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關於《心經》的故事

《西遊記》第19回描寫唐僧師徒來到浮屠山,見香檜樹前,有一柴草窩。豬八戒說:那不是烏巢禪師?三藏縱馬加鞭,直至樹下。那禪師見三眾前來,即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小說中的烏巢禪師,應該是以現實生活中的鳥窩禪師為原型的。鳥窩禪師是唐代得道高僧,與大詩人白居易關係極好。


《西遊記》中關於《心經》的故事


《西遊記》中多次提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有時簡化為《多心經》、《心經》。“多”字是個後綴語,是指從此岸到達彼岸的途徑。即通過智慧由此岸到達彼岸的途徑,“心經”是這種途徑的精髓、核心、重點,所以簡稱為《心經》就可以了。

烏巢禪師為什麼說取經的路問悟空?因為所謂《心經》講的就是心,按照禪宗的理論,西天也在心裡,不必向外尋求,問心心自知,所以烏巢禪師說只須問悟空就行——悟空就是人心。

《心經》雖然很短,卻是“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因此,讀者不要輕視這段看似不經意的描寫。這是唐僧取經暗線——修行者坐禪修行的總綱領。只要按照這個方法修行,就一定能夠開悟,就一定能夠取得真經。


《西遊記》中關於《心經》的故事


烏巢禪師對唐僧說的一番話,則預測了唐僧師徒取經途中將遇到的麻煩——這是對《西遊記》小說明線的故事概括。所以,這段看似漫不經心的描寫,卻也是取經故事的總綱,讀者應該留心。

一次孫悟空問師父,你老念《心經》,你真的理解麼?唐僧反過來問他:你懂了嗎?孫悟空說:我解得,解得。說完了,唐僧就不言語了,孫悟空也不言語了,豬八戒感到莫名其妙便問怎麼回事,你們怎麼都不言語了。過了一會兒,唐僧說:悟空真解得。這不二法門就是無文字無語言,孫悟空的沉默就說明他懂了。

中國的禪宗是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佛法,它的最鮮明特點是不著文字,講求“明心見性”。參禪、修禪從一開始就要離開一切名相、一切法理、一切心意識,從一無所有中悟出個“禪”來。


《西遊記》中關於《心經》的故事


小說第85回寫道唐僧師徒辭別了滅法國,繼續行路,忽見一座高山阻路,唐僧說,我看那山有些凶氣,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孫悟空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有四句頌:“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唐僧說道,徒弟,我哪能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孫悟空說,心淨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忠誠,雷音只在眼下。

通過這個對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孫悟空對禪宗的深刻理解。佛學禪宗講的是“明心見性”,《西遊記》心學的主題,是對“明心見性”的宣揚,也是佛學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