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王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现就职于《映像》杂志社。已出版散文集《沉吟》《关城怀古》《拈花一笑》以及人物传记《明心梅韵》。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伶人王中王》《人说山西好风光》《擂响中华》文字统筹。

1

《潞城市志》载:凤凰山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处,在辛安村东,浊漳河西岸旁,主峰海拔710米,山巅建有原起寺。

旧志中并没有这座山。实际考察,这座山是风岭的尾声,风岭在此处与柏坡山相接。

之所以把凤凰山单另拿出来写,实在是因为即使行走的再远,也能听到山上宋塔下的塔铃之声。这一处国保,也是潞城的骄傲,是潞城的千年绮梦。

2

凤凰山虽说也有中国的吉祥寓意,但却湮没在原起寺的盛名之下。更多人会说去原起寺,而忽略了凤凰山。尽管之所以有原起寺,是因为凤凰的存在。据说女皇则天听闻此地的山呈凤凰之形,风水极好,为了巩固她的统治,也防止人们抄袭她的登顶之路,也就在凤凰山上凤凰颈处,建起一座寺庙以镇灵气。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确实是唐朝开始建起的寺庙。虽然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后期的建筑,但依然可以从一点一滴的佛意中回溯到唐朝。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山上最显眼的,当然是青龙宝塔。塔是宋代砖塔,塔下檐铃一直在风中鸣响,仿佛在诉说,这一诉说眨眼已是千年。

凤凰山下,漳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继续东流。一条324省道从山脚下蜿蜒去,仿若白练,一端系着潞城,一端牵着平顺,凤凰山也是两地的边界。

山下人声鼎沸,尤其是夏秋两季,人们来此漂流,在水中徜徉,也看着巍峨的青山相送迎,还时常冒出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山里让身体感知清凉,感知山与水的故事。

当然,他们在漂流的时候,抬起头来,就可以看到青龙宝塔,看到塔下隐约的寺庙。

若从平地抵达,有三个方向,一是从平顺来,沿着漳河,走到此处,开车上山,一路把车开到塔下。二是从潞城黄牛蹄过来,顺着风岭的走势,一路到达。三是从潞城西流过来,顺着漳河走,到达。这三个方向对于我来说,是一回事,都是在平地上伸长了仰望的目光。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而我,不同。

竟然被黄牛蹄乡的朋友们带着,从黄牛蹄开始,走在山的中间,转过许多弯,路过许多村庄之后,一路向下,抵达原起寺,却原来,这样抵达的时候,会觉得,无所谓高高的山,是你站的太低,当你攀登到高处,风景就成了寻常事。这样的行走,教会我俯视,一味地仰望太累,俯视也是人生滋味。

从小小的寺门,拾阶而入,门前的石墩很古旧,已被摩擦的光滑,光滑的背后是曾经的雕刻剥离了。转过一个弯,有一株牡丹,每年开放,我曾写过,它会开七色的花朵。寺庙并不大。正中是大雄宝殿,佛祖安坐,满眼慈祥。我欢喜这样的佛相,现在的许多寺庙,崭新的塑像却没了佛的神情和慈悲。迦叶和阿难陪侍左右,一老一少也早已修成佛。两边有十八罗汉,塑像虽小,却精致。一棵蒿木直通通地做了柱子,极为少见。虔诚地礼佛,退出。

大雄宝殿前的献亭,也有人称为香亭。因为香炉在这里,人们在这里燃一柱祈求的檀香。献亭的石柱上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其二为: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

西边廊柱下有北魏的千佛造像碑,只剩下半部,原碑座不存,碑阳似乎为弥勒像,左右二胁侍,下方刻两供养人像及姓名,最下为兽面力士一尊,只有下半部的残碑也只有一面还有千佛像,造像有的已被推平,又刻上民国时期的碑志,我不喜欢这样的做法,完全可以重新立碑嘛,这样已经是对文物的极大损害。还有一座唐碑,正面上部三龛刻佛像五尊,碑座不存,碑首雕六对盘龙,中间二胁侍菩萨,下方刻一供养弟子及二狮子,背面碑首一龛内刻一佛二弟子,整块碑正背两面均被后世打磨并重刻文字,碑阳左上边缘处依稀可见“原起寺先师比丘贵侍佛造”字迹,应为原始题刻。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献亭前有唐天宝六年(747年)八月立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了防止风化和被损害,罩上了大大的玻璃罩。经幢上有帽,下有莲花底座,底座雕刻有乐伎等图案。唐天宝六年,这是个确切的年代,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如果这同样是寺庙的创建年代,也就推翻了人们广为流传的那个传说,创建于天宝年间的寺庙肯定不会是武则天的主意,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去世42年。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青龙宝塔立在大雄宝殿西侧,共七层,层檐楼阁极为华美。青砖如花,铸七级浮屠,长成塔的模样,据说塔下原有舍利的。

在寺院里,看得到漳河水的流淌,看得到山脉的绵延起伏,看得到村舍中的袅袅炊烟,一切都极具禅意。

去了无数次,看寺人一直变化,最开始是一位男人,他能讲出原起寺的所有故事,也能指给你看凤凰的地形,隔了几年,再去,就是一个老太太了,她说她的老伴走了,看守了一辈子原起寺,刚刚走了。今次再去,却是一个年轻小媳妇,她说,她的婆婆也走了,看守了原起寺好多年。我听了,鼻酸,黯然好久,一个家族守着这座唐寺宋塔,许多许多年,故事在他们的嘴里是呈衰减状态的,一个比一个知道的少,但是,却也没有专门的文物人员来守着这座寺庙,是啊,喧嚣的社会,经济大潮滚滚而来,还有几人能黄卷青灯度余生。可原起寺是潞城的国保啊!

想一想,觉得风铃之声都是呜咽。

3

我竟然设想过这里会发生爱情,我便写成一个三生三世的故事《缘定三生,不过是漳河一叶孤舟》。

一条漳河水逶迤地流到了上党。一座辛安桥婀娜地站在漳河上,就在漳河拐弯的地方。一座凤凰山雄伟地匍匐在漳河旁,就在辛安桥的上方。一座原起寺孤单地座在凤凰山上,也在漳河旁。一座青龙宝塔亭亭地玉立在原起寺,可以俯瞰漳河水的碧浪。

漳河边,原起寺下,有一个名叫辛安的小村庄。

她叫赵观荷,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吃着漳河水,在漳河边浣洗衣裳,随着漳河的浪一起成长,出落得就象水中的荷花一般亭亭玉立。

然后他来了。

唐皇李隆基下旨在漳河上的凤凰山,建了一座原起寺,风水先生说凤凰山由仙女幻化而成,此地日后必出皇后或皇妃,所以要建寺镇住凤凰山的灵气。有了寺庙,便有了和尚,于是他从繁华之地长安来到了这里。

在长安的日子里,与多数和尚一样,参参佛经、暮鼓晨钟,心也如止水,当知道要离开长安到外地修行,他是不愿的,法门寺已经是佛学的天堂,他无需到外地去,在这里他时常觉得佛就在他的身边,但同时外界的花草、天空、云彩都那么地美,方丈总说他是五根不净,他也总是笑笑不语。

佛门弟子去哪里都一样吧,一样地参禅论经,一样地暮鼓晨钟。

离开的那天,方丈送他一颗舍利子,说这是佛门的宝物,有了它佛会保佑你的。

他记不得他的俗名,只知道他的法名叫慧行。

就这样,他来到了原起寺,来到了这里,他就爱上了这里。

这里,水在山的怀抱,山是水的依靠,庙在山的怀抱,山因庙而骄傲,塔在庙的怀抱,庙有塔而活跃,桥在水的怀抱,水因桥而妖娆。

他把舍利子埋在了寺内宝塔的地下,在园里种上了牡丹花,那也是他从法门寺带来的,会开七种颜色的花,世人都说那是七仙女转世,但他相信那是佛留给世界的一株菩提。

每日清晨,日当出而未出之时,他总是能看见白色的雾,轻轻的柔柔的飘来,笼罩了寺庙,也轻轻的柔柔的抚摸着他,庙下的炊烟袅袅地传来,也带来了一阵阵香味,他常常分不清哪是烟,哪是雾,那个时候他就会忘记了诵经,闭上眼,仿佛脚下已是七彩莲花,他可以随时飞去。

他想他会永远这样生活下去,似佛似仙,直到遇到她。

夏日的一个午后,他在寺内诵经,忽然从高高的围墙外看到了她,她就那么袅袅婷婷地站在漳河边。一袭剪裁合身的水红长百褶裙笼住了她的身姿,迎着朝阳,她伸展了她的四肢,一把蓬松长发如乌云般披泻着,好象在喃喃自语着,一会儿后她坐下,把脚伸进了水里,他好象看到了她白色的小脚丫。

他看呆了,好象阳光透过她照到了寺庙,照到了他,他一时觉得菩萨在天空散下了朵朵鲜花。

天忽然变了,雷声已响,轰轰隆隆,电光闪过,他匆忙间抄起一把油纸伞,跑了出去,而她在看见他的同时却象受了惊的小鹿跑开了。

他无措,站在河边看她,她已经跑到了辛安桥上,桥中心她缓缓回眸,看见了一个面如冠玉、眼神晶亮、却身披袈裟的男子,而在他眼中,她的两缕头发飞旋在脸上,面如桃花。

她走了,雨下了,他觉得象做梦一样,油纸伞也没有撑起,聆听着雨声,看那雨中的漳河水,雨中的辛安桥,雨中的寺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踏着雨的节拍,他脱口而出的却是陀罗弥经。

从漳河边回到寺庙,他再也没有敲过木鱼、诵过经。

晨起,淡淡的薄雾弥漫过来,他正在侍弄着牡丹花,脱口一句,雾迷塔影烟迷寺,却再没有了下文,苦思冥想,忽听得一声莺啼声,朝听钟声暮听潮,他在心里喝一句,妙哉!自己在寺庙过着,却忘记了自己也在早晨随着鼓声早课,在夜晚听着潮声入眠。抬眼望,分明是那河边女子拾阶而来,手里擎一柱檀香,俏笑嫣然,他怔怔地望着,她却低了头,朝佛祖跪下,焚了香,也许还许了一个心愿。

他回避了,她听到了朗朗的诵经声,迟疑了自己的脚步,她听着那似梵音又似潮声的诵经声,忽尔就觉得心里痒痒的,好象爱情的毛毛虫在爬。

他在法门寺最擅陀罗弥经,今日,他用此经来看她听她抱她也送她。

转眼间,数月已过,他在络绎的香客间,听说他要出嫁了。

他只觉心如刀割,数月的等待、盼望、思念都如同这漳河水上的雾,太阳一出,便要消散了。

他净身焚香,说给佛祖听:佛祖啊,如果失之此女子,我便没有了灵魂,从此诵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