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应该把“搞笑”元素放在首位吗?

我心飞羊1


相声当然可以写得有一些意义,做到搞笑和意义兼顾,但意义不是必须的,如果无法两者兼顾,单纯的搞笑照样有价值。

相声是为大家带来笑声的,如果搞笑不作为第一要义,那摆在第一位的又能是什么呢?

先拿小品举例。

八十年代央视春晚上的很多相声、小品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胡椒面》。据说,当时导演黄一鹤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让《吃面条》亮相,有问题准备自己担。事实证明,现场观众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再后来,盯着春晚的人越来越多,笑声逐渐就被赋予更多意义,相声和小品的创作也戴上更多枷锁,一个作品不能只是让大家笑,还要让人们悟出一些什么,学到一些什么。

老百姓看春晚,是来找意义的吗?

相比之下,《欢乐喜剧人》上的小品要受欢迎得多。大部分创作者并不把意义放在第一位,相对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放得够开。创作的出发点首先是让人发笑,如果最后能产生一些意义,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非一味的主题先行。

《欢乐喜剧人》一直有一句口号叫,“搞笑,我们是认真的”。一方面它突出创作者的认真态度,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创作的目的是搞笑,而非别的。

郭德纲的相声尤其早期的相声,为什么大受欢迎?他那时在剧场表演没有那么多顾虑,也不用承载什么意义,把人逗笑观众就欢迎,下次他还买票来听。当时春晚相声已经大势已去,人们以为相声就是那么说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郭德纲,让人们感叹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说。

郭德纲说过,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他还说过大意如此的话,相声的功能首先是把观众逗笑,至于观众能从中悟出一些什么那是观众自己的事情,相声并不想也用不着教育任何人。

退一步说,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是不是就出不了好作品?也不尽然。同样是所谓反腐题材,春晚麻花团队的《投其所好》就比某一年郭冬临几个人的反腐题材小品精彩得多。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夜行记》也是命题作文,主要是为宣传交通安全而作,立意是临时的,但仍旧成就了经典。

那种无意义相声带来的笑,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有意义,而且有很大的意义。一个和谐社会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都说不定。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愿意和你开玩笑,而且是丝毫没有冒犯意义的玩笑,你可以说他有些贫嘴,但你总不能说人家不怀好意吧?


郑捕头


首先套用郭德纲的一句话“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要整明白这个问题,先要看一下相声为什么而生,又为什么而活。清朝年间,艺人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碰到斋日、忌日等日子。艺人们不能动响器,更不用说唱戏了,而且这个日子短则三五十日,长则更达百日,即使过后还会对艺人们的表演做出种种限制。相声祖师爷张绍文为了生计被迫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道具只是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他的艺名“穷不怕”也是因此而来。常收徒以后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就是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的雏形。所以相声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以引人发笑为根本,搞笑因素绝对是第一位。并且创立了“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夫,为相声传承下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虽然传统的一些优秀的段子多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为主,但是最终目的还是通过讽刺调侃逗观众开心,让人们在笑声中发泄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些情绪。而解放后虽然侯宝林等人对传统相声进行了改进,去掉了一些当时不利于当时社会的一些荤腥的段子,对表演的手法也提出了改进,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作品,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让人开心,发笑。即使后来歌颂型相声的出现,最初的段子也是让人听起来能开怀一笑。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人们却发现以前能给人们带来欢乐的相声却越来越不可笑了,歌颂型的相声充满了太多的功利性,而正是这些功利性使那几年的相声包袱越来越少,教条越来越多,马屁越来越响,但是就是越来越不可乐。一个“民间撂地”的艺术非要加上太多本不应该属于相声的东西,把相声赖以生存的元素淡化,这样的相声还能叫相声。相声从定型到现在也就二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发展历经坎坷,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到今天还算是处于一段繁荣时期,但是这种繁荣比起“相声八德”的年代的繁荣,还是相差不少。那个时候的相声是真正能让人开心发笑的相声,虽然有人说表演手段有点低俗,很多上不了台面。但是那些人用的这些手段只是少数,那些民间艺人们多数是靠汉语言的魅力,以及相声的基本功力来让人开心的。为什么前些年的相声很不景气,就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的本质“搞笑”,当然搞笑不是唯一,但是是首要元素。没有“搞笑”这个元素,相声就不叫相声了,只能是两个人在台上讲课或者叫讲故事。这样的相声有几个人能掏出钱来去听呢???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我们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走极端,一旦走了极端就不再是讨论,而是抬杠。

相声的存在意义就是让人开心,至于说开心之余能让观众学到什么知识、领会到什么意义,那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评价一道菜肴的首要标准是可口,至于说营养成份那是可口之后要考虑的。

相声行业最大误区在于忽略了相声的基本要素,不管是歌颂也好,讽刺也罢,甚至政治宣传,这些都只是外加的因素。相声一旦不受观众欢迎,那么歌颂、讽刺、政治宣传这些附加目的只会适得其反。当演员想借助相声输出某种价值观的时候,演员绝对不能让观众讨厌他,一旦观众讨厌演员,那么强加在相声节目上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观众反感。

所以说相声应不应该先搞笑?我的回答是:先搞笑吧,如果连搞笑都做不到的话,还是别祸害相声了。

如果说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宣传,那么完全不必依赖相声这种落后的宣传形式,哪怕快板的宣传力度也大过相声。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逗唱,只要能给大家带来欢乐,那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可是我们说了半天您不乐,那我就下去咯吱你!

上面的台词,每一个说相声的演员都会吧?

相声嘛,说白了就是让大家笑的,虽然也有柳活,贯口,不一定要大家笑,但那是为了展现一个相声艺人的功底,是为最终逗观众一笑做得铺垫。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缺一不可。老相声艺人,为了养家糊口,下的功夫非常深,基本能做到样样精通,即使是嗓音条件不太好的,比如马三立老先生,太平歌词,小曲什么的也都会唱。

但是现在为什么有这种,相声是不是应该把搞笑放第一位的疑问呢?我觉得还是因为主流相声界与郭德纲德云社的纷争。

主流相声界的作品,干净,有内涵,但是搞笑成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现在主流相声界的艺人,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基本都不是全活,尤其是中青年相声艺人,既然功底不够,作品不搞笑就情有可原了。

郭德纲德云社的相声非常火爆,都已经全球巡演了,现场基本都是场场爆满。以老郭为代表的草根相声艺人,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贯口,柳活,太平歌词,小曲小调,三弦大鼓,都能来,包袱的拿捏也都恰到好处。但是老郭的作品充斥着低俗,庸俗,媚俗,也就是主流相声界所说的三俗,说实话,格调确实不高。

这就是相声现在的尴尬,高雅的不搞笑,搞笑的不高雅,至于相声到底是搞笑放首位,还是格调放首位,那就是个人所好的问题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靖逸轩主



相声来源于市井民间,本来就是艺人靠着取乐大众混口饭吃的玩意儿,所以搞笑是立足之本。


相声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无论是针砭时弊也好,还是弘扬振兴也罢,说到底都要有观众群才行。如果看都没人看了,你的内容再激昂慷慨,意义再深远广大,最终也流于形式啊,总不能表演给空气看吧?


当前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生存压力很大,老百姓整天累死累活的不容易,回到家听听相声,放松一下心情,调整一下状态,哈哈大笑以后能睡个好觉,第二天能精神饱满的继续去奋斗,就是正常人的一天。


如果非要在累的跟死狗一样的回到家,听个相声还得受一顿教育,这未免太残忍了点吧?果真如此的话,老百姓会用最简单的方式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找乐的方式多的是,相声不好听,还可以看看综艺,刷刷电影电视剧之类的,户外娱乐方式就更丰富多彩了,怎么玩不是玩啊,最终受伤害的还不是相声吗?


经过郭德纲这20年的努力,相声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目前不仅小剧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全国开花,相声从业者的人数也是节节攀升,相声的受众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大量的年轻人走进小剧场,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所以请对相声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支持鼓励,放相声自由发展吧,给传统艺术一条生路!


相声演义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它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声改革的一个方向,或者是否非要赋予相声某些文化、艺术的光环。

相声的目的是把你说乐,没有系统研究过相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传统艺术里的各种哏有的代表内容,如打哏、伦理哏,也有的代表某种艺术特点,如文哏、文武哏。但是终归都是为了逗你笑。打哏火爆热烈,往往是贪财的捧哏贪图便宜最终被打的哭爹喊吗。像武坠子、口吐莲花。这种艺术形式一般被扣上低俗的帽子。伦理哏则更加低俗,都是占人便宜的,比如反七口、羊上树、下象棋等。这些传统相声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也无伤大雅,郭德纲经常把台上无大小、台下论规矩挂在嘴边,主要是应付道学家的指责。观众也不反感,台上演员喊声爹,下面一群人答应,看来他们是不讨厌低俗的。

解放后,文艺界曾经成立过相声改革小组,成员都是相声大家,侯宝林是组长。侯宝林率先登台不穿长袍,扇子也没有了,桌子也没有了。捧哏不再是“桌子挡住了腿”。大量新相声出现,比如醉酒、夜行记、买猴、检查卫生等等,这些相声里面还是有传统的东西在里面,还是符合相声规律的。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思潮,比如有一本书,叫做《相声与文学》,我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很反感这书名,相声就是说的艺术,是用嘴说的,你把相声写出来,也就算是对话,和文学有什么瓜葛?其实这就是主流相声一直想把这门俗的艺术往雅上面靠的思潮。

后来又非把相声赋予某种功能,即所谓的功能相声。比如出现了歌颂相声,出现了批判相声,出现讽刺相声,某相声权贵曾经理直气壮地对着媒体说:你不让我讽刺,你说我还怎么说相声?脱离了这些功能就不会说相声了。

中国相声界一直被新相声把持着,相声走向低谷是不争的事实,也有人想改革相声,新到一定程度有时候就演变成闹剧了,比如台上弹吉他的相声, 上演火爆舞蹈的相声,还非要说这是相声。这时候相声已经失去了原本逗你乐这个基本的功能了。

德云社的出现,应该说开始的时候令人耳目一新,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说,听到原滋原味的传统相声,人们开怀大笑,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相声艺术的一次振兴。但是传统相声也有局限性,在小剧场可以,登不上春晚的大舞台。

希望这次传统相声和新相声的碰撞能够促进相声的发展,人们需要反思:功能相声、传统相声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经常会笑上一笑。

归根结底相声是使人发笑的一门艺术,是一门以说为主的艺术,真心希望有人能够潜心研究相声的规律,并使之发扬光大。


河畔一壶酒


笑是第一位,搞笑也要有品质。十多年前的黄段子很流行,也很搞笑,但是适合听吗?

如果仅仅搞笑放在第一位,是相声的最终目的,那好要什么技巧呢?直接讲荤段子就好了。


秋深夜浓


相声是不是应该把搞笑放在第一位?我们需要从根上捋一捋。

相声起源于清末,老佛爷慈禧嗝屁之后。那个时候举国同丧,不允许动用响起器,吹拉弹唱一概不容许。于是唱戏的很多人纷纷改行,有一段传统相声《八大改行》说的就是这个事件。


其中就有一位唱戏的秀才维持不了生计,在天桥“撂地”,他就是相声祖师穷不怕朱少文(本名朱绍文,因为从了艺,少了文,所以改名)。

当时说相声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动用笙管笛箫等响起器,在户外想要招揽人就得有点绝活,朱少文用的是“白沙撒字”。人聚起来了,为的是看热闹,能文不能武的穷不怕把八旗子弟“票”的那些八角鼓、岔曲等民间娱乐形式移植过来,夹杂一些笑话含沙射影讽刺一些时事,逗大家一乐,好养家。



后来,不少师兄弟看到穷不怕有吃又有喝,就纷纷找他提携,于是就有了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形式。还有一个师兄,做不来这些,独辟蹊径天天带着儿子在天桥哭丧,博大家一乐,只是不多过,后来他唯一的儿子被阉割做了太监,让这位沈师兄心灰意懒,相声的哭丧门没有传承下来。


介绍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相声就是为了看热闹想笑的人准备的,如果不笑就不能称为相声,当然除了笑还可以寓教于乐,讽刺时事等,这些都是搞笑之后的后话。

总之搞笑是相声的前提。


乐乐掌门人


这个恐怕与前几天的政策有原则性的抵触了。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日前,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

《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

这个是国家政策,如果还是说相声就是搞笑,不承担社会责任,不在乎社会效益,怕是直接和党的政策国家政策出现了抵触了,还是原则性的抵触。

所以,搞笑是方式,如果把搞笑作为目的,就偏离了国家政策了。


慕容晓春


相声如果不好笑那叫相声吗?相声不好笑就太搞笑了!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相声小品都要给你教育意义,看完过后有什么想法那是你自己理解的,而不是作品强加给你的!姜昆的相声倒是不好笑,有人看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