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之色 崇敬上苍

傩(nuó),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是黄河流域惟一

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流行于江西、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

《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原始之色 崇敬上苍

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

原始之色 崇敬上苍

在我国的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傩发形成于唐宋,扎根于民间,极具晦涩、神秘之特征。傩戏仪式繁多,器具众多,傩面具则是界定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

原始之色 崇敬上苍

驱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托,欧亚地区普遍表现为神鬼信仰和驱赶巫术,体现于仪式。在中国,傩仪、傩礼、傩俗、傩戏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于是,它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原始之色 崇敬上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