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关于《心经》的故事

《西游记》第19回描写唐僧师徒来到浮屠山,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猪八戒说: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那禅师见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小说中的乌巢禅师,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鸟窝禅师为原型的。鸟窝禅师是唐代得道高僧,与大诗人白居易关系极好。


《西游记》中关于《心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多次提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时简化为《多心经》、《心经》。“多”字是个后缀语,是指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即通过智慧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心经”是这种途径的精髓、核心、重点,所以简称为《心经》就可以了。

乌巢禅师为什么说取经的路问悟空?因为所谓《心经》讲的就是心,按照禅宗的理论,西天也在心里,不必向外寻求,问心心自知,所以乌巢禅师说只须问悟空就行——悟空就是人心。

《心经》虽然很短,却是“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因此,读者不要轻视这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这是唐僧取经暗线——修行者坐禅修行的总纲领。只要按照这个方法修行,就一定能够开悟,就一定能够取得真经。


《西游记》中关于《心经》的故事


乌巢禅师对唐僧说的一番话,则预测了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将遇到的麻烦——这是对《西游记》小说明线的故事概括。所以,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也是取经故事的总纲,读者应该留心。

一次孙悟空问师父,你老念《心经》,你真的理解么?唐僧反过来问他:你懂了吗?孙悟空说:我解得,解得。说完了,唐僧就不言语了,孙悟空也不言语了,猪八戒感到莫名其妙便问怎么回事,你们怎么都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唐僧说:悟空真解得。这不二法门就是无文字无语言,孙悟空的沉默就说明他懂了。

中国的禅宗是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佛法,它的最鲜明特点是不著文字,讲求“明心见性”。参禅、修禅从一开始就要离开一切名相、一切法理、一切心意识,从一无所有中悟出个“禅”来。


《西游记》中关于《心经》的故事


小说第85回写道唐僧师徒辞别了灭法国,继续行路,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说,我看那山有些凶气,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孙悟空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有四句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道,徒弟,我哪能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说,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忠诚,雷音只在眼下。

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孙悟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佛学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西游记》心学的主题,是对“明心见性”的宣扬,也是佛学的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