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喧天獻藝斗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9月9日至1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獻藝鬥舞。商河縣是山東省濟南市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分會場,“國家級非遺項目秧歌匯演”首次亮相非遺展並在商河舉辦。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參加這次匯演的分別是山東商河鼓子秧歌、陝西安塞腰鼓、安徽鳳陽花鼓、山東膠州秧歌、安徽蚌埠花鼓燈、河北昌黎地秧歌、山東海陽秧歌、河南開封盤鼓、北京京西太平鼓、遼寧撫順地秧歌、河北井陘拉花、山東商河花鞭鼓舞等。匯演由山東省文化廳和濟南市人民政府主辦,商河縣人民政府和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承辦。

國家級非遺項目秧歌匯演是當前我國規格較高的一項非遺項目秧歌展演盛會,集藝術性、專業性、傳承性、交流性於一體,通過集中展示全國各類秧歌演藝過程,促進秧歌的發展、繼承、交流、合作,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帶動旅遊產業上臺階。

-1-

山東商河鼓子秧歌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商河鼓子秧歌源自民間,源遠流長。它孕育於春秋戰國的齊魯文化,始於秦漢,成於唐宋,興於明清,一直傳承至今。鼓子秧歌氣勢磅礴、威武雄壯,是勞動人民力量和韌性的藝術體現,表現出了山東大漢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陝西安塞腰鼓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安塞腰鼓是流傳於陝西省安塞縣的民間廣場舞蹈藝術,最大的陣容可上千人或幾千人。安塞腰鼓,聞名天下。它有機地糅合了秧歌和武術動作,氣勢磅礴,風格獨特,豪邁粗獷,剛勁奔放,充分表現了陝北人民憨厚朴實、悍勇威武而又開朗樂觀的性格。

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安徽鳳陽花鼓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鳳陽花鼓起源於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它是根植於鳳陽傳統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之美稱。2006年鳳陽花鼓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山東膠州秧歌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山東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是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藝術表演,源於清朝中期,是歌、舞、戲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其中扇子為膠州秧歌添上傳奇一筆,通過在表演中巧妙結合扇子與舞蹈,對刻畫和加深任務形象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2006年,膠州秧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安徽蚌埠花鼓燈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花鼓燈歷史悠久,是我國民族民間優秀藝術,主要流行和分佈於安徽省淮河流域蚌埠一帶,是一種融舞蹈、鑼鼓、燈歌、小戲、雜技於一身的綜合性民間歌舞藝術,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花鼓燈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長,既有北方剛勁爽朗的特點,又有南方柔美的風韻,形成了熱烈、奔放、迅捷、靈巧、優美、細膩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2006年,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河北昌黎地秧歌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種之一,分佈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灤南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2006年,昌黎地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

山東海陽秧歌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海陽秧歌流傳於山東省煙臺市海陽一帶,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嚴謹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氣勢而著稱於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海陽地域文化的優秀結晶,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河南開封盤鼓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開封盤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流傳於河南省開封一帶。開封盤鼓氣勢宏大、震撼人心,鼓點激越,複雜多變;表演熱烈、粗獷豪放,無淪是在音樂性上還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開封盤鼓深受城鄉人民群眾的喜愛、久盛不衰。2018年,開封盤鼓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9-

北京京西太平鼓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太平鼓是一種老百姓自娛自樂、集體傳承、集體發展的傳統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當地的民俗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清初,京城內外太平鼓極為盛行。2006年,京西太平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遼寧撫順地秧歌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撫順地秧歌(又稱撫順滿族秧歌,俗稱達子秧歌)是流傳在遼寧省撫順一帶,深受滿族兒女喜愛的一種娛樂性民間舞蹈。它源於滿族先祖努爾哈赤在赫圖拉阿創建八旗時,凱旋之後豐收之餘抒發豪情即興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承襲了女真族“踏錘”、“莽勢”舞蹈原型,吸收了漢族秧歌之長,逐漸演變發展而來,具有火爆、矯健、粗獷而又豪放的表演特點,被譽為“遼東山區的爛漫之花”。2006年,撫順地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

河北井陘拉花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起源於明清,產生並流傳於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2006年,井陘拉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山東商河花鞭鼓舞

鑼鼓喧天獻藝鬥舞 全國12支國家級非遺秧歌隊齊聚商河!

花鞭鼓舞是流傳於商河縣張坊鄉一帶的民間藝術形式,原為舊社會藝人的一種乞討賣藝工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表演時,演員將直徑15釐米、長30釐米的腰鼓斜背於右肩上,或置放於右膝旁,處於不固定狀態,雙手各持一尺多長的花鞭,鞭頭用牛皮結成疙瘩,雙手同時揮舞,變換各種姿態,鞭頭擊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種花點,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花鞭沸騰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繚亂,鼓音咚咚,像戰馬奔騰,使人情緒振奮,人潮沸騰。2018年,商河花鞭鼓舞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文字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