凉的洗碗水,都没有变成报应。

可以肯定的说,当医生护士、科研工作者的权威大过传统,坐月子的各种陋习终会随科普的力量而渐渐被社会摒弃。但月嫂、月子中心则作为“年轻一代与老一代抗争的工具”以及“对产妇重视的文化传统”,仍然会持续保持市场高需求,而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