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老公,我今天加班。

嗯。

老公,下班经过药房,帮我带一盒创可贴。

好的。

老公,今天晚上想吃什么?

都行。

老公,今年孩子幼儿园的学费涨价了。

知道了。

老公,这周末你能带孩子去上课吗?

OK。

……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这种“没话”的老公,你家也有一个吗?面对一个沉默寡言的丈夫,如何才能看透他的内心戏?夫妻二人又该怎么沟通,才能摆脱“尬聊”呢?

伴侣间的各种神吐槽永远不会停止,但其实更多时候未必是双方性格上的差异,而是不在一个频道上。要想让彼此间的对话丰富起来,就要“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朝着彼此迈进一步。

而跨出这第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先端正我们对这看似很让人无语的回应的解读。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曾于上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主张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倾向。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于人对遭遇的信念、评价、解释等的认知而非事情本身,认知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大为改善。根据这一研究理论,极少有人能够纯粹客观地做出认知,而是会根据既有的观念来做出反应。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回到我们今天的问题,夫妻间越来越没话,其实是因为双方都在消极地解读对方的回应。我们不妨从双方各自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先来看看你们二人平时是怎样互动的:

❶ 妻子:老公,我回来啦!

丈夫:哦。

❷ 妻子:老公,下班帮我买一盒创可贴回来。

丈夫:哦。

这时妻子会怎样想?“你怎么都不问我今天做了什么?累不累?一点不关心我!”、“我都说了要买创可贴了,怎么都不知道问一下我,有没有哪里受伤?这摆明了心里就没我啊!”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妻子的心声:说什么其实并不太重要,关键是你的关注和回应!当然光有回应还不行,不过大脑的“尬聊”不但不能增进感情,还会变成吵架的导火索:

妻子回家,没精打采地说:我好累啊!

丈夫1:老婆辛苦啦!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妻子1:谢谢亲爱的,你啥也别动,坐着吧,我去做饭啦!

丈夫2: 你什么意思?你嫌我做得不够多吗?

妻子2:你就是没我做得多啊!你看……

丈夫2:@#¥@#%……

妻子2:@#¥@#%#¥%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其实每一位妻子的心里,都会期待“即便我有能力解决,我也需要知道你愿意帮我,因为那代表着你对我的爱”。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要想让共同语言多起来,妻子们还要在期待被关注、被回应、被理解的同时,也不妨主动探究一下另一半的“内心戏”。回家累了、怕弄巧成拙、不知该怎么说……男性天然地比女性在情感表达方面要弱一些。

而在你不开心、有情绪时,正是向爱人反馈感受和需要的时机。感觉气氛不对,两人在“呛着说”,不必赌气挣个高下,不妨先停下来寻问、确认一句“你的意思是……我的理解对吗?”

嗯、好的、都行……老公“没话”,我这样摆脱了尬聊

婚姻不能“打哑谜”,没有谁理所应当地就要和你心有灵犀,家人间的默契就是通过一件件生活的琐事给“磨”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