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註定失敗的悲情改革者與一場註定失敗的改革——《張居正大傳》

同時下赫赫喧喧,在屏幕裡熱鬧一片的清宮戲相比,明朝的歷史似乎被人有意無意間忽視了去。雖然前有《明朝那些事兒》火爆一時,但也是一時之盛,便如之前的《萬曆十五年》,熱鬧過一陣後,便再無動靜。

有對於歷史類圖書感興趣者,通常會將《萬曆十五年》列入必讀書單,卻不知當年黃仁宇在寫此書前有學者專門推薦他找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來看。

一個註定失敗的悲情改革者與一場註定失敗的改革——《張居正大傳》

說到張居正,也是明史中的熱門人物,自帶爭議及流量。

雖然前些年曾因熊召政那本《張居正》而名噪一時,但真正肯看完如此大部頭歷史小說者並不是很多。

嚴格說起來,熊召政的《張居正》是從隆慶年間張居正身在內閣時的工作生活開寫的,是一部歷史小說。

而朱東潤所著的《張居正大傳》則是一本正正經經的歷史人物傳記,具有極高的學術成就與研究價值。

作者於1941年做此書時,有感於國民黨的昏聵,躲進書齋發奮著書,對於張居正這種悲情人物,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改革家,不免筆尖常帶感情,但也一直保持著旁觀者的理智與清醒。

老實說,以張居正這種改革方式,只要略讀過幾本史書的人,便可以想見他的改革方案如何萬全,也一定會落下個人亡政息的下場。

基本上,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這點相信許多人都有同感。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基本都遵循一個共同的規律,財富以土地兼併、壟斷經營等方式不斷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然後矛盾不斷加劇,然後某地大旱或大水,光靠草根樹皮觀音土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於是天災演進到人禍,然後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滿城盡帶黃金甲了。

然後,然後又開始新一輪的週而復始。

一個註定失敗的悲情改革者與一場註定失敗的改革——《張居正大傳》

而張居正所做的,就是給當時正在赴死路上飛奔的大明王朝狠踩急剎車、停車休息、補充給養、喘一口氣。在這個改革休整的過程中,張居正基本得罪了所有的既得利益群體,勳貴、外戚、文人、政敵,無論是清田畝、毀書院,還是推行考成法、解決宗藩問題。雖然一系列改革措施都起到實際效果,考成法更被後世人稱為明朝KPI而津津樂道,順帶自吹自贊下我們打從明朝就實現數字化管理啦你造嘛。

但事實上,這種廣泛損害貴族階層利益的做法只有人亡政息這一種結果。縱觀張居正變法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得罪各種權貴,侵犯各家固有利益者利益的過程,以虎口奪食、捨身謀國之勢將改革進行到底。在他一往無前的努力中也令聽眾感覺悲壯無比。

縱觀張居正的一生,你可以說他雖然是飽讀詩書,少年進士,但在進入官場後被現實教育成一個十足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更確切說,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鐵腕改革家。

為了達到變法的目的,張居正所做的事情,在儒家看來,絕大多數是要受到嚴厲批判的,他巴結內宦官馮保,討好張太后,打壓曾經的好友高拱在內的一切政敵,以一種無所不用其極的姿態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利。

正如十年砍柴所言:張居正變法,這場後世看上去很美的歷史事件,而在實際演進過程中,充滿著密室陰謀、排斥異己、陷害政敵等種種醜惡的東西,這才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真實面目。要以不光明的、甚至厚黑的手段,去建立光明的、偉大的事業,這是那個時代政治家的宿命,他們無可選擇。

於是,生前,一言九鼎,死後,一無所有,也成了張居正,甚至歷朝歷代無數改革者的共同命運。全盤否定張居正改革的大明帝國,也毫無懸念的走向了滅亡之路。

一個註定失敗的悲情改革者與一場註定失敗的改革——《張居正大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